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平
吉林省人民醫院,吉林長春 130021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巨變,各類社會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日趨頻發。這些災害和事故對醫院應急性搶救的組織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診成批患者時搶救的患者多,患者病情重,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大,容易出現護理事故,故而科學合理的急救護理提高搶救的成功率[1]。通過不斷的實踐,現我院總結出積極的護理策略,采用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危重急癥監護—急診綠色通道—住院的一體化急救管理模式,不斷完善護理的組織管理,并不斷總結經驗,制定急救護理的護理對策,使其在突發的事故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節約搶救前準備實踐,提高搶救成功率。
2005年2月—2011年8月該院共收治10批成批急診的就診患者,其中,最大批次41例,最小批次6例,一級護理、危重的患者最多的占9例。共收治152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39例,其中骨傷103例,食物中毒27例,復合傷(胸部外傷、腹部外傷、顱腦外傷及擠壓傷等)22例,10批患者中,車禍6批,食物中毒3批,燒傷1批。
①每批次最少人數超過5例次。②每批次中必須有危重病患[2]。
在面對急診科5例以上成批的患者入院時,負責分診的護士應改變處置方式,由平時集中力量搶救某一病員的處置方式改為先分級、分類,從重處置傷患。其處置原則是,從整體著手,加強組織和疏導工作,首先加強對全體傷病員的傷情分級、分類,然后上報院內,組織集中醫院優勢力量,優先處理生命體征不穩定的危重患者,及時給傷員編組、配帶搶救卡。根據受傷情況分級,患者的病情用簡易自制的綠、紅、黃不同顏色的標識來區分。綠色標識表示病情一般,需留院觀察,或簡單外傷可在急診大廳處置的患者;紅色標識代表病情危重,需優先處置,甚至立即送搶救室搶救;黃色標識表示患者暫無生命危險,但病情較重,需短時間內進行急診處置,如縫合、小面積燒傷、骨折等。
將患者迅速脫離危險地帶,預檢患者受傷的程度、口唇及皮膚顏色、瞳孔大小、包括神志、四項生命體征、頸動脈搏動情況等;隨后,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緩急迅速展開現場急救。現場急救的一般程序為:保持氣道通暢—去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建立靜脈通路—選取適當位置的靜脈開通通路,先用生理鹽水快速靜脈滴注,然后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外傷處置--包扎傷口,止血,骨折患者及時尋找備品,協助醫生進行夾板固定,當懷疑有頸椎骨折或頸椎關節脫位時,應先用頸托固定,切忌盲目搬運傷員。
經緊急施救后的患者,由急診護理人員先與相關科室進行聯系并立即進行院內專科治療,通知其做好相應準備。按病情先重后輕的順序,合理安排患者并分流。分流過程中,注意檢測患者生命體征,動態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隨時做好搶救準備。
通過進行科學而有效的急救護理,使成批患者在整個搶救過程中緊張有序的進行,在出現突發的大批傷員搶救工作時,避免出現忙亂現象,慎防失治誤治情況的出現。10批急診患者,共152例,均在20~40 min內得到有效救治,經及時、快速、有效的分診和搶救護理后,入急診觀察99例,急診處置99例,入院46例,經搶救脫險145例,死亡7例,經搶救脫險成功率為95.4%。
①在接到120呼救或面臨重大傷亡事故時,立即通知院內急救科室,分管院長、科主任、護士長等,在院領導的統一指揮下,迅速開展急救護理的應急預案。在成批患者的急救護理、搶救護理中,要求各相關科室密切配合急診科的搶救工作,使救治患者迅速緊張有序的進行,使搶救工作有章可循。②準備工作要詳細、謹慎,在傷員到達之前做好急檢分診準備,同時做好搶救物品、敷料、藥品、醫療器械等相關準備工作,將搶救物品放置在明顯處。迅速而準確的做好病情分類和分級準備工作,是急診搶救成批患者時搶救成功的關鍵,急診成批患者經常發生在突發的事故中,其病情特點是:起病急,患者數量大,傷情復雜,多數情況需要緊急救治。③在發生成批患者入院搶救的事故時,需迅速啟動院內急救網絡,由急診科室的醫護人員迅速進行現場急救,同時,向院內領導及時報告相關情況。然后,由院內領導發布任務,立即迅速組織相關人員啟動應急預案,使應急小組的醫護人員能迅速到達指定位置,準備進行手術或外傷處理;另一方面,組織護理人員進行院內患者的分流工作,使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夠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同時也不耽誤其他傷者的治療。
綜上所述,為保障成批搶救患者時,每位傷患都能得到必須的醫療服務,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傷殘,搶救更多生命,通過不斷總結臨床經驗,形成具有準確、迅速、安全等特點的搶救護理對策,保證急診成批患者搶救中有一支高效、優質的護理隊伍,為搶救成批患者的生命搭建一條優質高效、全程暢通的綠色通道。
[1]朱以芳.建立應急預案在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1):82.
[2]歐煜蘭.急診批量傷員搶救流程探討[J].臨床肺科雜志,2008,13(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