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心,朱紅勝,許錦霞 (江蘇省蘇州市立醫院東區檢驗科,江蘇 蘇州 215001)
嗜麥芽寡養單胞菌(SMA)屬于非發酵的革蘭陰性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醫院內感染的重要條件致病菌。為了解此菌耐藥性的變化情況,現將我院2011年~2012年醫院感染的321株SMA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菌株來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從我院各病區送檢的各類標本共分離培養出嗜麥芽窄食單胞菌321例(排除同一患者重復分離菌株),對其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
1.2 鑒定和藥敏試驗: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型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及配套藥敏卡進行菌株鑒定和藥敏試驗,結果判斷按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推薦的判定標準。質控菌株為銅綠假單胞菌 ATCC2785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1.3 抗菌藥物:氨曲南、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復方新諾明、環丙沙星、慶大霉素、頭孢曲松、頭孢他啶、頭孢吡肟、頭孢唑啉、妥布霉素、亞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1.4 統計學方法:臨床資料與耐藥結果均采用計數資料統計分析,相對數用率表示。
2.1 SMA主要感染病區分布: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分離培養SMA 321株,感染科室以ICU和呼吸科為主,占總感染率的60%以上,其他為腫瘤科和心血管科,占感染率的25%左右;2012年感染比2011年增加49株,增長率為36%,主要分布在ICU和腫瘤科。
2.2 SMA耐藥性: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對亞胺培南幾乎全部耐藥,對β-內酰胺類、頭孢菌素類和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呈現多重耐藥。SMA對抗生素耐藥率在90%以上的藥物有慶大霉素、妥布霉素、亞胺培南、頭孢唑啉、氨曲南、呋喃妥因,耐藥率在80%以上的有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比較敏感的藥物是復方新諾明、環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相對敏感的藥物是三、四代頭孢,但也分別從2011年的50%和24%,增長到2012年的70%和到53%。
SMA作為一種條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廣泛分布,當各種原因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時,可引起機體器官組織感染,近年來SMA已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從我院兩年來分離的SMA感染情況分析,2012年比2011明顯增長,增長率為36%,這可能與住院人數增加、臨床醫生開始注重細菌培養有關。SMA在臨床各科室均可分離到,以ICU、呼吸科為主,其次為腫瘤科和心血管科,可能與這些病區存在嚴重基礎疾病、長期應用抗菌藥物、各種侵入性治療、放化療及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易感該菌有關[1]。
由于各種抗生素廣泛應用于臨床,使得SMA已對多種抗生素及其復合制劑產生多重耐藥。從我院SMA感染情況分析,SMA對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單環內酰胺類藥物氨曲南、一、二代頭孢的耐藥率均在80%以上,三、四代頭孢的耐藥也增長了20%左右。從我院SMA感染耐藥情況看,各種藥物的耐藥率增長幅度都較大,這應引起臨床用藥的足夠重視。SMA可能通過以下途徑耐藥:①SMA外膜脂多糖的O側鏈改變或脂多糖的磷酸含量變化會造成氨基糖苷類藥物通透性減低,SMA菌染色體上存在基因aac(6’)-Iz,編碼的乙酰轉移酶也使菌體對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產生耐藥;②對喹諾酮類耐藥則可能與SMA靶位旋轉酶Ⅱ基因(gyrAgyrB)和拓撲異構酶Ⅳ基因(parCparD)的突變所致[2];③SMA能產生多種β-內酰胺酶,主要是L1和L2,L1為含鋅離子的金屬β內酰胺酶,可水解幾乎所有的β-內酰胺酶抗菌藥,其活性不能被β-內酰胺酶抑制劑所抑制;L2酶則是具有絲氨酸活性的頭孢菌素類酶,主要水解頭孢菌素和單環類抗生素,其活性能被β-內酰胺酶抑制劑所抑制[3]。臨床上應用頭孢類抗菌藥可迅速誘導細菌產生這兩種酶,從而表現出強大的耐藥性[4]。④可移性耐藥機制:即整合子、質粒和轉座子等可以在染色體、質粒和轉座子間自由移動也是細菌間耐藥性傳播的重要機制。鑒于SMA的耐藥機制復雜,且呈多重耐藥,給臨床選擇抗菌藥物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本次研究中耐藥率最低的抗菌藥物為復方新諾明、環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說明這幾類藥有較好的抗菌活性,可將其作為我院治療嗜麥芽寡養單胞菌的首選抗菌藥物。但近年來氟喹諾酮類藥物在臨床的廣泛使用也使其耐藥率呈上升趨勢,因此在治療高度耐藥菌株時可以考慮聯合用藥的方案,其次可以選擇β-內酰胺酶抑制劑抗菌藥物。
SMA引起的醫院感染和耐藥現象已非常嚴峻,怎樣減少細菌感染、降低耐藥率的發生已成為臨床迫切解決的問題。首先,應重視醫院環境的監測、醫療器械的滅菌、醫護人員的手衛生以及污染或廢棄物品的無害化處理。其次,重視病原學檢查,盡早留取患者標本送檢,并根據培養結果和藥敏報告合理用藥,減少耐藥菌株。
總之,臨床醫師應改變經驗用藥的觀念,重視藥敏結果,合理科學使用抗菌藥物,延緩耐藥菌的產生。
[1] 劉春江,王全喜,龔雅利,等.487株嗜麥芽寡養單胞菌醫院感染的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1):1605.
[2] 李 艷,劉長庭,王德龍,等.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所致醫院感染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9):1160.
[3] 王鮮平,高 進,梁 慧,等.重癥監護病房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的耐藥特征分布[J].微生物學通報,2006,33(5):183.
[4] 鄧笑偉,劉長庭.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感染危險因素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4):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