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笛 王繼紅
(北華大學護理學院)
“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隨著“全國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的開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護理教育者如何加強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如何能培養出具有關懷理念、關懷能力、關懷行為的高素質人才成為當今護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最早提出文化關懷理論的學者Leininger認為,關懷是護理的核心,護理關懷是一種有治療作用的專業性關懷。護理中的關懷概念比較抽象,張秀偉使用概念分析法得出護理人文關懷的本質是一種將“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體現在專業性幫助行為當中。關懷能力是指一個人與他人交往時所呈現出來的關懷他人的能力,或者指一個人表達關懷傾向、與人建立關懷關系的能力。護理關懷能力是指護士將內在的人文素養外化為服務病人行動的能力突出。
自美國護理學院協會對護理本科生能力的培養中提出了關懷及其相關的關懷價值觀、關懷態度、關懷行為是護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后,國外很多護理院校相繼加強了人文關懷的課程設置比例,逐漸將關懷課程提升為必修課。例如,美國猶他州韋伯州立大學的關懷課程是由Kathleen Sitzman博士設置的,她以Watson人類照護理論為課程設置基礎。課程中包括10個關懷的過程,通過這個該課程培養護生的關懷理念;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關系同時注重護生人文修養的培養;建立并維持真正的關懷關系;善于表達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把所學的知識,合理地運用到臨床工作中,從患者和家屬的角度去理解關懷的內在涵義,以開放的心態參與人類康復的活動。
科羅拉多關懷課程設置結合了最新研究的關懷康復模式和專業實踐。整個課程體系的核心就是關懷,同時將人文學科、臨床關懷學科、和一些公共課程科學融入其中,超越了原有的護理模式,使醫療保健朝關懷科學模式發展。
目前,培養護生的關懷能力也引起了國內許多護理專家的關注。近期就有關于開設《關懷與照護》課程后對于護生關懷能力影響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開設課程后護生的關懷意識和關懷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現在國內很多護理院校都設置了以人文關懷理論為基礎的課程。例如:
華中科技大學主要以Jean Watson教授的人文關懷理論為基礎而展開的課程設置,在授課時主要對理論的概念、發展過程、假設、要素和應用進行介紹。同時實行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完成理論與實踐后,指導學生進行關懷的研究,針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培養關懷能力的策略。山東濱州醫學院護理系以Jean Watson教授的人文關懷理論為概念框架,10個關懷因素作為理論框架而展開的關懷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包括概念、涵義的介紹和參加實踐活動。最后,采用護理關懷行為質量評價表和學生滿意度調查表對關懷課程進行評價。
研究結果顯示在學校營造關懷氛圍,使護生置身其中,能夠體驗關懷,了解并理解關懷的相關知識,有助于護生關懷能力的提高。關懷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設置以關懷為核心的課程,還需要營造一種關懷型的校園文化。學院應該把關懷與感恩作為護生道德品質的核心。形成相互關愛、尊重、感恩的校風,構建成一種溫馨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這種關懷型的校園文化里,培養具有關懷能力的關懷型人才。
培養“關懷型教師”突出強調教師應該具有關懷的品質。關懷是具有相互關聯性的,只有教師起到一個好的關懷榜樣作用,才能創建出一種和諧共進的師生關系。
諾丁斯在論述道德教育時強調一種通過“體驗”學習的方式。通過角扮演病人的學習方法可以感受關懷;而觀看關懷相關的影片、文獻等也可以加深對關懷的理解;在體驗被人照顧、關愛的感受中可以體驗到關懷的內涵。無論通過何種途徑感受關懷,都能體會到道德的學習因子,以此作為關懷實踐的動力,增強護生的實際關懷能力。
實踐是體驗的源泉也是理解關愛知識,內化關愛觀念的條件,各種實踐關愛的行為都可以有效地構建關愛品質,提高關愛能力。通過課余時間多參加老人院、社會福利活動等來增加實踐關懷的場所和機會。研究顯示多參加社會活動有助于護生在實踐中理解護理關懷的內涵,提升護生對關懷行為的認知水平。
病案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發展而來。C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思維創新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較好地解決目前臨床護理教學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理論操作均采用模擬病案的方式,在訓練中提出溝通的目的和標準,在考試中增設交流技巧分值。對在專科護理、健康評估中,心理上易存在的問題和想法,可以采取措施進行幫助和疏導,這樣能更有效地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
