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福星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軍體教研室)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十八大報告則再次予以強調,并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戰略目標。作為文化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文化軟實力近年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中國要維護世界和平、同時為自身的和平發展營造有利的戰略空間,既利用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必須具備強大的國防實力。一個國家國防實力的強弱,既取決于國防武裝力量等物質因素(硬實力),也取決于國防思想、國防文化,同時還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因素(軟實力)。《尉繚子》曰:“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者,硬實力也;“文”者,軟實力也。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中國的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國防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戰略支撐。作為國防軟實力的核心、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文化軟實力,與國防硬實力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硬實力體現的是國家“武”的一面,在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在抵御制裁、反制威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體現的是國家“硬”的性格;而國防文化軟實力則體現的是國家“文”的一面,它在消除疑慮和誤判、贏得理解與信任,在爭取合作與支持、提高國際威望、創造有利的發展和安全環境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時,國防文化軟實力在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國防經濟大辭典》對“國防文化”作了如下定義,國防文化——按照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防止外來侵略和顛覆的目的和要求,對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以及品德、智力和體質等方面施以影響的文化活動。
筆者認為,國防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國防思想、觀念及其物化成的環境、器物、制度和行為的總稱。它具有鮮明的歷史性、階級性與民族性。華夏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孕育了極為豐富的國防文化,其中蘊含著愛國主義精神、尚武精神以及和諧思想等內容。
國防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的國防文化及其軟性運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能力。它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國防軟實力的核心。
所謂的軟性是指非強制性,它通過接觸溝通、合作交流、勸導吸引等方式發揮作用,讓別人做自己希望對方去做的事情,以間接的方式來實現預期的目標。國防文化軟實力形成于國家對國防文化的軟性運用過程之中,通過“接觸溝通、好感吸引、模仿同化、認同支持”四個階段發揮作用。
國防文化軟實力具有對外和對內兩種功能,它具有雙向性。一個國家的國防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其在國際上吸引別國、爭取別國支持與合作的能力。其主要是指向外部,是影響和吸引其他國家的。實際上,國防文化軟實力來源于國內,其在國家內部的功能主要表現為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和穩定力,是為國家的政治、社會穩定以及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的發展服務的,是以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
國防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防文化信息的說服力,當在他國眼里我們的國防政策合法、正當時,它就獲得了提升。因而,國防文化的傳播是關鍵,傳播的主要途徑有國防文化對外宣傳與交流、國防文化產品輸出、國防教育等。其中,前兩者主要是對外的,后者主要是對內的,前兩者的實現離不開后者的支撐,國防文化的傳播歸根結底需要國防教育。國防教育是國家為增強公民的國防意識,提高公民的國防行為能力而進行的教育,是國防建設和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學習必要的軍事技能。國防教育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
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普遍開展了國防教育。國防文化是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國防教育直接具體承擔著國防文化的傳播、傳承和創新的任務,它在提高國防文化軟實力中具有先導性的作用。
辭海對“先導”的解釋有以下三種:(1)開道;引路;開道引路者;(2)誘導,引導;(3)指前導。
高校國防教育具有先導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高校國防教育具有先行性。國防文化的傳播需要大量的對外宣傳與交流、從事國防文化產業等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校國防教育。在當今社會信息化背景下,誰的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就能廣為流傳,國防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影響國防文化軟實力強弱的重要因素,爭奪話語權的主導地位和塑造積極的國家形象是國防文化軟實力建構與傳播的兩個重要方面。同時,國防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和國防文化產品競爭力的強弱是國防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國防文化產業越發達就越有利于國防文化思想的傳播和滲透,越有利于我國國防文化認同度的提升,從而增強國防文化軟實力。
因此,高校國防教育適度超前發展能為國防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高校國防教育具有導向性。一方面,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國防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和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接受了高校國防教育、接受了國防文化熏陶的大學生,對于國防文化的認識和傳播,是社會一般成員難以比擬和企及的。他們在國防文化對外宣傳與交流、發展國防文化產業等方面發揮著主觀能動性作用,對國防文化的傳播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
國防文化軟實力的提高,離不開國防文化人才的培養。要提高國防文化軟實力,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人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了人也就沒有了文化;沒有文化人才,就沒有文化競爭力,沒有國防文化人才,也就談不上國防文化軟實力。國防文化需要靠人和其它載體來傳承,人是國防文化“走出去”的主體。國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需要通過國防教育來實現,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加強國防教育,使全民樹立牢固的國防觀念,掌握一定的國防知識,這本身就是一種國防實力,它可以轉化為保衛和平遏制戰爭的巨大力量。
古今中外,民族發展史深刻揭示了一條規律,國家存亡,民族興衰,人民的禍福安危,始終與國防文化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國防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通過國防文化的輻射、教育、熏陶、感染、激勵等功能,可以使國民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憂患意識、安全意識和復興意識,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使全體國民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緊密團結起來,為實現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而奮斗。當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第十三條規定:“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高等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其中也包含著優秀國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高校國防教育,傳承、創新和引領了國防文化,培養了數以千萬計具有國防觀念和國防精神的人才,它在提高國防文化軟實力方面起著基礎性的作用。“高校國防教育作為一項國防事業,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國家軟實力有重要作用……發展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就是增強國防實力”。
大學生是全社會里文化素質較高的一個群體,大學生的國防文化素質也是國防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將達到40%,高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民國防教育基礎中的基礎,抓好了高校國防教育,無疑也提升了國防文化軟實力。國防文化的內核是觀念文化,處于文化的最深層,是文化中最穩定、最難以改變的部分。而國防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強國防觀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高校國防教育的目的與國防文化軟實力的目標、作用是一致的。
高校國防教育有許多優勢和成熟條件,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普遍開設了軍事課程。軍事課程以國防教育為主線,以軍事理論教學為重點,通過軍事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能,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加強組織紀律性,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儲備合格后備兵員和培養預備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高校國防教育也為提高國防文化軟實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在提高國防文化軟實力方面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國防硬實力與國防文化軟實力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最成功的戰略是軟硬結合的“巧實力”戰略。國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不僅可以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促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提升,也可以成為激發全民族國防文化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增強我國國防文化軟實力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要不斷提升國防文化軟實力,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提升整個國民對中華民族國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也要不斷增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我國國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積極化解與霸權國家、主要強國之間的矛盾和分歧,消除誤解和疑慮,有效化解“中國威脅論”等,降低競爭中的摩擦和沖突,構建更多的共同利益和戰略認知,以爭取更加有利的發展空間和安全環境等。高校國防教育在提高國防文化軟實力中起著先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Z].2011.
[4]潘懋元.潘懋元文集(卷六·講課錄)[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吳溫暖.高等學校國防教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6]鄭宏.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科學發展觀構建[J].集美大學學報,2011,(2).
[7]賴福星.國防文化軟實力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