張艷萍
通遼市醫院,內蒙古通遼028000
腦血栓指的是在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基礎上以及血壓偏低和血流緩慢條件下,血液附在動脈內膜上形成血栓[1]。腦血栓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的發病人群為中老年人,腦血栓患者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2-3]。腦血栓伴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除了需要給予及時有效的臨床治療外,更重要的是給予護理治療。現在對我院在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腦血栓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觀察,報道如下。
對我院在2010年02月—2013年02月收治的100例腦血栓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給予護理治療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60例,女性患者占40例,患者的年齡在50~80歲之間,病程在2~10年之間。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符合以下納入標準[4]:經過顱腦CT檢查顯示,患者在不同程度上表現為語言障礙、活動障礙、視覺障礙、下肢水腫等;經過彩超檢查顯示,均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占5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方法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臨床癥狀等基本資料上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比觀察兩組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探討腦血栓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心得。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按照醫生的囑咐使用溶栓和抗凝藥物進行治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并記錄液體的出入量,每天對患者的下肢周徑進行定時測量,把髕骨下10、15 cm作為測量點,對患者水腫癥狀的消退情況進行觀察;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給予患者基礎護理,溶栓治療同時注意指導患者把下肢抬高,比心臟水平高就行,膝關節保持稍屈,能夠促進下肢血液的回流,從而減輕水腫癥狀;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剛入院接受治療的患者往往存在恐懼和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護理人員要熱情對待,給予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勵,尊重患者的個性化,讓患者了解該疾病的相關知識,列出康復病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能夠用樂觀的心態積極主動配合治療;給予患者飲食護理,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均給予低脂肪、低糖以及低鹽飲食,做好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多進食高纖維素食物,多喝水;給予患者穿刺護理,在穿刺治療的過程中,避免穿刺下肢靜脈,若必須要進行穿刺則避免在同一部位給予反復穿刺,穿刺治療之間,線對穿刺的部位進行多次熱敷,避免形成血栓;給予患者運動護理,根據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指導其做些適量的肢體鍛煉,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肢體的功能恢復;給予患者預后指導,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對下肢多進行按摩和熱敷,做適量的肢體活動,指導患者對下肢周徑進行自行測量,若發現異常癥狀要及時來院就診。
對兩組患者的消腫時間、住院的時間、活動的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觀察,并做好記錄。通過對比觀察兩組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探討腦血栓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心得。
選用軟件SPSS 18.0對觀察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t檢驗計量數據,使用χ2對計數數據進行檢驗,P<0.05則說明存在的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消腫的時間為(5.1±2.1)d,住院的時間為(18.1±4.2)d,活動的時間為(8.2±4.1)d,沒有出現并發癥;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消腫的時間為(10.1±3.2)d,住院的時間為(25.5±6.5)d,活動的時間為(14.5±3.6)d,出現并發癥的患者占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0%,觀察組患者在消腫時間、住院的時間、活動的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上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存在的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血栓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上的癥狀主要表現為感覺障礙、偏癱、頭痛等。由于長時間的臥床休息,降低了活動力,血液循環不通暢,容易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嚴重的患者會出現死亡,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腦血栓伴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除了需要給予及時有效的臨床治療外,更重要的是給予護理治療。常規的護理是按照醫生的囑咐使用溶栓和抗凝藥物進行治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并記錄液體的出入量,每天對患者的下肢周徑進行定時測量,把髕骨下10、15 cm作為測量點,對患者水腫癥狀的消退情況進行觀察[5]。護理干預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基礎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穿刺護理、運動護理以及預后指導等,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護理干預應用于治療腦血栓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中,減少了肺栓塞的發生率,能夠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6]。上述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消腫的時間為(5.1±2.1)d,住院的時間為(18.1±4.2)d,活動的時間為(8.2±4.1)d,沒有出現并發癥;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消腫的時間為(10.1±3.2)d,住院的時間為(25.5±6.5)d,活動的時間為(14.5±3.6)d,出現并發癥的患者占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0%,觀察組患者在消腫時間、住院的時間、活動的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上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存在的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腦血栓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給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廣泛推廣和使用。
[1]孫利琴.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靜脈濾器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5):1428-1429.
[2]王福利,張衛青.經股動脈置管持續溶栓治療老年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術后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0):1856-1857.
[3]劉興麗,楊婉儀,周成宇,等.經腘靜脈介入性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6):1055-1057.
[4]潘江峰,張浩,郭曉華,等.肺栓塞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多層CT聯合成像[J].放射學實踐,2010,25(3):309-311.
[5]李宗業,李卓永,梁宇闖,等.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溶栓治療50例圍術期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7):87-88.
[6]葉建蘭,徐愛萍,楊明霞,等.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重型顱腦損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2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