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浩洪
(廣西南寧高級技工學校〈廣西南寧技師學院〉)
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技工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如何在職業技術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義、目標、內容、途徑等。
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通常表現為認知功能正常,情緒反應適當,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個性結構完整,人際關系協調,人生態度積極,社會適應良好,行為表現規范和行為與年齡相符,等等。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是一個終生相隨的人生課題,并且表現出很強的階段性。如同樣進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適應得好,順利度過,健康快樂地進入下一個人生發展的階段。有的孩子適應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團伙,或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面臨著心理危機。而一個面臨心理危機的青春期學生,如果得到及時有效的關注與幫助,在其后的發展中就有可能擺脫心理危機而踏上心理健康發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這種階段性正說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同時也說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從差異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對性。心理健康并非是絕對的。人無法被截然劃分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兩類,同時也沒有絕對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是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會面臨的問題,在每個人身上會同時存在心理健康和不健康兩種情況,只是哪種情況占主流而已。心理健康的這種相對性說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員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
當前,開展技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一些學校尚存在模糊認識。一些學校只重視提高學習成績,偏重于學習心理教育。比如,進行智商測試、學習焦慮測試、考試前心理調適等。技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抗挫折耐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層次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開發學生心理潛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生活上自理、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
一些媒體報道,我國技工學校學生心理問題占到32%,甚至只有29%的技工學校學生心理是健康的。專家們認為,當前,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當然,一些專家也提出,由于心理障礙問題是動態的,有的問題會積累,遇到某些特殊的情況或誘因可能會突然爆發。因此,從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的角度,應該在技工學校生中普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不少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著一些誤解,認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沒必要在學校教育中普及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醫學中的診療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所以,預防問題發生、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還有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個別生開展的教育活動。誠然,個別生在心理健康發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別的教育和幫助。但是,如前所說,心理健康是全員性的問題,每一位學生在成長與發展中都必然會面臨挑戰,包括那些學習優秀、在教師看來是“好”孩子的學生,也同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許多研究與實踐證明,有時這些“好”學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往往由于學習成績好,這些“好”學生心理發展中不健康的側面就常常被忽視,如一些“好”學生由于長期被寵、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稍不如意就發脾氣,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華大學鉈中毒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還有的就此走上了自殺、輕生的道路。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個別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課題,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我們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有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歸屬德育工作,是學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師的任務。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以往教師只注意到學生表面的那些行為問題并將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斷,而忽略了這些行為問題背后掩藏著的原因,包括學生的心理需求。如一個小學生最初在課上搗亂,可能就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了。如果教師重視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他就會覺察這位學生行為問題背后的心理需要,進而調整自己和班上同學與這位學生的交往方式,給學生以積極的關注,并不失時機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師和同學們關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這位學生的那些行為問題不見了,變成一個守紀律、愛學習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傳統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這位學生課上表現出來的搗亂行為,這位學生很容易就被納入壞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這位學生行為問題背后的心理需要沒有被覺察和得到滿足,他將免不了還會繼續搗亂。久而久之,由于長期被當成壞孩子,這位學生也就會自認為是壞孩子,并真的壞起來。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教師以一種更寬松、更理解的態度來認識和看待學生的行為,不僅注意到行為本身,更注重去發現并合理滿足這些行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簡單地進行是非判斷,而是從一種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學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體現出了對學生的尊重,一種對“人”的尊重,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面臨的重要課題。所以說,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任務和要求,應引起每一位教師的認可與重視。
一些地方和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誤認為是心理治療,將學生視為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用醫生記錄病史的辦法建立心理治療檔案。有的輔導教師甚至穿上白大褂,給學生造成心理緊張和壓抑。更為嚴重的是,有的竟然給學生用藥物治療。一些專家呼吁,要防止醫學化的傾向,決不能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醫學意義上的心理治療混為一談。