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方法(team-based learning,TBL),它強調以團隊為基本單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作用重在引導,制訂學習計劃和目標,提倡討論式學習和互學互教的拓展性學習,目的在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人際交往能力。
情境教學是指師生共同創設情景,借護患情感交流和聯想巧妙地將學生對疾病的認識、護理方法之間的情感、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教與學相結合,縮小師生間的距離,以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制定好活動方案后,教學前先讓護生與患者充分交流,了解情況,從患者角度去尋找患者的感覺,體驗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況、關懷需求等。然后相互交換扮演護士和患者。通過此學習法的學習使護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從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語、體態中輕易讀懂他們的關懷要求。據相關研究指出通過親身的體驗幫助護生將理論真正轉換為自覺的關懷行為,為患者提供全面、及時、有效的關懷護理服務。
“學導式”教學法是從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入手,以全面開發學生智能,提高學生素質作為教學活動的主線,并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把一個對象作為一個學習的單元,每一個單元的學習圍繞相關的論文或研究進行。在完成學習任務后,學生每人制訂一個關懷計劃,把關懷作為護理計劃的一部分。在課程即將結束時,每名護生向其他人介紹自己的專業關懷計劃程序和結果。通過學習能從患者和家庭的內在意義中理解護理工作的真正意義;創造并維持一個完整、舒適、和睦的康復環境;用有意的關懷意識管理人類關懷的重要內容,在關懷的各個方面將心理、身體、精神結合起來;以開放的態度參與有關人類康復的活動。
反饋日記要求學生描述臨床情景、護理關懷行為和運用護理理論分析相關情景和行為。讓學生記錄下自己或他人的關懷體驗,然后讓同學分享關懷案例,加深對關懷的理解。定期書寫反饋日記,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護生對關懷行為認知和對患者的關懷體會,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日記進行點評和意見反饋,培養護生獨立思考和評判性能力形成。
目前,用于護理關懷能力測量的工具很多,大多數都應用于臨床關懷能力的測量,例如,關懷評估問卷(Caring Assessment Tool Report Evaluation-Q-sort,CARE -Q)、關懷行為評估表(Caring Behaviors Assessment Tool,CBAT)等。關懷維度問卷(Caring Dimensions Inventory,CDI)主要用于測量護士對于關懷的理解情況。目前CDI主要用于測量護生不同階段對于關懷概念的理解,也可以用來比較不同國籍護士對于關懷的理解,從而挖掘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關懷的不同涵義。2001年,Watson Roger等將關懷維度問卷與護理維度問卷(Nursing Dimensions Inventory,NDI)相結合,編制了CDI-35,用于測量不同時間對于護理關懷的理解。研究顯示中文版的實習護生護理關懷行為量表也能幫助護理教育者明確護生關懷行為知識缺乏的原因,從而制定出適合護生的教學策略。
目前國內外護理學者都關注于對護生關懷能力的培養,加大了人文課程的設置比例,建議將關懷課程設置為護理專業的必修課。護生關懷能力的培養,需要營造一個關懷的氛圍同時注意與實踐的結合。應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與途徑,加深對關懷概念的理解,提高關懷的能力,將掌握的知識充分運用到臨床工作中。提高護理隊伍的綜合素質,促進護理事業的不斷發展。
[1]Leininger M.Care the essence of nursing and health[M].NJ:Charles B Slack,1984.12.
[2]張秀偉,姜安麗.護理人文關懷的概念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20):71 -73.
[3]Sadler J.A pilot study to measure the caring efficacy ofbaccalaureatenursing students[J].Nurs Edue Perspect,2003,24(6):295—299.
[4]黃戈冰,許樂.芻議當代護理人才人文關懷能力的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4):70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