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俠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江蘇 徐州 221002)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腦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相應臨床癥狀的一種腦卒中。其可分為原發性SAH和繼發性SAH兩種[1],常見病因是先天性動脈瘤破裂(70%),其次為腦血管畸形和高血壓性動脈硬化和其他。我科2011年1~12月來共收治SAH患者20例,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護理,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23~82歲,平均56.3歲;神志清楚16例,嗜睡或意識模糊3例,昏迷1例。患者符合以下診斷標準:20例病例全部經頭顱CT證實蛛網膜下腔有高密度出血征象。5例行腰椎穿刺加腦脊液置換,腦脊液壓力110~20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肉眼觀察腦脊液為均勻一致血性液體。
1.2 臨床特點:16例患者訴發作時無明顯誘因,表現為突發劇烈頭痛伴惡心或嘔吐,3例活動時發作,1例酒后發作。18例患者腦膜刺激征陽性。
2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中1例死亡,19例患者癥狀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治愈出院。
3.1 持續心電監護:①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急驟,進展快,且大多數患者病情重,臨床醫護人員需要熟練掌握此病的特點、規律和相關護理注意事項,及早搶救患者,減少并發癥的發生。②患者一經入院,要絕對臥床休息,床頭可以提高15°~20°。心電監護,密切監測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氧飽和度、呼吸、體溫;觀察神志、瞳孔的變化,如發現心律、波形異常則需要復查床邊心電圖,發現心率減慢,血壓下降,要及時通知醫生觀察患者,并將心電監護數值及突發事件記錄在護理單上。
3.2 頭痛的護理:①心理護理:詳細向患者說明頭痛發生是由出血、腦水腫引發顱內壓升高,血液刺激腦膜或腦血管痙攣所致,隨著時間的延長,出血會慢慢停止,血液吸收,頭痛就會有不同程度的緩解。②緩解頭痛的方法:SAH可引起顱內壓升高,可用20%甘露醇、速尿和白蛋白等脫水降顱壓治療。適量給予NaCl溶液,保證正常血容量和足夠腦灌注。低鈉血癥者可以口服10%NaCl溶液或濃鈉靜脈滴注,不應限制液體。尼莫同或法舒地爾防治腦血管痙攣。頭痛劇烈,遵醫囑給予止痛劑,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損傷血小板功能的藥物。③用藥護理:用藥期間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嚴密觀察,觀察癥狀是否得到改善,使用甘露醇等脫水劑快速滴注,詳細記錄24 h尿量,使用尼莫同或法舒地爾等藥物時患者有可能會有皮膚發紅、多汗、心動過緩或過速、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出現,應對輸液速度進行合理調整。
3.3 及時處理并發癥,防止蛛網膜下腔再出血:①休息與活動:盡最大努力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安全、舒適的休息環境,嚴格限制探視時間,避免不良的聲、光刺激,治療、護理集中進行,保證患者有充足的休息[2]。②避免誘因:告訴患者及家屬容易誘發再出血的各種危險因素,指導患者加強和醫護人員的配合度,告訴患者緩解精神緊張的方法,避免情緒激動,告訴患者不要用力排便,不要過度屏氣,避免劇烈咳嗽,定時監測血壓,確保血壓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③病情監測: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3.4 腰椎穿刺術的護理:術前護理:①評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以及是否做過腰椎穿刺檢查等;指導患者了解腰椎穿刺的目的、特殊體位、過程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征得患者和家屬的簽字同意。②備好穿刺包、壓力表包、無菌手套、所需藥物,氧氣等。③指導患者排空大小便,在床上靜臥15~30 min。術中護理:①指導和協助患者保持腰椎穿刺的正確體位,對患者的呼吸、脈搏和面色變化進行詳細觀察,詢問患者有無不適感。②協助患者擺放術中測壓體位,協助醫生測壓。協助醫生留取所需的腦脊液標本,及時送檢標本。術后護理:①指導患者去枕平臥6 h,告知臥床期間不要試圖抬高頭部,可適當轉動身體。②如果患者有頭痛、腰背痛、腦疝及感染等并發癥發生,可指導患者多飲咸湯水,延長臥床休息時間至24 h。③保持穿刺部位的紗布干燥,觀察有無滲液、滲血,24 h內不宜擦澡。
4.1 合理飲食:患者以清淡、易消化、無刺激性、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為宜,多食蔬菜、水果,戒煙酒。
4.2 避免誘因:首先去除誘因,保持情緒穩定和心態平衡,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壓、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證足夠的睡眠,適當運動,避免體力和腦力的過度勞累和突然用力過猛;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
4.3 檢查指導:SAH患者一般在首次出血3周后進行DSA檢查,應告知腦血管造影相關知識,指導患者積極配合,以明確病因,盡早手術,解除隱患和危險。
4.4 照顧者指導:家屬應關心、體貼患者,為其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督促盡早檢查和手術,發現再出血征象及時就診。
[1] 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1.
[2]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