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晨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思想的發展可總結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撥亂反正,這一時期主要是改變文化大革命期間錯誤、過激的教育思想,將我國教育思想納入到正軌,雖然該階段時期較短,但對我國教育思想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階段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局部改革,這個階段是我國教育思想從落后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過渡時期。第三階段是當代的全面走向整體的改革。21世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時刻,國家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我國的教育思想經過眾多教育研究工作者和一線教師的不斷探索、研究,在總結以往教育經驗,借鑒外國教育思想成果的基礎上,根據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產生了眾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如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根本目的的素質教育,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為目的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思想等。在具體方面,我國的教育思想更是如雨后春筍,主要有快樂教育、結構教育、興趣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等思想。
我國當代教育思想呈現出“百家爭鳴”之勢,眾多教育思想中也蘊藏著多樣性特點,主要體現在鮮明的人性化;蘊涵著濃烈的生命意識,關照獨特的生命主體;強調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性的培養與生成;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關照學生個人的幸福;注重教育的生態學意義,引入“生態倫理教育”價值觀;強調教育和人自身的完整性等方面。這些都是我國教育思想發展的積極表現。然而,因教育思想質量的良莠不齊,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些消極特點,這其中泛西化太強就是一個普遍而又關鍵的問題。所謂泛西化是指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來源于歐美等西方國家,過于嚴重者甚至出現了照搬西方教育思想的現象。中國當代的教育思想精髓主要來源于西方的改造主義教育、永恒主義教育、新托馬斯主義、要素主義教育、結構主義教育、存在主義教教育、新行為主義、科學主義等其他教育思想流派。這些教育思想是西方一批卓越的教育教學思想家,通過對教育教學的典型性探索,從而形成的一些獨特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雖然對我國當代的教育有一定啟示意義,但畢竟其產生于不同國情的歐美國家之中,若我國過分依賴,甚至照搬這些教育思想,將會對我國的教育發展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探索我國教育思想泛西化的原因,首先要理清我國教育思想的發展脈絡。中國引進西方教育思想并不是近代才出現,而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教育思想泛西化的根源來自于乾隆時期就已存在的中西學觀之間的論爭,教育思想領域也未能幸免。薛福成、湯震、宋育仁、馬建忠、郭嵩濤等近代早期教育思想家把西方政治和教育納入到中體西用論,豐富了中西學觀的基本內容,對發展中體西用論做出了重要貢獻。19世紀中葉,中西科學技術之間的巨大差異,促使了教育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轉變,魏源、馬建忠等人開始提出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幾何、算數、重學、光學、熱學等自然科學,這種現象導致西學在中國教育思想中逐漸占據主導未知,傳統教育思想的地位被嚴重削弱。20世紀以來,我國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引自西方,實行“中體西用”,但出現了根據國情形成自身特點的教育思想。如陳獨秀的教育思想在20世紀初受到西方民主主義影響,他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民主和科學的教育,提出教育四大主義,主張“教育取法西洋”,到五四運動以后,其教育思想主要轉變為更加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蔡元培年輕時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熏染和陶冶,推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托爾斯泰的自由學校和蒙臺梭利的兒童室,甚至他還建議中國須設實驗教育研究所。雖然蔡元培很推崇西方的教育思想,但還是主張根據中國國情形成有利于本民族發展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五育并舉”“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針,并提出了平民教育、個性教育等新的教育思想。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學習俄羅斯,甚至是照搬俄羅斯的成功體系。經過文化大革命這樣一個教育思想停滯期,然后到了改革開放教育思想的百家爭鳴,泛西化又進一步滲透到中國的教育思想之中。
由我國教育思想的發展脈絡可看出,從清朝全盛的乾隆時期開始,西方思想對中國教育思想的滲透就未停止過,改革開放后,這種滲透不僅沒有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禁錮而終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雖然歷史原因對我國教育思想的泛西化有著重要影響,但現實因素才是這種泛西化傾向愈強的直接原因。
