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燕華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 101149)
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這種“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在深刻分析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以及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退化的嚴峻形勢所提出的,是黨的一個新的執政理念,標志著黨的執政理念更科學,執政能力增強。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承載著一代代中國人“新中國”、“可愛中國”、“和諧中國”、“富強民主文明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承載著“國土資源管理靈活有效,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有序”的國土資源人的夢想。
國土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空間載體和構成要素,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社會形態。任何社會形態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物質基礎。從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角度看,每一次社會文明的進程都伴隨著特定的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的進步。生態文明時期,必然呼喚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的資源類型,為社會生存發展提供最清潔、無污染、無環境損害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包容、統一的共生關系,因此,包括土地、礦產、水體、海洋在內的國土資源和國土空間成為生態環境循環、更新、持續發展的空間載體。生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構成了生態系統。土地、礦產等國土資源不僅是農業生產、工業進步、城市發展的基礎資源,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它們本身就是這個大的生態系統的重要構成要素。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國土資源工作任重道遠,必須繼續深化改革,轉變方式,堅持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并重、資源開發和生態建設并舉。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實現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狀態。國土資源工作是以國土資源為對象,以促進資源開發合理有序、資源利用集約高效、資源環境和諧共生為目標,承擔著保護資源環境、保障發展的雙重任務。要用生態文明的理念統籌國土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促進形成節約集約利用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實現資源環境開發利用強度與速度和資源環境更新周期、整治恢復周期相一致,確保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
2.1.1 資源承載空間狹窄
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稀缺是我國的現實國情,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必將面臨著建設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護難度增大的問題。目前,全國每年建設用地需求在1000萬畝以上,用地缺口大,個別耕地后備資源匱乏,省份占補平衡難度大。根據土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我國耕地面積為18.26億畝,緊逼18億畝耕地紅線。
礦產資源方面,在對45種主要礦產可采儲量保證程度的調查發現:中國未來將有25種礦產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過去15年間,中國礦產資源消費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石油、鐵礦石、精煉鋁、精煉銅、鉀鹽的對外依存度都超過了50%。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快速推進,礦產資源的剛性需求與供給剛性制約矛盾將愈益嚴峻,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加大,到2020年中國將面臨礦產資源的緊缺。
2.1.2 環境承載能力下降
當人類社會的活動不超過環境所能承受的規模、強度和速度時,環境具有強大的自我協調、轉化更新的自凈能力。一旦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環境的自凈功能將無法發揮,必然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2011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659.2億噸,超出了水體排污功能。全國地表水水質輕度污染,湖泊水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在對全國200個城市開展的地下水水質監測顯示,水質呈較差、極差的占所有監測點的55%。另外地下水超采嚴重,形成多個地下水區域性降落漏斗。
2011年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17.9萬噸,氮氧化物(NOx)排放量2404.3萬噸,煙(粉)塵排放量1278.8萬噸。節能減排工作的持續推進,降低了一些廢氣的排放量,但廢氣排放仍然高于環境承受力,大氣污染形勢嚴峻。近期全國大部分地區霧霾天氣增多、空氣質量不達標就是佐證。
目前,中國每年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3.6億噸,其中城市生活垃圾1.5億至1.6億噸。2011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2.3億噸,傾倒丟棄量433萬噸。全國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3431.2萬噸,傾倒丟棄量0.01萬噸。環境無法容納如此多的固體廢物,很多城市正面臨著被垃圾廢物包圍的窘境。
2.1.3 地質災害頻發,風險加大
我國特殊的地質條件、極端天氣影響以及人口眾多聚集、工程施工、人為擾動增多,使我國成為地質災害最頻繁的國家之一。在中國31個省 (區、市)均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災害。地質災害風險較大的山地丘陵區占國土面積的65%,居住著全國56%的人口。長期受到泥石流災害困擾的有1583個縣(市),受威脅人口約7400萬人。2010年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184408個,其中特大型隱患點1424個,大型隱患點7502個。2010年共發生地質災害30670處,造成傷亡3445人,直接經濟損失63.85億元。
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指導思想和美好愿景。這是國土資源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機遇,它使得國土資源工作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堅強的領導。全社會各行各業中掀起實踐生態文明建設的浪潮,民眾生態意識增強,共同參與熱情高漲,使推進國土資源生態文明建設有了良好的環境和群眾基礎。分析國土資源工作的具體情況,可謂節約有潛力、開源有空間、改革有動力。首先,新農村建設增強農村土地盤活節約潛力;城市土地二次開發增強節地提效潛力;提高礦產資源采選綜合回收率、尾礦利用率;增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潛力。其次,部分低丘緩坡、荒灘荒山荒溝有待開發成為建設用地或者生態用地,補充土地資源供給。最后,國土資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持續推進,為解決資源環境問題、促進國土資源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動力。
