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魯浩斌 高銀平 王 瑩
酒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甘肅酒泉 735000
預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公共衛生領域被廣泛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而致病菌污染是導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1]。我市于2010—2012年按照《全國食源性致病菌監測工作手冊》要求,對全市食品中沙門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O157∶H7等目前國際公認的食源性致病菌進行主動監測,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2010年監測的食品樣品主要包括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鮮凍水產品、生食水果蔬菜、嬰兒配方粉、速凍米面制品、冰激凌、地方特色小吃、涼拌菜、非發酵豆制品11個種類,2011年對監測方案進行調整取消了生畜肉、生禽肉、鮮凍水產品、生食水果蔬菜,增加了蛋制品、焙烤食品,同時對群眾高度關注的奶衛生狀況開展生奶專項監測。
沙門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O157∶H7、阪崎腸桿菌、志賀氏菌。
嚴格按照《酒泉市食源性致病菌監測方案》要求,采取隨機抽樣、無菌采樣、自費購買的方式獲取樣品,以確保樣品具有代表性。4℃保存,8 h內送達實驗室。樣品檢測時必須在其保質期內。
增菌用干粉培養基及生化管購自北京陸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科瑪嘉顯色培養基由鄭州博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沙門氏菌診斷血清、大腸桿菌O157:H7由泰國生產,上述試劑均在有效期內使用。陽性菌株由全自動微生物鑒別及藥敏分析系統VITEK2 COMPACT30復核。
按照GB /T 4789—2003[2],GB / T 4789—2008[3]《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方法及《全國食源性致病菌監測工作手冊》檢測技術要求進行增菌、分離、鑒定[4,6]。

表1 2010—2012年不同年份9種食源性致病菌檢出情況

表2 2010-2012年7種食源性致病菌在各類食品中檢出情況
本實驗室每年接受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質控考核,且考核合格。
三年共檢測樣品1157份,檢出致病菌100株,總檢出率8.64%。除大腸埃希菌O157∶H7和志賀氏菌未檢出外,其余5種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檢出。2011年由于開展奶類制品專項監測,在生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較高。2012年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較高。見表1。
食品中致病菌陽性率最高為生禽肉33.33%受到沙門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生奶22.50%、鮮凍水產品17.50%、速凍熟制米面制品17.5%、生畜肉16.67%、即食非發酵性豆制品14.5%中式涼拌菜10.00%,熟肉制品6.92%、地方特色小吃6.92%、冰激凌5.0%、嬰幼兒配方粉3.81%、糕點及餅干1.25%、熟制米面制品1.00%,即食蛋制品、生食果蔬菜、鮮榨果蔬汁中未檢出致病菌。表2。
監測結果顯示除即食蛋制品、生食果蔬菜、鮮榨果蔬汁中未檢出食源性致病菌 ,其余各類食品均受到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市食品中生肉致病菌檢出率最高達25.00%(15/60)受到沙門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提示衛生監督部門應加強對生肉類產品運輸、加工、儲存、銷售過程中的衛生管理措施,防止交叉污染。生奶檢出率次之為22.50%(18/80)主要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生奶雖然要經過巴氏消毒或其他方法殺菌才會流向市場,但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產生的腸毒素不易被破壞,仍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涼拌菜、熟肉制品不同程度的檢出致病菌提示加工銷售環節做到生熟分開、銷售過程配備冷藏設施、防蠅防塵。
通過三年對酒泉市食源性致病菌監測分析,基本掌握了被監測的7種致病菌近年來在全市食品中的污染及分布狀況,提示了高危食品的種類,對食物中毒診斷和原因食品確認具有預警和指導意義。
[1] 王燕梅,喬昕,袁寶君,等.2008年江蘇省食源性致病菌檢測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0,20(8):2011-201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 /T 4789—2003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 /T 4789—2008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4] 陳玉貞,侯配斌,趙金山,等.常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學特點及實驗室診斷[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5] 從克.2011年許昌市肉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狀況調查[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2,23(4):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