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玉 (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外二科,安徽 蕪湖 241000)
臨床護理路徑(CNP)是一種針對某個單病種或手術質量管理的臨床護理服務模式,能指導護士有預見性地工作,使患者明白自己的護理目標,積極自覺地參與到疾病的治療和護理之中,從而用最經濟和最舒適的方式獲得最佳的護理效果,是一種全新的高效率、高質量和低費用的護理管理模式[1-2]。我科對168例均行疝囊高位結扎術的疝氣患兒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平均住院3.5 d,術后創口小,恢復快。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2年1月27日收治的168例患兒,其中男164例,女4例,年齡1~12歲,雙側24例,其余都是單側。35例術前曾經至少嵌頓1次。手術均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結扎術。
2.1 術前護理:介紹床位醫生、護士和病區環境,講解呼叫器的使用等各種入院常規,消除焦慮、恐懼情緒。協助患兒修剪指甲并佩戴腕帶,告知患兒家屬安全陪護,多吃蔬菜等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注意患兒保暖,防止受涼感冒。做好常規術前準備如心電圖、胸透、二便及血常規、肝、腎功能等項目檢查,特殊患兒還需做心臟彩超。針對不同年齡給予不同的心理指導,使其配合手術。
2.2 手術日和術后護理:術晨檢查腕帶標示,測量體溫、脈搏、血壓并填寫在病歷上,為患兒穿手術衣。囑患兒排空膀胱,術前0.5 h肌內注射魯米那、阿托品。并做好心理護理,對術后面色及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小兒由于年幼不合作,故大多數手術麻醉選擇靜脈復合麻醉。患兒返回病室后,護理人員要與手術室護士嚴格交接班。了解術中情況,重點交接患兒皮膚情況,未清醒前去枕平臥6 h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誤入呼吸道而窒息。給予一級護理,心電監護6 h,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患兒面色有無紫紺和呼吸道阻塞,患兒術后正常表現為安靜。由于術前使用阿托品,面部略有潮紅。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神志、面色、瞳孔的變化,麻醉藥物隨著患兒的呼吸和小便、汗液的排泄,對大腦的抑制減低,意識逐漸恢復,出現陣發性躁動、哭鬧,躁動期護理人員要注意防止墜床。小兒術后一般不能配合吸氧要合理給氧,應耐心向家屬講解吸氧對患兒術后康復的承要性,以取得家屬的積極配合,必要時可給予患兒雙手制動,以防止患兒抓脫吸氧管[3]。
2.3 切口觀察及護理:患兒術后切口處使用透氣吸水的小切口貼粘貼,可更直觀地觀察術后切口有無滲血。一般術后陰囊較少出現水腫,無需特殊處理。患兒從手術室返回病房后,平臥,膝下墊枕頭使大腿稍曲。排尿時應將體位側向健側或妥善接尿,發現異常要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2.4 飲食護理:術后應禁食,術后6 h可給患兒進流食.次日可過渡為半流食、普食。飲食應富含蛋白質、粗纖維,利于傷口愈合和防止便秘。術后疼痛護理:極少患兒疼痛明顯。護士及家人應多關心患兒,陪伴患兒,分散患兒注意力。
2.5 心理護理:患兒常見的心理反應有恐懼、憤怒心理,針對這種心理,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關心、愛護患兒,可用簡單的語言給予安慰,配合肢體撫觸,親人陪伴患兒會讓患兒有安全感。對較大的患兒可給予鼓勵,使患兒消除恐懼、憤怒的心理,取得合作[4]。
2.6 出院指導:多數患兒切口無滲血,無特殊情況給予辦理出院,幫助患兒辦理出院手續、交費等事項,告知患兒家屬患兒飲食,避免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宜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避免咳嗽和經常哭鬧等增高腹內壓因素。保持大便通暢,注意保暖避免感冒,逐漸增加活動量。3個月內避免劇烈活動,1周后門診第1次復診。
患兒術后4~6 h開始進食,24 h后可下床活動,術后1~2 d出院,所有患兒均痊愈出院,手術后無并發癥出現,到目前為止無患兒疝氣復發。
我科小兒疝2012年1月~7月實施CNP后168例患兒平均住院日較實施 CNP前縮短0.5~1 d,節約費用約198~386元,且均于術后3~5 d均痊愈出院,手術切口無感染、滲血和化膿等表現,術中、術后未出現嚴重并發癥,隨訪時間為1 年[5]。
[1] 陸艷春.腹腔鏡下行疝氣高位結扎手術的配合及護理[J].山東醫藥,2009,49(21):117.
[2] 虢新蓮.腹腔鏡下小兒疝氣手術182例舒適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4):15.
[3] 文素芳,秦 潔.207例腹腔鏡下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手術護理[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7,12(3):269.
[4] 袁麗菊.小兒疝氣手術前的心理護理[J].家庭護士,2008,6(23):2090.
[5] 吳 超,李華林.阮應東.小兒疝氣——選擇合適時機手術為宜[J].當代醫學,2009,15(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