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人民醫院,山西忻州 035400
傳統治療在損傷初期對患者進行確定性手術或全面處理,往往會造成患者生理紊亂加重,出現創傷三聯征—低體溫、凝血功能障礙和酸中毒,造成患者傷情加重甚至死亡。骨科損傷控制(DCO)主要以緩解患者的生理功能障礙為主,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快速骨折固定,待患者傷情有所好轉再進行確定性處理,以降低創傷三聯征的出現率,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現選取該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間入該院進行治療的骨科損傷患者48例,分析損傷控制骨科在其治療的中應用效果,臨床報道整理如下。
選取該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間入該院進行治療的骨科損傷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19~47歲,平均(27.23±4.16)歲。其中交通傷患者26例,其他傷22例,對患者創傷嚴重程度進行評分為17~50分,平均(30.23±7.89)分。選取同期入院的一般多發傷患者48例進行對照,損傷部位有顱腦、胸腹部、脊柱、骨盆以及四肢等。
一般多發傷組患者治療以常規治療和程序為主。嚴重多發傷組患者的治療按照DCO的理論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第一階段,在早期要以控制患者出血量以及液體復蘇為主。患者入院后,要全面對其體征進行觀察,記錄患者身體數據,對于危及患者生命的損傷做優先處理,以達到控制感染和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的目的。比如對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行髂動脈斷血術,對顱腦、胸腹部、四肢、脊柱損傷患者行相應治療等。在第二階段,主要是ICU患者的優化期,以控制酸中毒癥狀,改善患者體溫狀況,降低凝血功能障礙為主,避免創傷三聯征所造成的患者死亡或病情加重等。第三階段在前兩個階段有效處理的基礎之上,去頂患者生理機能得到好轉之后,安排患者確定性手術期,根據患者損傷情況,選擇交鎖髓內釘、LISS鋼板、膨脹髓內釘等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和處理。
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體溫、酸中毒數據、凝血功能情況等進行監測,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結果,數據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監測指標比較見表1與表2。從表1及表2的數據來看,嚴重多發傷組患者術前各項指標均明顯升高(P < 0.05),術后指標與一般多發傷組患者無顯著差異(P > 0.05)。
此次在嚴重多發傷組患者的治療中,根據DCO理念進行三級分段治療,前期對于患者創傷三聯征的發生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雖然臨床死亡率為10.41%,但是較之以往的嚴重多發傷臨床死亡率已經降低很多,患者并發癥的出現率較之以往也顯著下降。DCO臨床損傷控制理念的應用極大的減少了患者在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有效的提升了后期確定性手術的成功率,對于患者來說,不僅能夠安全度過免疫炎癥反應期,同時配合微創治療技術等更好的提升了治療效果。DCO在臨床中降低部分患者死亡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的效果已經廣為驗證,因而在臨床骨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1] 徐建杰,潘志軍,鄭強.骨科損傷控制[J].中華創傷雜志,2006(10):795-798.
[2] 向家云.損傷控制骨科在臨床骨科損傷患者72例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2(22):55-55.
[3] 陳勁松.骨科損傷控制在嚴重骨盆骨折治療中的應用體會[J].河北醫學,2011(9):121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