一位技工學校校長說,首先應當弄清楚的是,學生到底是病人還是健康人,媒體宣傳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也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如何科學地使用量表、解釋量表值得研究。有的專家認為,技工學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從大類上分為障礙性問題和發展性問題,障礙性問題屬于心理疾患,比較明顯,人數也比較少。發展性問題是伴隨學生心理發展階段和交際范圍擴大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不適應,而非心理疾病。這類問題在技工學校學生中比較多,如果得不到及時幫助和解決,有的也會發展為障礙性問題。現在孩子所面對的問題有許多是從前的孩子不會遇到的,對此我們應當有一個客觀的、歷史的認識。一些專家認為,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應當劃分出幾個層次,以進一步明確學校的任務,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務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二是心理咨詢,是被咨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問題人的一種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療,即具有較嚴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專門心理治療。這種情況一般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較少。因此,心理治療不應當是學校的主要任務。
“預防勝于治療”,學校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這比矯正學生心理問題重要得多。一些專家認為,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種消極目的,預防和發展才是積極目的。學校心理輔導不只是防治學生各種異常心理和行為,而是要幫助學生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個性性格的完善發展、心理潛能的最大開發。
技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幾項原則:一是發展性原則,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心理,教育活動必須立足于促進學生心理發展,而不僅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二是堅持主體性原則,在心理教育過程中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和調動學生自我心理發展的自學性和積極性。三是相容性原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創造出無拘無束、相互交流的氛圍,形成師生間最佳的“心理場”,才能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四是活動性原則,要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五是成功性原則,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六是協同性原則,在心理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懂得心理教育與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互結合、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整體,必須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重視心理教育中對學生心理的各種要素要協同發展,以收到協調、同步、互補的功效。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當在心理發展水平上達到正確與充分的程度,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上表現出全面與和諧的特征,在發揮潛能和適應環境方面有高效和成功的表現。下面就技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談幾點建議:
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決定其教育行為。只有掌握關于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科學知識、按照科學的規律和方法開展教育工作、處理學生日常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問題和意外事件,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實處。如一位平時表現還不錯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學生,由于一時糊涂偷拿了同學的錢,事后良心的自責使他找到老師并承認了錯誤。但由于教師處理不當,他從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責罵、教師的不屑和同學的疏遠,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從此郁郁寡歡、自暴自棄,不但學習成績下降,而且變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現幻聽、幻視,總懷疑別人在背后議論他,最終發展到再也無法上學,陷入心理危機。而有同樣經歷的另一位學生,在承認錯誤的時候得到了老師的諒解,老師不但沒有將事態擴大,而且還把管理班費的任務教給了他。在老師的不斷鼓勵和積極支持下,這位學生終于擺脫了上次錯誤在心靈上留下的陰影,其他方面的發展不但沒受到消極影響,反而因老師的諒解和信任更加自尊、自信。可見,教師作為實施教育的主體,其自身的素質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目前,不少的學校雖然也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卻機械、簡單地將之理解為課程教育或開展一、兩次轟轟烈烈的活動。事實上,大量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教師每天大量而具體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
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一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我們倡導注重實踐,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之中,不僅在活動中蘊涵、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還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還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其中,家長是學生成長與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家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這在一些學校組織的意在鍛煉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手拉手夏令營或者青少年軍校的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除此之外,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其他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才能得到真正開展。
注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就業觀念技工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普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之處在于學生具有系統思維的能力,職業發展方向已經確定,與普高學生相比,更具有獨立性;交往面擴大,加上現代信息網絡手段如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影響,考慮問題的思路比較開闊。擇業就業是當前技校非常關心、特別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因為擇業就業是技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項重要抉擇,伴隨著這種抉擇而來的往往是興奮、緊張、憂慮混雜于一體的矛盾心態。就目前來說,大量存在于技工學校學生中的不良心理表現是擇業依賴退縮心理、擇業緊張焦慮心理、擇業思維定勢心理。
在技工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應注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因此我們提出了“掌握技能、躬身人局”的就業思想,鼓勵廣大學生在學習階段從認真對待每一堂課、認真做好每一次作業開始,學好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為今后的就業和擇業乃至于實際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而在面臨就業時又能調整心態,從小事做起,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正確客觀地認識自身,確立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低姿態地進入社會,踏踏實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