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侃
山東省新礦集團萊蕪中心醫院,山東萊蕪 271103
頸椎動態MRI掃描,可直觀顯示頸椎諸結構的運動變化。以往該項技術只在高場強機器上應用,如將該技術在低場磁共振機上應用,使患者在基層醫院就能明確診斷出頸椎病頸髓的致壓因素,將會大大減低患者的就診時間及費用。本文從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搜集患者100例,就低場強磁共振頸關節運動成像影像表現進行研究,判斷其在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臨床表現為癥狀性頭暈、頸肩部疼痛不適及上肢麻木等頸椎病患者100例。男女比例3:2,年齡44~85歲,平均58歲。其中21例非脊髓型。79例脊髓型頸椎病,該組都具有明顯四肢感覺障礙、運動障礙,霍夫曼征陽性,腱反射活躍或亢進。
MRI常規掃描及運動成像,采用GE 0.35T永磁型磁共振儀,患者全部行仰臥位,頸椎專用運動支架。設定過屈位掃描:將運動支架高度降至最低點;將頭托移至最外側;使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掃描,選定層面;進行掃描,完成后旋轉檔位,上調5。然后重復掃描;按此法連續掃描8~10次。選擇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T2WI為運動成像的序列。成像參數:矢狀位,視野 26,成像矩陣256×128,TR/TE 1600/120,層厚0.5cm間隔0.1 cm。
MRI常規掃描后,在100例頸椎病患者中35例后縱韌帶骨化,40例兩側黃韌帶局部肥厚,50例頸椎管矢狀徑狹窄,90例有單個或多個椎間盤突出征象。行頸椎運動成像掃描后,由于后縱韌帶黃韌帶肥厚骨化、椎間盤退變突出、椎體滑移在過曲至過伸位椎管橫斷面積變化及頸髓受壓輕重變化96例,其中79例椎管有效徑變狹窄。
對于頸椎病的征象顯示磁共振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MRI掃描以任意方位成像、軟組織分辨率高、無電離輻射損傷等特點明顯優于X線、CT、造影等檢查,成為頸椎檢查的最重要方法,但以往靜態的檢查顯然忽略了頸椎的動態致病因素,頸椎的運動成像是觀察頸椎在由過曲到過伸的完整的運動情況,因而更容易反應出患者頸椎的穩定性[1]。吳曉東等[2]依據斜度儀原理,利用斜度儀、指南針測角儀、頭圈及頭架等部件自行設計制成頸椎三維活動度測定儀。如果采用頸椎動態多角度掃描,特別是在基層醫院比較普及的低場強磁共振機上進行頸椎的運動成像,則能夠更便利快捷的揭示運動狀態下的頸髓的潛在致壓因素。朱杏莉等[3]通過計算脊髓/椎管前后徑得出:頸椎前屈位時椎管增寬,脊髓變細,緩沖間隙增大;后伸位時椎管變窄,頸髓前后徑大于前屈位,緩沖間隙減小。在做前屈運動時隨著脊柱生理曲度的增大,椎體后緣骨質增生、突出的椎間盤、增厚的韌帶等將更加向椎管內凸,就會使脊髓受壓,另外由于兩側神經根管的固定導致頸髓無法后移,使脊髓兩側拉力增大,從而導致了頸髓損傷的加重;在做后仰動作時,椎管的矢狀徑變窄,但頸髓縮短增粗,反而橫斷面積擴大,在有效徑縮小的椎管內,前后的致壓因素共同壓迫頸髓。特別是在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骨質增生較重時,蛛網膜下腔相應變狹窄,頸髓明顯受壓變形。頸椎向前屈的過程中頸髓逐漸拉長,此時椎管前方存在壓迫征象,在做后伸運動時頸髓變短、橫截面積增大,此時頸髓的前后方都可以看到受壓改變,后伸位頸椎管狹窄程度、頸髓受壓程度明顯高于前屈位。前屈位可以使脊髓的受壓狀態減輕,長期依賴此體位,雖然可以減輕自身感覺癥狀,但長期的頸椎前屈會使頸椎病加重,甚至頸髓損傷[4]。Nagamoto等[5]研究頸椎活動范圍和相鄰椎間的耦合運動,頸椎病患者頭部活動時,頸椎下半部分活動度明顯縮小。研究證實頸椎動態MRI掃描,能夠顯示頸椎由曲到伸椎管各組成單位的連續動態改變;可以評價頸椎有無滑移、椎管有效管徑及脊髓受壓的動態變化,確定病變的部位和局部功能性的改變;還可以模仿關節特殊位置和對負荷的反映,鑒別潛在病變;可作為常規MR關節成像的有益補充。特別是將該項技術應用到低場強的磁共振機上,大幅度的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經驗證低場磁共振頸椎運動成像與高場強磁共振機的圖像質量無明顯區別,可以幫助臨床醫生為頸椎病制定臨床治療方案和手術途徑的選擇。
[1]楊克勤,張之虎.頸椎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96.
[2]吳曉東,袁文,湯俊君,等.頸椎三維活動度測定儀的測量穩定性評估[J].脊柱外科雜志,2009,7(4):205-208.
[3]朱杏莉,周圍,全顯躍.正常人頸椎動態變化的MRI測量[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17(2):97-99.
[4]張威江,汪華,胡振民.脊髓型頸椎病MRI運動掃描解釋脊髓動態致壓因素[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3,22(12):1061-1063.
[5]Naga moto Y,Ish ii T,Sa kau ra H,et al.I n vivo t h reedimensionalkinematics of the cervical spine during head rotation in patients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J].Spine(Phila Pa 1976),2011,36(10):77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