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 周雷2西城區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北京西城 00035
2西城區陶然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北京西城 100054
2型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估計我國現有糖尿病患者超過4000萬[1],給社會和經濟帶來沉重負擔,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糖尿病患者發生大血管病變如高血壓、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是其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血管病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動脈粥樣硬化。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與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密切相關[2]。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以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官腔縮小為特點的一組常見血管病,主要累及大中型動脈,其發病危險因素包括血脂異常、糖尿病、糖耐量異常、高血壓、吸煙、年齡等。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時血管內膜中層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一段血管的平均IMT是反映動脈血管壁增厚情況的最可靠指標,還可反映較小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有報道稱[3],IMT增厚發生于斑塊出現之前,IMT也常被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指標。臨床中應用超聲技術測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是檢測早期動脈結構異常的有效手段。無論是頸總動脈還是頸內動脈,IMT值均可預測心肌梗死與腦卒中的發生。IMT每增加2mm,心肌梗死相對危險性增加33%,卒中相對危險性增加28%[4]。本文對1年來在我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比率及其可能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單位門診就診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非糖尿病患者130例。血壓測定采用符合計量標準的水銀柱血壓計測量右上臂血壓,測量前休息15min,每次坐位測2次,取平均值。所有入選病例均排外肝腎疾患、血液系統疾病、甲狀腺疾病及腫瘤疾病、1個月內有外傷或手術史、腦卒中、妊娠、急性感染、風濕病、重度殘疾及精神障礙、傳染性疾病等。
方法頸動脈超聲測定: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囑患者安靜平臥,在左頸總動脈分叉處近端遠側壁1.5cm處測量IMT,若該處存在粥樣硬化斑塊,則取病變近端1.5cm處測量IMT。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正常值≤0.9mm,1.0 ~1.2mm 為內膜中層增厚,≥1.2mm 為粥樣斑塊形成[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率的比較用X2檢驗。隨后以可能和AS有關的可疑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存在AS為因變量,對2DM患者發生AS風險的最可能誘因進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基本資料比較:對門診就診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入組后,對其基本資料進行了比較,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性別、體重、血壓以及其他患病情況方面均沒有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統計表(n=256)
兩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動脈粥樣斑塊的差異比較:對2型糖尿病組和非糖尿病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超聲檢查情況、血壓、血脂等指標進行了比較,兩組患者血壓異常沒有差異,血脂異常風險、內膜增厚和有粥樣斑塊的發生率均存在差異(P<0.05)。2型糖尿病患者內膜增厚和動脈粥樣斑塊的發生率分別為61.9%和27.6%,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組41.7%和18.5%的發生率,提示社區常門診人群在基線情況相當的前提下,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明顯大于非糖尿病患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情況差異比較統計表(n=256)
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可能的危險因素分析:為進一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最主要的誘發因素,將門診中容易獲得的患者基線資料,如表3所示因素作為自變量,以是否動脈粥樣硬化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吸煙、年齡、BMI、SBP、DBP、△BP、LDL-C與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其OR值均大于1。其中以SBP、△BP、年齡、LDL-C的相關系數最為顯著均>1.5。提示,收縮壓、脈壓差、年齡、LDL-C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主要危險因素。

表3 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表(n=143)
近年來,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急劇增加的趨勢,糖尿病在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特別是2型糖尿病并發癥更可導致患者殘疾甚至早亡。多個研究分析顯示,2型糖尿病并發癥及其相關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在我國糖尿病患者中相當普遍。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同年齡及性別的人群中,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比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同時,糖尿病患者較非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10年心血管事件發生危險評估分析認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癥,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經過長期的研究人們發現,糖尿病動脈內皮細胞發生功能障礙,導致動脈內皮損傷,是血管損傷較早發生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而這一重要原因的發生基礎是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和糖耐量異常。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島素抵抗,具有不同于非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謝異常,如甘油三酯水平顯著升高,小而密LDL-C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這些異常都有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6]。動脈粥樣硬化早期受累動脈的內膜有脂質的沉著,復合糖類的積聚,繼而纖維組織增生,并有動脈中層的病變,以動脈血管壁內-中膜增厚為主,特征表現是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和動脈硬化加速。頸動脈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最早被累及,所以頸動脈IMT通常被用作評價包括冠狀動脈在內的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指標,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表現。既往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有:高齡、遺傳、高血糖、血脂紊亂、高血壓、吸煙和肥胖[7]。
本文首先對常在社區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差異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硬化的總發生率為89.5%,而非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硬化的總發生率為60.2%,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大。進一步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可疑危險因素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吸煙、年齡、BMI、SBP、DBP、△BP、LDL-C與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其中以SBP、△BP、年齡、LDL-C的相關系數最為顯著,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主要危險因素。可見,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應該充分關注其疾病特點和致死、致殘的主要誘因,需要對患者的血壓、血脂的控制情況進行高度關注,并進行定期檢查確保達標。由于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在糖尿病前期即糖耐量異常階段就已經存在,因此進行糖尿病的早期篩查和干預也非常重要。對于新發現的2型糖尿病患者,應盡早進行并發癥篩查,盡早發現和治療,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降低大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1 朱小莉,渠樂.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4):75-76.
2 卞茸文,顧劉寶,呂利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變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7,15(8):478-480.
3 Yamasaki Y,Kodama M,Ni shizawa H,et al.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in Japanese type 2 diabetic subject s:predictors of prog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J].Diabetes Care,2000,23(9):1310-1315.
4 Simon A,Gariepy J,Chironi G,et al.Intima-media thickness:a new tool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J].J Hypertens,2002,20(2):159-169.
5 鄒艷秋,戈曉華.頸部動脈超聲多普勒實用手冊[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6 江鳳,鄧輝勝,李明星.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脈壓與頸動脈重構的相關性[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3,11(7):649-651.
7 廖二元,莫朝暉.內分泌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49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