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軍華 (江西省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3)
醫療風險即是在醫療活動中醫務人員或醫療機構對他人身體發生醫療侵權行為所負的法律和經濟賠償責任的風險。醫院對醫療風險的發生,最簡便易行的辦法是加強護理管理。筆者針對危重患者的護理風險因素及其相關的對策進行具體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間入院診治的危重患者160例,其中男109例,女51例,年齡27~87歲,平均(57.3±8.6)歲;病程3個月 ~12年。隨機分為試驗組80例和對照組8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風險護理
1.2.1 風險因素:由于患者病情較為復雜、病情變化快、并發癥較多、工作預見性難、護理人員責任意識淡漠,均會引發醫療風險。在患者發生緊急情況下未能及時通知醫生,影響了患者的搶救工作;或者在醫生不在場的情況下,患者未能得到及時的搶救。危重患者可能由于精神過于緊張[1],家屬較為焦慮,情緒處于崩潰的邊緣,而醫護人員又態度冷漠、護理不到位,引起患者及其家屬的不滿,造成醫療糾紛。同時,患者疾病機制、可能發生的時間、注意事項等,醫護人員未能及時詳細地告知患者,造成患者知情權受損。醫院的規章制度落實不嚴格,醫護人員未能嚴格按照護理流程操作,造成患者病情反復或加重。護理人員的急救藥物、器材準備不完善,或在搶救過程中,儀器、機械等發生故障,且沒有備用醫療設備,造成醫療事故。危重患者護理記錄書寫不規范造成醫療糾紛。護理人員由于技術不過硬,責任意識淡薄,職業素養有限,造成護理工作開展不及時。又因護理工作量大,基礎任務繁重,可造成護士過度疲勞或緊張,產生疲倦、失望等不良因素,進而影響護理工作的開展。
1.2.2 防范對策:護理人員需要高度重視護理風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提高職業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組織醫護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護理操作。制定完善的醫療護理規章制度,并要求各級護理人員嚴格執行。落實護理等級要求,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成立專人管理小組,包括緊急物品管理、使用、保養、供應等,保證搶救工作的積極進行,并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各種急救設備的使用方法。成立專門的搶救質量管理組[2],及時進行設備檢修,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防患于未然。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搶救時執行口頭醫囑應給醫生復述一遍,核對無誤后方可執行。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侵入性操作必須執行無菌操作,并保證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權。要求醫護人員規范護理文書的書寫,從法律角度嚴肅、認真、客觀地書寫各種護理文書。同時要求護理人員態度溫和,積極地對待患者及其家屬。合理安排護理人員工作排班,定期安排護理人員進行外出游玩,以疏導工作中壓抑的不良情緒。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出現跌倒、誤吸、感染、壓瘡等護理風險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均應用SPSS 13.0進行分析,組間比較均應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跌倒3例,誤吸5例,感染8例,壓瘡4例,危險發生率為25.0%;對照組跌倒11例,誤吸12例,感染10例,壓瘡11例,危險發生率為5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風險因素發生情況(例)
危重患者的護理風險發生原因多種多樣,因此要求護理管理人員發揚團隊精神,帶領護理團隊對各級護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詳細的解讀與預防。安排資歷深的護理人員對新上手人員加強知識講座的培訓[3],加強風險教育。護理管理人員應加強人才管理,建立和完善護理質量管理制度和體制。要求護理管理人員能對各位護理成員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在完善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制度,規范護理人員操作行為并提高護理人員風險意識的同時,要求醫護人員不斷加強自身醫學素養,學習護理工作內容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力求將危險因素的發生降到最低限度。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危重患者護理風險干預后,試驗組跌倒3例,誤吸5例,感染8例,壓瘡4例,危險發生率為25.0%;而對照組跌倒11例,誤吸12例,感染10例,壓瘡11例,危險發生率為55.0%;提示了進行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1] 方 方.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8,23(9):22.
[2] 張 梅,翟鳳平,梁爽等.風險管理在臨床危重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8,23(20):58.
[3] 王文杰,章 芬,陳紅英,等.危重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及觀察記錄單的設計與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