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華,李碧霞,洪 燕 (福建省立醫院神經內科,福建 福州 350001)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神經科急癥的一種類型,死亡率高[1-2]。我科對2012年7月 ~2013年5月收治的28例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術的患者進行術后護理干預,可有效地減少患者的痛苦和并發癥的發生,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28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32~78歲,平均(57±0.6)歲,住院時間14~35 d,平均25.3 d。所有病例的臨床診斷均符合第4屆腦血管疾病關于SAH的標準,經頭顱腦血管造影檢查證實為腦動脈瘤破裂所致,均實施血管內動脈瘤栓塞介入治療。
2.1 常規護理:平臥,術側下肢伸直并制動8~10 h。穿刺處加壓包扎,密切觀察穿刺處是否有出血情況。觀察術側下肢足背動脈搏動、皮溫和顏色情況。本組1例患者穿刺處出現血腫,給予再次加壓包扎后好轉。
2.2 留置股動脈鞘的體位護理:本組11例術后回病房留置股動脈鞘,術后留置股動脈鞘有可能會發生折曲、折斷、滑脫、移位,所以需要對其進行合理、妥善地固定。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決定變換體位的方式和時間[3],保持髖關節伸直,小腿可彎曲,健側下肢自由屈伸,減輕患者因長時間保持一種體位產生的腰酸背痛或全身酸痛。
2.3 藥物治療的觀察與護理:為維持有效循環,防止血栓形成,術后持續予尼莫同泵入。尼莫同可引起血壓的降低,因此在注射泵應用過程中應監測血壓,根據血壓情況調節每分鐘泵入量,持續24 h泵入可有效地阻止Ca2+進入細胞內,抑制平滑肌收縮,達到解除血管痙攣的目的[4]。
2.4 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2.4.1 腦出血:動脈瘤術后一旦繼發出血,將給患者帶來致命的危險。咳嗽、用力排便、過早離床等活動及情緒激動、麻醉、血管造影所引起的血壓波動是誘發動脈瘤再出血的重要原因。囑患者心態要放平和,不要有太大的情緒波動,保持排便通暢,積極采取合理措施防止血壓增高。盡最大程度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如出現頭痛劇烈、嘔吐頻繁、意識障礙,立即通知醫生做相應處理。
2.4.2 腦缺血:腦血管痙攣引起的腦缺血是動脈瘤破裂后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由于導管、導絲以及造影劑的刺激可以導致腦血管痙攣,輕柔和規范操作能有效預防此種并發癥的發生。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嚴密觀察,若出現低血壓[收縮壓<90 mm Hg(1 mm Hg=0.1333 kPa)]、低血氧(血氧飽和度<90%),患者局部神經功能和意識狀態發生變化,則需注意腦血管痙攣的發生[5]。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可避免因腦缺血、缺氧而出現不可逆的神經功能損害。
對28例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術的患者進行術后護理干預,可有效地減少患者的痛苦和并發癥的發生,取得良好的效果。除1例術后3天出現腦梗死外,其余27例均治愈出院。
實行護理干預后,介入栓塞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在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術中,有效的護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術后細致的觀察與護理,對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是介入成功與否的關鍵。
[1] 魏智民,劉徳軍,程 剛,等.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與心電圖異常的關系[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3(15):246.
[2] 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1-156.
[3] 王茂桂,毛繼芳,郭 紅,等.介入治療術后留置股動脈鞘的護理 40 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0):9.
[4] 凌學健,李麗霞,劉緒鳳.尼莫同防治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觀察與護理[J].國際護理雜志,2010,1(29):119.
[5] 鄒 兵.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的護理配合[J].健康大視野(醫學版),2013,2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