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凌 陳英科 郭慧敏
(1.武警后勤學院外語教研室;2.武警天津總隊)
生態翻譯學初期發展的基礎研究《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切入點為生物學理論,即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其論證結果必然是強調“活物”的重要作用,因而其研究結論就必然是確立以“譯者為中心”的理論框架,為翻譯研究提供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而翻譯生態學則是將翻譯學和生態學兩者充分融合,創建了一個由“天、地、人”構建的新的交叉學科,強調其是創建一個嶄新的交叉學科。翻譯生態研究是一個很大的領域,涉及的切入點自然也比較多,目前的兩種研究模式也只涉及其中的某些切入點,如能進一步擴大范圍,對其進行全面探索,則翻譯生態研究必定會興旺發達,并在譯界占領其應有的一席之地。
既然生態與翻譯的關系密切,其有關原理借用到應用翻譯及其研究中,必然會開辟一個應用翻譯研究的新天地。這里我們就討論生態學原理在應用翻譯研究中的具體應用。其運用可歸結為以下15個方面:
(1)生態環境基礎論。世間萬物的誕生、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其生態環境,而生態環境是有機體生存空間內各種條件的總和。既然翻譯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活動,那它的誕生、生存和發展就離不開人類生態環境。應用翻譯研究也是如此,它有著自己賴以生存的沃土。凡應用翻譯理論和實踐研究,必受所處天地環境的影響,打上其地域的烙印。這就為我們建立具有中國地域特色的譯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我們審視域外譯論提供了新的視角。
(2)生態系統論。人類生態環境是一個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在內的復合生態系統。按照生態學原理,全球生態圈和地域生態圈是相互依存的,全球生態圈的形成并不意味著地域生態圈的消失,相反,正是這五彩斑斕的地域生態圈構成了大一統的全球生態圈。翻譯研究只有扎根于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壤,才能保持特色,并使其小生態圈得以保留,從而為建設外部大一統而其內部又呈現出復雜多樣的全球生態圈做出貢獻。應用翻譯研究也不例外。
(3)生態和諧論。天、地、人,三者合而為一,既是中國傳統生態思想,也是翻譯生態研究的支柱。人立于天地之間,必受其制約,不可違背其規律;但人可在認識天地規律的前提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因此,研究應用翻譯,切不可將天地人相互對立,而要特別注意其間的妥協和包容,力求和諧。
(4)生態環境論。應用翻譯的生態環境探索,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范環境、譯者和研究者的生理及心理環境以及翻譯生態環境的多維鑲嵌性等,應用翻譯的存在必然離不開周圍的環境。應用翻譯同人類發展、社會進步以及翻譯理論實踐研究相互作用,關系密切。翻譯不但需要社會基礎,而且需要生物基礎,處于地球的整個生物圈中。應用翻譯的發展離不開應用翻譯的生態環境,彼此之間存在協同進化的關系。應用翻譯的生態環境是對應用翻譯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節作用的n維空間和多元環境系統。對其研究不但能分析應用翻譯生態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而且還能研究作為應用翻譯主體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等環境因素。
(5)生態結構論。應用翻譯的生態結構,包括宏觀生態和微觀生態,翻譯生態的層次分析。從多角度利用生態學結構來分析應用翻譯結構,為揭示應用翻譯的生態功能和法則打下基礎。應用翻譯的生態結構包括應用翻譯的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宏觀生態結構強調應用翻譯研究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微觀生態結構則強調應用翻譯研究具體問題的理論框架。我們可從縱橫兩個方向剖析應用翻譯的生態結構:縱向分為個體生態、群體生態、生態系統;橫向分布為翻譯資源、國際文化交流及翻譯研究。而應用翻譯生態系統只有在宏觀生態和微觀生態協調作用時才能有效運轉。
(6)生態功能論。應用翻譯的生態功能,包括內在功能和外部功能。從生態學觀點和原理出發,研究和闡釋應用翻譯的生態功能;通過揭示應用翻譯生態的內在過程及其外在作用,深入探討應用翻譯的內在功能和社會功能。內在功能即生產功能,包括應用翻譯系統內部的生態條件,生產者(譯者)、消費者(譯語讀者或聽者)和分解者(翻譯研究者)三大功能的協調運作;外部功能即社會功能,如應用翻譯對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發揮的作用等。
(7)生態原理論。應用翻譯生態研究的基本原理,即應用翻譯與其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機理,包括:限制因子率、耐性定律與最適度原則、花盆效應、翻譯生態位原理、翻譯生態鏈法則、翻譯節律、社會群聚性與阿里氏原則、群體動力與群體動力學、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和翻譯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如可探討應用翻譯中的競爭與合作,以及限制應用翻譯發展的因素及對待某些具體問題,如翻譯企業間競爭問題的解決辦法;如何處理好應用翻譯生態整體效應和邊緣效應的關系;如何在應用翻譯工作中群策群力,確保應用翻譯生態鏈的完整閉合;如何讓應用翻譯人員和翻譯企業在翻譯實踐和管理的大風大浪中經風雨見世面;如何把握好應用翻譯工作和應用翻譯發展的節律等。
