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立香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籌),浙江 杭州 310023)
特殊職業教育是提高殘疾人就業能力,幫助殘疾人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特殊高等職業教育雖然有了快速的發展,但在規模和水平上都有待提高。為滿足殘疾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國家一方面要求“普通高校要創造條件擴大招收殘疾學生規模,為殘疾學生學習、生活提供便利”。[1]同時也希望“高等特殊教育學院(專業)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擴大招生規模,拓寬專業設置,提高辦學層次”。[2]作為特殊高等職業教育的主力軍,特殊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要擴大辦學規模,更要“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培養”。[3]下面我們就以聽障學生為例,談談特殊高職美術專業教育中聽障生的能力培養問題。
生涯規劃,就是從自身優勢和特點出發,根據時代、社會的要求而作出的能夠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預期性、系統性的自我設計和安排。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職業生涯成功的戰略指南,生涯規劃不但能促進殘疾學生關注生涯發展,還可以提高其面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幫助殘疾學生制定并執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就是幫助他們不斷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與發展自我潛能的過程。現在許多普通高等院校都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然而,在我國傳統特殊教育領域中,職業生涯規劃這一重要的內容卻長期被忽視。
其實,與普通同齡學生相比,聽障生的生涯成熟度低于同輩。雖然家長認為聽障生的自我引導能力很重要,但家長往往認為孩子沒有能力對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確的選擇。出于對孩子的本能庇護心理,家長已經習慣了為子女決定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對于生涯發展中的大事更是如此。在這樣氛圍下長大的聽障生不容易具備生涯探索所需要的動機和勇氣,也不容易養成思索各種生涯議題與收集各種生涯信息的習慣。[4]在接受特殊教育過程中,聽障生長期在一個較為封閉的學校和社會環境中學習和生活,缺少與其他社會同伴的互動。而同伴之間的交流又是青少年主要的信息來源,通過與同伴的相處與互動,生活層面的觸角才得以延伸,在彼此的交流和分享中,自己未來的夢想也逐漸萌芽與成型。[4]與同齡的學生相比,聽障生對于自己的生涯選擇有著更多的不確定感,缺乏自我探索和自我引導的能力,不但會阻礙學習,更會影響到未來的長遠發展。
隨著特殊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聽障生有機會接受高職教育,雖然現在許多高職院校已經開設了生涯規劃的課程,提供學校生活適應及未來就業等信息,學校的輔導員及班主任也會針對未來的升學與就業提供相關的輔導。但由于聽障生需求的多樣性和個別性,學校在這方面所提供的服務未必完全適合每個學生。其實生涯自我引導能力是可以期待和培養的,特教教師可將聽障生自我引導能力的培養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通過在教室每天進行的持續學習培養自我引導能力是最好的練習。以美術專業的教學而言,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支持和培養聽障生的自我引導能力:(1)在美術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多觀察、傾聽、支持聽障生的心愿和想法,實現教師和學生在情感和心理上的相容。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關注、心理相融的表現程度決定了學生自我決定的需要,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和期待,是聽障生產生自我決定動機的心理基礎。(2)透過隨機或設計的教學事件增加聽障生選擇、決定的機會,教師應允許并以實際行動支持學生的想法。比如外出寫生的內容、進程可以與學生協商,學習小組與合作項目小組成員的組成及作品內容可由學生自己決定等。(3)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有表達自己、體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如作業講評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組織,讓學習小組先內部自我點評,小組內每個成員都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自由發言介紹自己或點評他人的作品。教師要營造安全的氛圍,學生能勇敢展現自己,說出自己的“發現”而不必擔心錯誤,從而體驗到能力感和自信心。
在特殊高等職業院校接受美術專業教育的聽障生,他們在美術基本技能和水平上的確和普通高等院校同層次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現今的就業市場對聽障生相當不利,一方面大量普通高等院校的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另一方面社會的確在就業上存在對殘障者的不良印象,面對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殘障生缺乏一個合理與公平的就業環境。因此,特殊高職院校在美術專業辦學過程中,必須找準專業發展方向,在提高聽障生美術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通過實用性專業技能的培養,提高其就業競爭能力。從聽障生整體美術專業技能提升的角度來看,盡管微觀的教學方法改革也很有價值,不過從目前浙江省特殊高等職業院校的實際情況看,突出高職美術專業的職業化導向,做好中高職美術教育的銜接對提高聽障生整體專業技能更有價值。
1.特殊高職美術專業應加強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的針對性,突出職業性導向。隨著我國特殊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國內已有多所特殊教育院校面向聽障生開設了相關高職美術專業,并且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但從整體來看,大多數特殊院校的美術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套用普通院校相關專業的現象比較突出,課程設置中學科導向痕跡明顯,沒有考慮到聽障生心理與專業發展的特殊性。在專業方向的設置上,沒有與市場需求接軌,沒有凸顯特殊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容易造成聽障生在高職美術專業的教育中學不到預期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特殊高職美術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課程的設置上,一定要改變學科本位的傳統定位,堅持以職業生涯為目標。在專業方向設置上既要考慮發揮聽障生的優勢和特長,同時又要和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結合,確保聽障生將來順利就業。聽障生雖然聽力和語言表達上有障礙,但他們有超強的視覺觀察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手的靈活表達能力,非常適合從事美術設計、手工創作等工作。而浙江省內東陽的木雕產業、龍泉的青瓷產業、青田石雕產業、云和兒童玩具產業、浦江的書畫產業,以及杭州的動漫產業,在全國都很有特色和影響力,相關美術設計人才社會需求量大。加上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非常重視室內裝潢設計,對精品刺繡、書畫等傳統工藝作品也有很大需求,這些都為聽障生高職美術專業方向的設置提供了思路。在美術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應圍繞專業方向,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來設置教學內容,使專業課程與實用職業技能相對應,形成職業能力脈絡清晰的教學計劃和課程結構。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課程設置的職業針對性,提高聽障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也能突出特殊高職美術專業的職業特色,為學生的就業拓寬渠道。
