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運(北京體育大學體育藝術系 北京 海淀 100084)
乒乓球一直以來被我國人民譽為“國球”,乒乓球運動在我國體育運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世界各類大型國際比賽中乒乓球隊戰績赫赫,給我國帶來無限榮耀。乒乓球運動在各高校的體育選修課中也頗受廣大學生的喜愛,然而大多數高校都存在只重視課內教學,不重視課外活動的現象,提高乒乓球課外活動效率有助于學生培養終身體育的思想。
乒乓球課外運動學生培養學生公正品質的競爭意識,并打造高水平運動隊。課余活動競賽是指在課余時間,以爭取優勝為主要目的,以運動項目為內容,根據規則要求,進行個人或集體的體力、技藝、心理的相互較量的體育活動。積極地乒乓球運動能凈化當代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形成團結向上、公平公正的校園氛圍,有助于學生體驗成功、完善個性,激勵學生勇于超越自我、充滿信心和希望。乒乓球課外運動通過組織比賽,大膽讓學生參與策劃、組織、實施等,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體育能力。使高校體育發展能夠得到有序的、良性的發展。
據調查現在各高校乒乓球課程普遍存在教學單一性和趣味單一性,乒乓球運動的特點是:“較小的運動空間、較強的趣味性、益智健身,同時也是較難、不易掌握的運動項目。”乒乓球的打法不一,技術難度較高,要想掌握一種技巧需要長時間的重復練習,這種長時間的持續練習過程讓學生覺得枯燥無趣。
雖然乒乓球使我國的國球,但乒乓球運動普及的并不是很好。目前乒乓球運動發展迅速,但是在一些地方其發展還不是很好。這些地方有著共同的特點:乒乓球運動參與者少、乒乓球器材短缺、乒乓球運動不規范。這些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城市和農村,由于對乒乓球運動的不重視,導致農村的學生對乒乓球運動的不熱衷。
教師是教學進行的“橋梁”,教師的技術水平和職業技能對該活動的影響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據調查,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師授課問題是:由于時間的限制和對課外活動的不重視,教師僅是教會乒乓活動中的動作要領,示范性和跟學生的互動性以及學生的學習氛圍都有所忽視,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覺得只是教師在一味的灌輸技巧,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在真正的練習中課堂技巧不能被靈活的轉化成自身的技巧,打擊學生的學習欲望。
興趣即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是人們力求認識某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要想提高課外活動的效率就要增強學生對乒乓球運動的興趣,大學生如果對乒乓球活動有了濃厚的興趣,則能形成一種無形的動力,會促使自己去關注、去了解、去學習、去投入到乒乓球運動當中去。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大學生參加大學生運動的興趣就成為了關鍵一環,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加強普及力度,從思想上認識到參加課外活動的意義,提高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積極性。中國乒乓球隊作為國人的自豪和驕傲,是中國體育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輝煌成績的取得靠的是祖國的榮譽高于一切”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支撐,靠的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靠的是嚴格的管理、艱苦的訓練和持續的創新,靠的是團結、敬業、智慧的的優秀教練和隊員,這使中國乒乓球始終走在了世界乒乓球技術發展的最前列,也為世界乒乓球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由于一輩輩的運動員的不懈努力,奠定的我國乒乓球界在不可撼動的國際地位。應該 在大學乒乓球課程教學中,加大乒乓球理論、中國乒乓球歷史內容的講解,增強大學生乒乓球專業知識,培養并使大學生有強烈的榮譽感和使命感,這樣就會使他們有很強的動機去認識、了解、學習乒乓球。
(2)眾所周知,乒乓球運動屬于小球運動,因此它在室外非常受氣候影響,天氣稍微不好就不能進行,不像籃球、足球等大球運動。而高校的室內乒乓球運動室一般都是為教職工課余時間運動準備的,學生一般不能進入運動,這就成為了乒乓球運動發展的障礙。因此,高校應該開放乒乓球運動室等類似的場所或者修建一些運動場所,使愛好乒乓球運動的學生能有更多的練習,同樣能使沒接觸過乒乓球的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接觸、了解、學習,進而逐漸變成興趣愛好。
(3)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的認識乒乓球運動,高校應該宣傳上下工夫,比如學校里面每年舉辦乒乓球比賽,系里也可以組織類似的活動。再者,鼓勵學生組建專門的乒乓球社團如乒乓球俱樂部、乒乓球協會等來宣傳乒乓球,吸納更多的學生來學習。
(4)宣傳乒乓球對運動者的益處來吸引學生參加乒乓球運動。如全身的肌肉和關節組織得到活動,從而提高了動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動的能力。極有效地發展反應、靈敏、協調和操作思維能力。其次由于該項運動極為明顯的競技性特點和娛樂功能,又使其成為一項培養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等等品質和保持青春活力,調節神經的有效運動等等。
[1]陳澤全.普通高校乒乓球課教學內容的優化[J].體育學刊,2009.
[2]毛曉榮.高校乒乓球課綜合評價模式探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
[3]楊文軒.當代大學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4]汪百祥.多球練習法在高校乒乓球選項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