(8)生態規律論。以生態學觀點來研究應用翻譯與外部生態環境之間以及應用翻譯內部各環節、各層次之間本質的、必然聯系的基本規律。從多學科角度研究應用翻譯的生態機理,揭示應用翻譯的現象、問題和本質。其中,可探索遷移與潛移律、富集與降衰律、翻譯的生態平衡與失調、競爭機制的協同進化和翻譯生態的良性循環。可運用這些基本規律討論現階段應用翻譯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如應用翻譯內部研究的不平衡現象、應用翻譯人才的培養和質量的保證等。
(9)生態行為論。應用翻譯的行為生態,包括個體行為生態、群體行為生態、學習行為生態、教學行為生態等。引入行為生態學來進行應用翻譯研究,討論應用翻譯的行為生態,可以從多樣性的行為中找出一些帶有共同性的特點,找出導致這些特點行為產生的因素,以便更好的理解人類行為的原因、意義及后果。從而使應用翻譯工作者、管理者更能根據人類行為的特點進行工作,去引導人的行為向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方向發展。也就是了解人類行為規律,以此推進應用翻譯的發展,尤其是促進應用翻譯教、學行為的發展。
(10)生態演替演化論。應用翻譯生態的演替和演化,主要論及應用翻譯生態的演替和演化的一般過程、縱向和橫向演替和演化的趨勢、應用翻譯生態演替和演化的動力系統等。將生態學中的演替和演化與應用翻譯相結合,得出結論:應用翻譯生態的演替主要反映在層次演替和階段演替上,其實質是知識、信息量的積累并產生質變。從系統論觀點來看,應用翻譯生態演替是從一種有序演化到另一種新的有序態的過程,或從無序經振蕩過渡為有序的過程。隨著社會、經濟及科學體系的改變,應用翻譯結構的內部層次、系統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使應用翻譯系統發生變化,如更新應用翻譯內容,改變我們對應用翻譯的認識并使我們將翻譯生態學方法與各種應用翻譯理論結合起來,系統地研究這些外部因素。還可分析應用翻譯發展的某些具體過程、應用翻譯學科的演化及應用翻譯演替演化的動力系統。
(11)生態監測評估論。運用生態學和翻譯學的觀點和方法,對應用翻譯生態的各個層次和各種類型的對象以及有關應用翻譯及其活動和過程進行檢測與評價,從而正確認識應用翻譯生態系統,促進整個應用翻譯事業的發展。其內容涉及對人工翻譯、機器翻譯、口譯的質量量化評價及整個應用翻譯生態系統的質量評價。
(12)生態調控論。生態系統不是自發的系統,而是一種目的系統,在運行過程中通過反饋機制,向目的趨移。應用翻譯研究也是一樣,在其運行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錯誤、偏移或不合時宜現象,這都需要其反饋機制,使用其調控系統予以糾正、修正,以維持應用翻譯生態系統的平衡,從而推動應用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健康發展。
(13)全球本土化論。翻譯生態研究使人最受啟發之處,在于其借鑒西方翻譯理論,但不拘泥于此,而是以此來發展、完善中國本土翻譯理論,使翻譯研究本土化。應用翻譯研究也不例外。
(14)非完美論。根據翻譯生態原理,大凡世上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不可能窮盡世間所有翻譯問題,這就為應用翻譯及其研究提供了不斷拓寬和深入的空間。
(15)可持續發展論。主要論及應尊重和順應基本翻譯生態規律,以及在此前提下發揮譯者、研究者、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推動生態翻譯和翻譯生態學研究的可持續發展。關注翻譯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論述實現生態翻譯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促進應用翻譯事業的穩步發展。不管是對應用翻譯的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發展,翻譯生態研究都具有指導意義,它能夠指導譯界人士自主調節生理、心理環境,改善應用翻譯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適應應用翻譯的生態環境,努力營造良好的應用翻譯氛圍和氣候,逐步實現應用翻譯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應用翻譯的多維效益。
從生態學角度講,目前應用翻譯的地位有些尷尬。應用翻譯,作為當前工作量最大、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最多的翻譯工作,在我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與此極不相稱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基本都是文學翻譯的一統天下,應用翻譯及其研究常常被忽略。為扭轉這種局面,應用翻譯工作者及研究者當自強,并創建一個能使應用翻譯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整體生態環境。
[1]曹湊貴.生態學概論(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傅雷翻譯思想的生態翻譯學詮釋[J].外國語,2009,(2):47-50.
[4]黃秀敏.邁向綠色生態翻譯——評許建忠教授的《翻譯生態學》[J].中國科技翻譯,2009,(4):37.59-60.
[5]黃忠廉,焦鵬帥.建構翻譯地理學新學科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3-24.
[6]孟凡君.后現代之后的翻譯研究新轉向略論[J].胡庚申.翻譯與跨文化交流:整合與創新[A].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48-53.
[7]龐博.《翻譯生態學》述評[J].滄桑,2009,(4):254-255.
[8]許建忠.翻譯生態學[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
[9]許建忠.翻譯地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
[10]Cao,Lijuan.Review of Translation Ecology[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11,(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