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永
阜寧縣人民醫院CT磁共振診斷中心,江蘇鹽城 224400
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比較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占全身惡性腫瘤的2%~3%。起源于腎臟的腎小管或集合管的上皮細胞,具有不同的病理類型。其發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病人往往就診時已是進展期。因而其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成為現代泌尿科和影像科醫生研究的重點。現代醫學影像主要的檢查手段:B超、CT、磁共振對該病都有一定的診斷價值。近年來,由于CT的逐漸普及,其良好的顯示效果和較高的診斷率使得CT在腎細胞CA診斷中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視,而成為研究的重點。
39例病人,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齡37~71歲。有典型的無痛性血尿病人21例,有10例病人偶感腰部脹痛不適,余8例病人無明顯自覺癥狀,為腹部一般性檢查而發現。CT檢查前均已行B超檢查。CT檢查后,有10例病人行磁共振掃描。
本次研究所用螺旋C T機型為6排荷蘭飛利浦C T機(BRILLANCE6)。按照一般腎臟檢查腹部準備:檢查者均空腹6小時以上,掃描前飲用1000~1500 mL清水,并經肌肉注射4 mL 6452(山莨菪堿)行低張準備。所有病人均簽署碘對比劑注射知情同意書,經過靜脈注入造影劑碘海醇100 m L,先平掃,再進行腎臟三期增強掃描:皮質期(開始注藥后30~45 s),髓質期(100~120 s),排泄期(5~10 min)。
39例病人經過病理證實,其中小腎癌3例,囊性腎癌1例,進展期腎癌35例。CT均做出了腎細胞CA的提示性診斷,具有極高的診斷價值。39例病人中,有28例B超提示腎CA的可能。磁共振均在CT檢查后進行,發現有數例病人有假包膜、癌栓、淋巴結增大等。
腎細胞CA通常表現為腎內單發腫塊,極少數為多發,呈類圓形亦或為分葉狀,比較特殊的類型有囊性腎癌或小腎癌。除體積較小的腎癌腫塊外,經常給腎臟的外形造成改變。本次39例病人中,癌腫最大徑≤3 cm者3例,>3~6 cm者12例,>6~9 cm者16例,>9 cm者8例。39例病人中,單發腫塊36例,2例為2處病灶,1例為3處病灶。
腎細胞CA平掃時密度常不均勻,往往有出血、壞死、或者囊變等[1]。在本次39例病人中,平掃時,19例呈等密度,6例呈高混雜密度,14例呈低混雜密度。有8例病灶造成腎臟輪廓外突。13例病灶中出現鈣化,鈣化有散在、弧狀、點片樣等多種形態,其中散在鈣化7例、弧狀鈣化4例、點片樣鈣化2例。
增強檢查通常呈現明顯強化,具有典型表現。腎細胞CA的強化特點往往與組織學亞型有關。如常見的透明細胞癌表現出“快進快出”型。乳頭狀或嫌色細胞型增強后呈現“緩慢升高”型[2]。本次39例病人中,在CT增強掃描上皮質期27例腫塊呈現明顯強化(20~40HU以上);8例強化程度稍低,低于腎皮質但高于髓質,除1例彌漫性強化外余均呈局灶性強化;4例強化等或低于正常髓質。實質期和腎盂期腫瘤強化已經不明顯。
由于腎細胞CA早期癥狀往往不明顯,所以發現時更多的為進展期腫瘤,可見其累及腎竇、向腎外侵犯,進而累及腎外器官。常常可在腎靜脈和下腔靜脈內發現瘤栓,增強時表現為充盈缺損。本次39例病人中27例未發現轉移灶,13例邊緣清晰有假包膜;12例發生轉移的病例中包括有腔靜脈癌栓4例、腎靜脈癌栓3例、腎門及腹膜后淋巴結增大3例、遠處器官轉移2例。
一般來說,超聲和CT對腎內腫塊(>3 cm)的發現能力差別不明顯,但在腎內小腫塊的顯示上,CT尤其是薄層CT明顯占優。本文所總結的39例病人中,CT均能發現腫塊(其中包括不典型的小腎癌和囊性腎癌),優于超聲檢查。CT可以準確、細致地反映腫塊邊緣、內部結構、各部分CT值、鈣化灶形態及部位、囊性成分、腫塊壁及分隔的形態與厚度、壁結節的形態和數目,并且在增強掃描的不同時期觀察腫塊組織、壁結節、分隔組織的動態增強過程,以此幫助區分腫塊良、惡性。通過CT平掃、增強表現以及侵犯臨近器官和淋巴結轉移等情況分析,比較容易做出腎細胞CA的診斷[3]。
在與其它影像學檢查手段的比較上,我們認為,對于腎細胞癌,超聲只作為一種初次篩查的手段,所有病人均應當行CT平掃和增強掃描,不但能大致評估腎細胞癌的組織學亞型,且能準確的顯示腫瘤的范圍,有利于腫瘤的病理分期,為臨床治療和預后提供權威依據。MRI可作為一種有效補充手段,對CT顯示不佳的假包膜、癌栓、血管侵犯情況提供更多的有價值信息。總之,在腎細胞CA的影像診斷上,確立以CT為主要手段,B超和磁共振為補充,基本滿足了臨床需求。
[1]張京剛,王希明,胡春洪,等.乳頭狀腎細胞CA的CT表現[J].放射學實踐,2011(6):627-630.
[2]周建軍,周康榮,曾蒙蘇,等.多房囊性腎細胞癌動態增強CT表現[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7(11):796-799.
[3]陳俊,陸艷艷,陳宏偉,等.含囊性成分的腎臟腫瘤的綜合影像學診斷與鑒別[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2(4):56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