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萍
柳州市人民醫院,廣西柳州 545007
有關研究表明,妊娠期并發血小板減少的發病率高達6.8%至10.9%,對母嬰健康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妊娠期并發血小板減少疾病主要以產后出血、凝血功能有所降低等為臨床特性,在胎兒分娩或者手術生產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產后大出血或者新生兒顱內出血等并發癥狀,嚴重危害母嬰的健康。本文對2009年6月—2012年11月在該院收治的45例妊娠并發血小板減少患者的臨床診治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6月—2012年11月在該院收治的45例妊娠期并發血小板減少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患者年齡在21~4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1歲,懷孕周期為31~41周,平均孕周為36周。45例患者中,孕前曾有過血小板減少病史的有6例,產前檢查有血小板減少癥狀的有32例,臨產時檢查有血小板減少癥狀的有7例。
1.2.1 診斷方法 從患者靜脈血管中采集2 mL的血液,將其放置于血細胞分析器具上,對患者血小板數量進行有效的檢測。如果患者血小板數量小于100×109/L,即可診斷為血小板減少癥狀。通過穿刺檢測的方式,對患者骨髓進行有效的檢測,尤其是對存在嚴重子癇患者的凝血功能進行檢測[1]。如果患者血小板數量大于50×109/L,且未出現出血現象,只需對其血小板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
1.2.2 治療方法 對于血小板數量大于50×109/L且未出現出血現象的患者,只需對其血小板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不用采取任何的特殊性處理措施。對于血小板數量在(20~50)×109/L且未出現出血現象的患者,應及時給予葉酸、肌苷、鐵劑等藥物治療。對于血小板數量大于50×109/L且有明顯出血癥狀的患者,應及時給予糖皮質激素、強的松(15~60 mg/d)進行治療。對于血小板數量小于50×109/L的患者,在進行剖宮產前30 min或者分娩活躍前可輸入適量的血小板進行治療。如果孕婦在分娩時產生嚴重出血現象時,可通過輸入適量新鮮血漿或者血小板來進行防治。對于妊娠期并發疾病而導致的血小板減少癥狀,可以添加50 mg/d的阿司匹林、25 mg的潘生丁等藥物進行治療[2]。
血小板減少癥狀的診斷標準:血小板數量大于100×109/L且存在凝血功能較弱、出血等癥狀。特殊血小板減少型紫癜的診斷標準:以臨床血液診斷結果為判斷依據。妊娠期并發高血壓、并發肝臟疾病的診斷標準:主要是以臨床婦產科診斷標準為依據。妊娠關聯性血小板減少診斷標準:以《血小板減少診療》為依據,其診斷特征包括輕度血小板減少、除血象性血小板減少之外,無明顯異常情況。
①出現原因。45例妊娠并發血小板減少患者中,有31例為妊娠期關聯性血小板減少,6例特殊血小板減少型紫癜,2例妊娠并發肝臟系統疾病,4例妊娠并發高血壓,2例其余病因。②出現時間。孕前12周出現血小板減少的有4例,其中ITP有2例,孕后12~28周出現血小板減少的有10例,孕后28周以上有31例。
對所有新生兒的血小板數量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表明,妊娠期關聯性血小板減少孕婦患者中未發現新生兒存在血小板減少癥狀;特殊血小板減少型紫癜孕婦中出現1例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癥狀,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并嚴密監視血小板數量變動情況,治療3周后,新生兒血小板水平恢復正常。
產后對妊娠期關聯性血小板減少患者的血小板數量進行檢測發現,患者血小板數量得到回升,大多數患者在產后7~15 d便可恢復正常。妊娠期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在產后7 d后得到恢復。特殊血小板減少型紫癜患者中,僅1例在產后停止使用激素來進行治療,其血小板數量和孕前無明顯差異。對于血小板減少癥狀未能有效緩解或者存在癥狀加重的患者,應該立即終止妊娠。
