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波
(四川農業大學)
據《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統計顯示,截止2012年6月,中國微博用戶數量已增至2.74億,其使用比例已超過網民總量的一半。作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現象,微博備受學生的青睞和推崇,日益成為學生思想文化傳播、碰撞和融合的集散中心,對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如何充分發揮微博優勢,化挑戰為機遇,變被動為主動,探索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思路,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
隨著手機互聯網的應用,微博即時便捷的優勢日趨明顯。其主要體現在能隨時隨地實現信息(文字、圖片、視頻或聲音)的發布和獲取,并能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輿論互動效應。學校借助微博平臺,能及時發布校園文化動態,收集校園文化建設建議,反饋校園文化建設意見,實現無障礙文化交流互動,確保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微博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為校園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搭建了資源共享的平臺。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打破文化建設的傳統約束,傳播校園文化建設理念,記錄校園文化建設點滴,交流校園文化建設經驗,分享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方向,促進校園文化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得到傳承與創新。
微博作為一種流行傳播形態,將個性與需求有效結合起來,不僅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心理和交際發展需求,還具有傳播思想文化和建構思想觀念的宣傳導向功能。學校可以利用微博平臺,把握宣傳引導教育先機,充分發揮傳播者和接受者作用,通過朋輩教育和自我教育內化文化行為,改進文化傳承與創新方式,促進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得到傳承與創新。
新形勢下傳統單一同質化的載體難以滿足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要求。微博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媒介,具備關注、轉發、評論等功能,并呈現出多元與融合發展之勢。它能有效彌補傳統載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不足,與之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不斷促使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接收、從單向灌輸到參與互動的有益演變。
根據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要求,及時更新文化教育理念,正確把握發展方向定位,利用現代傳媒手段拓展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空間和渠道,深入挖掘、提煉、傳承與創新先進的文化理念和校園精神,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效途徑,把微博建設成為輿論宣傳、文化交流和思想導向的一體中心,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體系。
當代青年學生是在社會轉型時期成長起來,從成長經歷、發展走向和需求變化來看,其表現出富有理想、人格獨立、個性鮮明、求知欲強、感知敏感等時代特點,樂于使用現代傳媒手段表達自我、展示個性、關注發展以及參與公共活動。因此,在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要充分考慮青年學生特點,隨時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正確把握學生的發展需求,找準工作著力點和出發點,將文化傳承創新與服務青年發展融為一體,力求微博在內容、形式、語言和風格上更能得到學生的普遍認同和接受。
作為一種新興的新媒體文化,微博文化具有鮮明的大眾化、開放性、傳播快、便捷性等諸多特點,為所有參與者營造了自由、民主、平等和互動的交流空間。正是基于此,微博在學生中具有極高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學校應遵循微博文化傳播規律,充分發揮微博的積極作用,降低消除微博的消極影響,積極引導干預學生文化行為,主導微博文化輿論的形成和發展,以保證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朝著可控、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
微博由于其存在發展不確定性和危機潛在性,在帶給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契機同時,也對微博日常監督管理提出挑戰。如果監督管理不善,微博會給校園文化建設乃至校園和諧穩定帶來負面影響。根據學校組織管理體系,應建立管理職能部門官方微博,鼓勵不同層級的學生組織開設微博,暢通文化傳承創新渠道,并實行分級管理、引導和維護,適時出臺管理辦法予以規范管理。要組建分級管理隊伍,主要由相關職能部門管理人員、院系單位政工干部和團學系統學生干部組成,充當微博輿論“綠化器”,凈化微博話語空間,規范、監督并引導學生的微博行為言行,促使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有組織、有目標、有舉措、有落實,確保微博平臺安全、有序且有效地運轉。要建立輿論檢測反饋機制,強化學生微博跟蹤和監管,加強微博輿論分析判斷,提高微博輿論的預見性,避免有害信息乘虛而入,對一切不利于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校園和諧穩定的因素要解決在萌芽階段。對微博中涉及的不健康信息,要及時加以修正刪除;對微博中出現的有異議信息,要及時加以澄清溝通;對微博中聚焦的社會熱點,要及時加以互動引導。通過強化微博的日常監督管理,促使微博成為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效載體。
作為一種隱性文化時尚,微博不僅迎合了學生的喜好特點,還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凝聚共識的捷徑,以彌補傳統校園文化建設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學校應積極介入微博討論,及時給予權威評論,做好微博文化引領,統一校園文化建設思想,凝聚校園文化建設共識,促使學生自覺認同校園文化,內化校園文化精神內涵,為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創造有利條件。一方面,職能管理部門要主動關注學生組織和個人的微博動態,及時反饋學生文化需求,掌握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真實想法和建議;同時注重網絡流行語的運用,提升微博的承載能力,拉近管理雙方的距離,促進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學生組織和個人關注官方微博,及時了解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思路和理念,牢牢把握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話語權,)切實增加微博文化凝聚人心的正能量。通過常態的溝通交流,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角色,把握教育主動,不斷凝心聚力推動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作為學校管理方,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用主流文化引領微博文化思潮。首先,應重視微博文化的研究應用。學校應緊隨時代發展要求,牢牢把握微博文化平臺,科學遵循微博的傳播規律,用靈活便捷、圖文并茂和聲像俱全的方式,豐富和改進校園文化建設,把握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動性。其次,要充分發揮意見領袖引領作用。一是積極打造一支有影響力的管理隊伍,充分利用職能部門官方微博,隨時發布校園文化建設消息,強化校園文化建設聲音,主導微博文化發展趨勢;二是利用教師和學生中的骨干力量,培育校園微博意見領袖,加強校園微博文化的輿論引導,逐步深化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促進校園文化在學生微博的關注、轉發和評論中得到有效傳承與創新。再次,要加強學生網絡自律宣傳教育。微博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空間,由于傳播來源的虛擬性和傳播環境的不定性,其存在不可預見性的負面影響。學校應重視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注重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教育,教會學生理性分析微博語境,正確利用微博內容,增進文化自覺自信,不斷增強自身免疫能力和辨識技巧,從而在微博語境中營造主流文化氛圍。
作為受眾面較廣的新媒體,微博可以擺脫傳統載體的限制和束縛,成為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拓展平臺。學校理應立足校園文化建設實際,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利用微博載體優勢,提升校園文化的受眾影響力,促進校園文化載體之間合頻共振。一方面,要找準承載切入點,深入開展微博文化活動。緊隨校園文化建設重點,集合全校師生資源,增強文化交流互動,引發學生交流討論,在微博“評論”中尋找承載切入點;同時,鼓勵支持學生組織以微博為平臺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促使校園文化在寓教于樂方式中得到感染、凝聚、傳承和創新。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結合點,注重新舊載體融合承載。重視新舊載體交互利用,挖掘更多同步聲音,促使新舊載體融合傳播,實現載體之間優勢互補,促進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在虛實空間中不留空隙。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博的功能將更加成熟完善,其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重要性也將日趨凸顯。與此同時,高校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也在不斷升級變化,正逐漸從傳統向現代、從平面向立體、從單一向多元方向演變。一種傳統載體和新興載體相互融合、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高校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1]尹韻公.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201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