首先,這種泛西化來自于歐美等西方國家教育思想的對外擴張。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教育思想相對而言一直比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先進。不僅各國教育發展由西方教育思想引導,而且各國教育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也可以從西方教育思想中尋求答案,因此在全球化進程中,歐美等西方國家有資本、也有資格向其他國家推行教育思想的擴展。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及矛盾會促使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對落后國家在思想上加以浸潤。教育關系到中國整個民族未來的發展,教育思想的滲透相對于其他文化滲透來說具有更大的優勢和威懾力。
其次,全球化趨勢要求我國教育思想與國際接軌。我國與歐美等西方國家之間雖然存在眾多文化、文明等方面的沖突,然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更加趨向融合仍是21世紀的主要特征之一,這就要求各國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人才能夠互相融通。在此背景下,教育思想泛西方化也更容易被一般民眾所接受,因為人們認為它不僅可以解決中國教育持續發展的問題,也能克服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障礙,因此泛西化的教育思想也就應運而生,并得到廣大的贊同與認可。同時,中國作為“后發大國”加入并全力推動全球化,其吸收、引進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利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體系,這對于提高中國的教育思想水平有著重要作用,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加快全球一體化進程,也是中國作為新的世界性大國崛起的一種跨文化特征。然而這種作用在當代有被過度重視的嫌疑,教育思想上的借鑒、吸收變成了全面照搬國外教育思想,這樣自然也就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是適得其反。
當代教育思想的泛西化使我國教育吸收了眾多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但也有眾多不利因素伴隨而來,只有正確處理好這些不利因素,才能促進我國當代教育思想的健康發展。
首先,教育思想的泛西化為我國引進了眾多先進的教育思想成果。西方一些教育思想中有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西方各國優秀的教育學家們辛勤探索的結晶,只有正確加以利用,才能促進我國教育思想的發展。
其次,西方各國教育思想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不少錯誤。他們在教育思想上的教訓有利于我國當代教育少走彎路。
教育思想泛西化的不利因素其實是一種相對存在的狀態,如果我們能夠用一種辯證的眼光看待西方教育思想,再根據中國國情的基礎之上,不利因素自然也就不會存在。相反,我國部分教育工作者對于西方的教育思想在引進過程當中過于粗糙,未經篩選就直接全面照搬。這樣會導致兩種不利后果:其一,是這種教育思想的引進,并不適合我國當代國情;其二,是在引進某種教育思想時,不但吸收了其精華,也照搬了其糟粕。這兩種情況無論是那種,都不利于我國當代教育的健康發展。
既然不利因素是從以上兩方面產生的,要使我國當代教育思想走向健康的軌道,也應從這兩方面著手。
其一,要把握我國當代國情。首先,要把握我國的大國情,那就是我國現階段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謂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含義有兩層:其一,是從社會性質來講,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從發展程度來講,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成熟程度還很低,還很不發達,僅是初級階段。其次,要把握我國當代教育的現狀。當代,國家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提倡的是以“素質教育”為標志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現狀,培養的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有道德、有理想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既然我國的社會性質和現實狀況都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有著本質的區別,那么我國的教育思想就應體現本國的民族特性。我國教育思想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到蔡元培的“五育并舉”“三育并重”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都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精華,我們當代的教育只有在把握國情及現狀的情況下,以民族的教育思想精華為主線,融合西方有利于我國的教育思想,才能形成真正的符合我國當代教育發展的教育思想體系。
其二,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我國當代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白,并不是所有西方的教育思想都是精華,其中也有糟粕,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去粗取精、辨偽存真的火眼金睛。同時,在教育研究和教育工作中要有一顆負責的心,對待外來的教育思想,要嚴格把關,根據我國國情和教育實際,加以引進、吸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1]張彤,楊莉.泛西方化高等教育思想與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J],現代大學教育,2007,(04).
[2]肖川.論當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2006,(08).
[3]郭戈.西方近代的興趣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7,(03).
[4]楊兆山.關于我國當前教育改革若干認識問題的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4).
[5]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百年[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