本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31例為妊娠期關聯性血小板減少,6例特殊血小板減少型紫癜,2例妊娠并發肝臟系統疾病,4例妊娠并發高血壓,2例其余病因。妊娠期關聯性血小板減少是導致妊娠并發血小板減少癥狀的主要原因,多發現于在妊娠中期或者晚期。其血小板數量在(75~100)×109/L范圍內,為出現顯著性的出血傾向,對母嬰健康影響較為輕微,不用進行特殊性處理[3]。大多數患者產后7~15 d后血小板數量能夠恢復正常,主要是妊娠期的血容量擴大,血液稀釋,胎盤循環等均對血小板造成不良的影響。在妊娠期并發的高血壓疾病將到這血管產生痙攣性的收縮現象,使得血管內皮細胞組織出現嚴重低氧缺血癥狀,內部細胞組織受到嚴重損壞,血管內部膠體的滲透壓有所降低,血容量也有所減少,血液呈現濃縮狀態,血小板受到破壞,數量也不斷減少。
對于特殊血小板減少型紫癜患者不宜選擇陰道分娩的方式,因其存在導致新生兒出現顱內出血的風險。如果胎兒的頭皮細胞組織血小板數量大于50×109/L,即可采取陰道分娩的方式;如果血小板數量小于50×109/L,則應選擇剖宮產分娩方式。如果不能采用檢測孕婦血小板數量的方法來檢測新生兒的血小板狀況,可以通過孕婦臨床指征的方法來選擇適宜的分娩方式。本組研究中,45例患者中,行剖宮產的有38例,行陰道分娩的有7例。有3例出現產后出血癥狀,主要是由于患者子宮收縮無力,通過縮宮藥物治療后,病情得到好轉[4]。
在治療血小板減少之前,必須對其原發性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并對產前患者進行血小板情況進行有效的觀察和控制,最少每兩周進行一次血壓常規檢查,觀察血小板的變動情況。如果血小板數量大于>50×109/L,則不需要進行任何特殊性的治療。如果血小板數量小于20×109/L,或者妊娠中期、晚期時血小板數量小于50×109/L,且存在出血傾向,則必須立即終止妊娠,并進行有效的治療。經過臨床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是治療血小板減少的有效藥物,對腎上腺皮分泌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一般在分娩前后使用,注意控制其使用劑量和使用時間。采用潑尼松、地塞米松等藥物進行治療,使血小板保持在正常水平。如果孕婦在分娩時,產生嚴重出血現象時,可通過輸入適量新鮮血漿或者血小板來進行防治。對于妊娠期并發疾病而導致的血小板減少癥狀,可以添加50 mg/d的阿司匹林、25 mg,的潘生丁等藥物進行治療。
本組研究的45例妊娠血小板減少患者經過有效地治療后,產后7~15 d后,血小板數量得到有效的恢復。產后出血3例,通過有效的縮宮治療后,出血癥狀得到治愈。娠期關聯性血小板減少孕婦患者中未發現新生兒存在血小板減少癥狀;特殊血小板減少型紫癜孕婦中出現1例血小板減少癥狀,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并嚴密監視器血小板數量變動情況,治療3周后,新生兒血小板水平恢復正常。新生兒存活率為100%。
總之,導致妊娠期并發血小板減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妊娠期并發高血壓、妊娠期并發肝臟疾病、妊娠期關聯性疾病等等,導致孕婦的血小板數量不斷減少,對母嬰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醫務人員必須保持高度的責任性,對孕婦產生血小板減少癥狀進行有效的檢查,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為孕婦選擇適宜的分娩方式,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以緩解孕婦的血小板減少癥狀,防止血小板減少并發疾病的產生,保證母嬰的健康。
[1] 鄭小鈺.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35例臨床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1,9(11):90-92.
[2] 阮曉翠,周毛嬰,黃偉燕.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51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8(6):67-68.
[3] 劉桂玲,鄒青.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癥38例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1,23(12):87-88.
[4] 林洪波,魏蔚霞,王鳳卿.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135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32(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