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新形勢,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銳意創新,不斷探索和創造新的觀念、新的內容、新的方法、新的機制,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正確認識和處理繼承和創新的辨證統一關系,就必須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繼承與創新的辨證統一關系,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繼承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對我國古代思想政治體系中精華的繼承,沒有對我黨思想政治教育優良傳統的繼承,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就失去了其繼續前進和發展的條件。
其次,創新是繼承的目的和結果。沒有創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停滯不前、簡單重復,就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教育對象的思想觀念的變化而變化。
再次,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繼承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辯證統一。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即人類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歷史的,這是對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的一個最好的闡釋。
如果沒有人類社會發展積累的豐富歷史經驗,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物質和精神上的依托。實際上,無論是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等外在層面上的革新,還是教育理論、教育觀念等內在層面的深化,都離不開對傳統的繼承。
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我黨的重要政治優勢,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繼承和發揚這些優良傳統,是當前推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礎。
首先,要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場、觀點,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深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的教育。
其次,繼承實事求是的傳統,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回顧我黨領導革命與建設的偉大實踐,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是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再次,堅持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黨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在新時期,江澤民、胡錦濤同志一再要求在新形勢下應該更好地堅持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
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倫理道德,強調政治與倫理的結合。盡管儒家倫理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具有強制性、等級性和封閉性,但儒家重倫理、講道德的傳統以及儒家所提出的許多關于教育的方法,如注重道德品質的培養,把知行統一起來的原則,因材施教、啟發思維、循循善誘、防微杜漸及重身教、重家庭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原則方法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義。批判地吸收他們在方法論乃至內容、原則、途徑和方法上的有用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就會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民族色彩。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的社會性質、階級關系、社會主要矛盾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決定了當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沿襲了封建傳統教育內容,另一方面也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如魏源的堅持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人、整肅人心的思想;梁啟超推崇的“自治,自尊,自信”的道德修養方法;蔡元培的“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以及胡適所推崇的平民教育和實用主義教育等在社會主義的今天仍不失其合理成分。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要隨時代的變化、發展,適時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江澤民同志也深刻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在觀念、內容、方法、機制等方面努力創新和改進。”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新的歷史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與時俱進,著眼于創新、著眼于具有時代特色的新鮮氣息的創造,才能真正發揮其生命線的作用。
思想是行動的前提,觀念是實踐的先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解放思想,自覺更新觀念,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第一,樹立開放性、國際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利用全球化、信息化進程中的積極因素,解放思想,大膽走向國際舞臺,加強對外交流,注意吸收和借鑒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經驗和知識,確立開放的教育觀念,并建立開放的教育體系,才能與現代社會這一發展趨勢相一致。
第二,樹立人本意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內容無不與人直接相關,強調人本意識,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須進一步注意以學生為核心,遵循學生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把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更加尊重學生的基礎上。
第三,增強創造性觀念。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密結合現代社會的實際和本系統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要科學化,體現出時代性。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正確的社會主導價值觀,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因此,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在堅持對大眾進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教育的同時,努力增添符合社會轉型期特點的新內容,比如,現代意識、競爭觀念、市場觀念、創新精神,等等,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含量,依靠真理的力量和思想的魅力去鼓舞人、引導人、塑造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形成、變化過程和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在思想政治教育創立、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上,還要吸收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行為科學等相鄰學科的研究成果,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具有獨特個性的理論體系。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增添以尊重人格、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強調平等、自由、民主和社會公正等為基本內容的人文精神。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和創新來說,要從人出發,和諧人際關系,發揮人的潛能,關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追求人類的終極關懷,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這樣,就會使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的腳步合拍,就會使教育對象耳目一新,從而樂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創新要在繼承、借鑒的指導下,立足于創新。老辦法,實用的要繼承;西方的方法,合適的可以借鑒;新辦法,要多學、多用并聯系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做好以下幾個轉變:
第一,應由偏重灌輸向注重滲透拓展。灌輸理論歷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即使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它仍具有重要意義。但隨著改革開放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在強調灌輸的同時,還要注重思想滲透,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具體的經濟活動、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中,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覆蓋,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二,應由單向性向雙向性模式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都是人,都具有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而且常常角色互換,只有達到二者的協調一致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主、客體平等交流的基礎上通過雙向溝通和協調的方式才會收到好的效果。
第三,應由單純教育向教育和管理相結合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靠耐心細致的諄諄教導,也要靠科學規范的嚴格管理。要抓緊建立健全的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和提倡的原則從法規制度上予以確認,對其反對的東西用法規制度進行約束和誡勉,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同城市管理、鄉村居民管理,社會管理、企業管理和學校管理結合起來,融進城市規范,鄉村制約、企業精神和校風校訓之中,使自律與他律、內在約束與外在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環境。
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有一套完整的運行機制,才能使思想政治更富有實效。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的創新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建立齊抓共管的組織領導管理機制,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有人管。“要建立一個以黨組織,專職干部為骨干,行政干部為基礎和群團組織共同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形成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多管齊下的立體式的組織領導體系。”思想政治機構設置要科學化,有明確的責任機制,做到各方面分工協調。
其次,建立規范有序的管理體制,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運轉。思想政治教育要與管理相結合,思想教育是講道理的、轉化人的思想,但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是不會形成習慣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要制度化、規范化,在各個時期就要做到統籌規劃。
此外,還要建立內容豐富的思想教育機制和科學有效的工作責任機制、激勵機制、創新機制等。要建立正常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工作檔案。政工人員要留心,對每個時期出現的問題,每個群體的情況要有分類,有記錄,有計劃,做到心中有數。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化、信息網絡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在批判地繼承歷史上的優良傳統和積極吸收借鑒西方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立足現實,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堅持與時俱進,著眼于創新、著眼于具有時代特色的新鮮氣息的創造,不斷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思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3]江澤民.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1-6-28.
[4]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
[5]蘇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471.
[6]肖萍,徐志遠.繼承與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J].教育研究,2007,(10):131 -132.
[7]洪文建.對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6,(12):73 -75.
[8]錢潤光.創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靈魂[J].學術探索,2003,(5):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