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丁雪艷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目前,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要求: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全面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建筑結構》課程作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如何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高職教育職業能力本位的要求,是值得探討的。以下就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的改革思路與做法進行闡述。
《建筑結構》課程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中,屬于專業基礎知識技能平臺的課程,也是該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本課程在課程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
圍繞施工員、監理員等職業崗位,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出發點,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崗位需求、前后續課程內容,明確了本課程的課程性質為:
本課程由建筑結構基礎知識、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砌體結構等內容組成,按結構材料類型劃分情境,選用建筑構件如梁、板、柱等構件為載體進行情境設計。在研究建筑結構基本構件受力特點的基礎上,解決強度和變形問題,從而進一步解決構件的設計問題,包括結構方案、構件選型、材料選擇和構造要求等問題。
本課程的作用:一是為后續專業課程《主體工程施工》《屋面與防水工程施工》《鋼結構施工》《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工程施工組織》等課程奠定所需的結構基礎;二是為將來的職業工作——建筑施工技術與管理奠定結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如分析和處理實際施工過程中遇到的一般結構問題的能力、識讀建筑結構施工圖的能力等。
根據建筑工程施工員、質檢員、材料員、監理員、造價員等的崗位對必要的結構分析和計算的知識與技能的需要,按照職業資格標準,同時考慮工程技術人員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建設該課程,選用以結構材料類型劃分學習情境,選用建筑構件如梁、板、柱等構件為載體進行情境任務設計。
考慮目前建筑工程界木結構已很少使用,不納入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常用的結構材料體系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鋼結構,由于每種結構體系的設計、施工有顯著的區別,因此把它們分別作為單獨的情境來學習,加上建筑結構基礎知識作為一個情境放在最前面,起到引導及知識準備作用。
在教學深度上,不以培養設計人員為目標,對基本理論的講授以“應用”為目的,教學內容選取以“必須、夠用”為度,弱化設計計算,強化構造要求。
在進行載體選擇時,考慮載體源于建筑結構中的真實產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最佳媒介;載體的實現包含了建筑結構設計施工的全過程,具有完整性和實踐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樹立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載體難易適中,既能順暢銜接前導課程,又能使學生積累工作經驗,便于為后續課程提供平穩的過渡和鋪墊。所以在結構體系中選擇梁、板、柱等構件為載體進行情境任務設計,再過渡到整個結構體系,體現由易到難和施工先后順序;充分考慮高等教育對理論知識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融合規范和相關職業資格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高職學生生源質量較差,基礎參差不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個體差異,靈活運用多種恰當教學方法的優勢互補和有機融合,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
結構設計方法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采用“流程圖”教學法,能夠突破這一重點中的難點,使繁多復雜的計算方法系統化、條理化、清晰化,而且把各章節之間的來龍去脈顯示出來,既有助于學生形成程序化思維。
高職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差,而借助客觀存在的直觀實物(如各種建筑構件模型)、掛圖、演示以及老師的繪制立體圖、形象的語言等,豐富學習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從而獲得生動的表象和概念。從而比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識。例如,結合相關配筋模型講解什么是受力鋼筋、箍筋、彎起鋼筋、分布鋼筋等,學生會加深印象,利于理解。適當的運用直觀教學不僅在理解概念方面起了一個中介作用,縮小學習直接接受概念的難度,而且把抽象的理論和實際物體相結合,加強了學生對該課程實用性的認識。
有些內容講起來比較空洞,若結合實例進行講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眾人熟知的汶川地震中的破壞情況說明建筑抗震的重要性。
采用實際工程資料、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培養科學地融為一體,邊理論、邊實踐交互滲透,融合發展。引導學生自行思考、分析、設計、優選,開闊學生思維,啟迪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真實情境”,逐步掌握結構的基本設計程序和設計方法及構造要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制圖、使用規范和技術資料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專業綜合應用技能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不僅把二維靜態的圖像演化成三維立體動態模型,使抽象、枯燥的傳統教學直觀而生動,彌補教師教學形象語言的不足以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缺陷。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接受新事物、新概念,理解所學內容。
通過平時考核與最終考核相結合,采用筆試與繪圖、資料查閱及應用、方案分析與優選、口試等多種形式對學生能力進行綜合評判。杜絕了平時松,考試時緊,考前搞突擊的現象。改革后,學生能夠學會使用常用圖集、查閱建筑結構規范,自學能力顯著增強。一題多解,一個問題多種方案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改革總是在探索中前進。《建筑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進程依然在繼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型結構類型、新型材料的應用,課程改革過程中,應注重聘請企業兼職教師承擔一定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及時吸收行業最新成果,介紹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結構,保證教學內容始終緊跟建筑業發展的步伐。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R].人民出版社.
[2]邵英群,王立群.高職建筑結構課程教學實踐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7,(23).
[3]王文龍.高職《建筑結構》課程的教改實踐與探討[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