2.要努力提高特殊中等職業教育的水平,做好特殊教育領域中高職美術教育的銜接。特殊高職美術專業的聽障生在專業能力上競爭力不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特殊中等職業教育總體教育質量不高。就浙江省而言,特殊中等職業學校中相關美術專業的招生人數不多,教學水平參差不齊,而這些學生就是特殊高職美術專業招生的對象。可以說,特殊中等職業教育的落后已經成為制約特殊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努力提高中等特殊職業教育的水平,這樣特殊高職美術專業的教育就有了一個好的基礎和起點。由于目前殘疾人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殘缺,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之間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中高職之間的專業銜接問題也很嚴重。許多特教學生因專業不對口而無法繼續深造;能夠升學的學生,也會出現因中高職專業或課程沒有銜接好,造成學生基礎知識或能力有問題,進而影響了高職教育質量。[5]中高職銜接不暢,很容易造成高職專業優勢難以發揮。解決中高職專業銜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學制上的銜接,建立一體化的專業課程體系。目前浙江省聽障生美術專業比較可行的是采用“3+2”或“3+3”的貫通培養模式,同時根據一體化專業培養目標和社會崗位要求,確定技能型人才從初級到高級的職業能力標準,這樣不但可以避免中高職在培養目標、教育層次上的重復及錯位,對聽障生整體美術專業技能的提升也有積極意義。
特殊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殘障學生具有在社區中生活及工作的能力,而高職階段的聽障生正處在為個人尋求肯定、決定人生方向,并逐漸邁向獨立生活的關鍵時刻。因此,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是特殊職業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雖然聽障生在感官功能方面有其難以克服的障礙,但這并不能作為剝奪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的理由。回顧過去特殊教育的實施方式,往往過于強調聽障生與普通學生的差別,主張以特殊環境將他們安置并隔離。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沒有機會與社會其他人群對話,社會大眾也會因為缺乏與聽障者的互動而在認識上有所誤解。對于進入特殊職業院校接受美術專業教育的聽障生而言,他們希望通過美術專業的學習提高就業競爭力,對融入社會也有很高的期待,特殊院校應該意識到這一問題,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他們主動融入社會的意識,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提高主動融入社會的意識。自我觀念是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的了解,以及對生活環境、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4]很多聽障生之所以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聽障生的低自信或為了避免失敗而選擇了回避社會,從而失去了鍛煉和成長的機會。美術專業課教師可以通過相關職業課程的教學,幫助聽障生了解某類特定工作的基礎技能和行為需求,評估自己的認知、態度、情意與實際的行為表現,對自己的能力與優缺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6]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聽障生悅納自己,愿意與自身障礙共存,并在障礙狀況持續存在的現實生活中體會到工作的重要性,面對挑戰仍積極主動,不怕挫折和失敗。
2.多元社會互動渠道的營造。聽障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在他們和主流社會積極、頻繁的互動中才能培養起來的。一方面,聽障生要打消心理顧慮,積極融入社會。另一方面,社會應積極接納聽障生。特殊高職美術專業教育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該通過多種途徑,為他們提供多種社會互動渠道,增進聽障生與社會大眾彼此的了解和接納。可以組織聽障生利用自己的美術特長,為社區民眾服務,也可利用特殊教育機構現有的資源為社區提供教育與服務,促使社區民眾接近、了解殘障者。比如美術專業的聽障生可以走出校園為附近社區設計板報、設計美化墻;也可利用學校的設備和資源,為社區聽障兒童開辦美術培訓等。殘疾人職業院校還可以利用高教園區普通高校的教育資源,通過院校合作,允許讓一部分學業能力強的聽障生到普通高校相關美術專業隨班就讀,讓他們有機會在正常的教學環境中發展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能力。
3.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做好聽障生的“轉接服務”。對美術專業的聽障生而言,在高職教育階段的學習,應該為就業及邁向社會作準備,特殊職業院校及美術專業教師應將幫助學生順利地由學校轉入社會列為首要工作。(1)加強校內美術“工作室”建設。可以通過和相關企業合作創建工作室,實現特殊高職教育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要以項目為載體,構建和營造開放式的教學與實踐平臺,還可邀請合作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實踐環節的指導等,實現技能培養與崗位需求相結合、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統一、學習環境與職場環境相統一。[7]聽障生參與工作室的項目,不但能積累工作經驗,也能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發展職業綜合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2)為聽障生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美術專業的聽障生在校外實訓基地的工作和生活,不但涉及美術專業能力、實用的工作知識;還涵蓋了自我照顧、社區適應的基本生活能力;與人相處、融入社區的基本人際互動能力;良好的工作概念、正確的工作態度(如工作紀律、工作習慣、責任感、抗壓能力等)。[7]通過校外實踐地基的工作,聽障生能覺察工作角色的要求,發現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也有利于他們提前接觸社會和工作環境,實現職業人的身份轉換,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1]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EB/OL].[2012-09-15].http://www.cdpf.org.cn/index/2011-06/09/content_30340867.htm.
[2]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意見的通知[EB/OL].[2012-09-15].http://www.gov.cn/zwgk/2009-05/08/content_1308951.htm.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2-09-15].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6937.htm..
[4]蔡采薇.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涯困境[J].特殊教育季刊,2010(116):30-39.
[5]徐保生.論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6):95-99.
[6]黃柏華.身心障礙學生生涯探索課程的設計與評量[J].特殊教育季刊,2011(116):21-29.
[7]龔柏茂.浙江動畫產業發展與高校動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5):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