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華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 河南濮陽 457001
目前,高血壓已成為常見病之一,且逐漸年輕化。它輕可有血壓升高,也可引起頭暈、頭痛、乏力,重可出現(xiàn)心腦腎并發(fā)癥,預后多不良。目前西醫(yī)對本病的治療方法就是應用有效的降壓藥物,控制血壓,仍會出現(xiàn)不適癥狀[1]。溫膽湯方出自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半夏白術天麻湯方出自清代程鐘齡《醫(yī)學心悟》。本文回顧我科采用溫膽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高血壓患者的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組患者104例,年齡48~76歲,中位年齡(57.5±8.2)歲;高血壓病程1~9 年,平均病程(3.2±1.4)年;其中男性61例,女性43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所有患者均可見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頭暈目眩、肢體困乏、胸脘痞悶、頭重如裹等癥狀。將104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根據(jù)病情需要,給予高血壓病規(guī)范治療,低脂低鹽飲食,適量運動。選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或(和)鈣拮抗劑(CCB)等藥(鹽酸貝那普利片10mg,1次/d;或硝苯地平控釋片30mg,1次/d);治療組給予溫膽湯合并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清半夏15g、炒白術12g、天麻10g、陳皮6g、竹茹 10g、茯苓 15g、炒枳實 6g、炙甘草 6g、生姜 3片、大棗2個。加減法:大便燥結者加大黃、決明子;頭痛頭暈嚴重者加鉤藤、石決明、珍珠母;腰膝酸軟者加何首烏、杜仲、牛膝;肢體震顫者加生龍骨、生牡蠣、羚羊角粉。以上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2周。
1.3 療效判定[2]:①顯效: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或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②有效: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或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或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mmHg以上。③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1.4 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3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6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不良反應:治療初期,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胃腸不適、倦怠、頭痛等不良反應,其中對照組4例(7.69%),治療組1例(1.92%)。治療1個月后,不良反應均消失。
高血壓病屬中醫(yī)眩暈、痰濁等范疇 其發(fā)病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有關。情志不遂,肝木乘土,則升降失司,清濁難分;膽氣郁遏,則精汁不暢,脂濁難化,痰濁內生;脾失健運,精微不能傳輸,痰濕內盛瘀脂阻礙氣機,代謝紊亂。故祛痰、降濁是其重要治法之一[3]。溫膽湯有降低血壓、外周血管和冠脈血管阻力的作用。半夏白術天麻湯中,半夏、天麻共為君藥,整方共用以達到清熱化痰、鎮(zhèn)肝熄風之用,可有效地緩解患者頭痛、眩暈等不適。兩個方子均為治療風痰眩暈的傳統(tǒng)方劑,方中以半夏、竹茹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而止頭眩,兩者合用,為治療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以白術健脾燥濕,與半夏、天麻配伍,祛濕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佐以茯苓健脾滲濕,與白術相伍,尤能治生痰之本;陳皮、炒枳實理氣化痰,以使氣順則痰消。諸藥合用共奏化痰息風止痛之效,俾風息痰消,眩暈頭痛自愈。本組資料中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較小,說明溫膽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高血壓,在降低血壓、改善臨床癥狀兩方面都具有顯著療效,安全性好,值得推廣使用。
1 王磊,王海月,劉紅軍.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痰濕中阻型高血壓[J].吉林中醫(yī)藥,2010,30(6):478-479.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4-77.
3 李變花.溫膽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高血壓73例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