國土資源工作應該自覺地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統一認識,轉變方式,以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生態建設作為國土資源工作的最終目標。要加強頂層設計,做好工作布局,國土資源工作的各個環節都體現生態文明。強調資源的生態功能,把國土資源作為生態系統和生態空間來管理。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的同時,肩負起保護環境的重任,實現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貫穿始終的位置,讓國土資源管理、開發利用更加合理有序。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資源開發強度約束的依據,是引導經濟發展總量、生產力布局和人口聚集、城鎮化發展的重要依據,是科學確定發展指標的關鍵。有必要對我國資源環境進行科學的承載力評價,按照不同的承載力等級,劃定不同的梯級,不同的功能區,為建立國土規劃體系提供依據,成為國土空間開發的基礎。要以地理地質條件為本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地區功能優勢為參考,做好國土規劃。以此為抓手,對國土空間組織、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統籌安排和綜合部署。
要用嚴格的保護制度促進國土空間開發的優化。完善和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節約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開發補償制度,嚴格資源保護利用責任追究制度,全面加強國土空間開發的管制。要統籌陸海發展,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優化海洋資源開發布局。有序開發海底礦產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國土資源是發展之本,節約集約是可持續發展之基。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歷史階段,資源需求剛性上升與資源供給剛性制約的矛盾更加突出,節約集約成為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唯一途徑。而且,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只有3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節約集約還有很大潛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抓住節約集約這一根本。一是要落實節約戰略。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和有關政策規定,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面積要降低30%,礦產資源總回收率要提高3-5個百分點。要實現這些任務,就要加強管理,調整結構,提高節約集約技術。發揮好戰略規劃、經濟政策的管控和引導作用,實施好資源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等措施。二是要深化改革。深化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資源出讓收益全民共享機制等。要進一步創新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模式。三是要加強完善宏觀調控。市場配置資源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經之路,但資源環境安全關乎國土安全、國家發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場,必須加強完善宏觀調控,才能減少浪費、促進節約,形成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的格局。因此,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合理需求、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控為重點,綜合運用技術、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實現國土資源供需的動態平衡。實現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相協調是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保障。
千百年來人類以自我為中心不斷向地球索取資源,尤其是我國近30多年來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給我們的國土環境留下了斑斑傷痕,歷史欠賬太多。如今,我們要轉變思維,要以生態環境為中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必須對國土環境進行修復,彌補欠賬。要實施重大生態恢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重點是要開展國土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系統開展耕地保護、土地整治、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濕地和海岸帶保護,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生態修復本身可以減小地質災害風險,有利于發現地質災害隱患。要以實施重大生態恢復工程為契機,注重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對于大型或者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要及時轉移群眾,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災害治理能力。另外要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機制、多元投資機制、監管機制和群眾參與機制,強化地質災害預警和應急機制,建設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國土資源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規為保障,良好的制度機制為保證,合理的政策為推手。在現有基礎上,需要建立健全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國土資源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建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國土資源管理制度機制,調整、出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政策。要把生態理念注入到土地管理法和礦產資源法修改中,盡快制定“自然資源保護法”和“自然資源節約利用法”。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實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礦山保護修復獎勵制度,把土地利用、地質災害防治、國土綜合整治納入績效考核。以法律法規為抓手,多舉措推動國土資源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1]徐紹史.創新國土資源管理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J].求是,2012(19):23-25.
[2]董祚繼.保障科學發展 共建美麗中國[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11-23(07).
[3]中共國土資源部黨組.中共國土資源部黨組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11-24(02).
[4]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輔導[J].北京支部生活,2012(11):57-62.
[5]黃曉芳.改革是解決資源問題的必然選擇[N].經濟日報,2012-10-24(06).
[6]吳淼.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水利建設[N].人民長江報,2012-11-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