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梅
貴州省黔西縣中心醫院消化內科 551500
本研究進行回顧性分析2011年11月~2012年8月期間收治在本院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40例的臨床資料,女性十二指腸潰瘍發病率低于男性,治療方式主要為藥物治療,是常見又多發的疾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將我院消化內科2011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4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入院前兩周患者未服用過同類藥物,對照組平均病程3.6±2.8年,年齡在22~74歲之間,平均43.2±7.9歲,女7例,男13 例;觀察組平均病程33.2 ±2.5 年,年齡在21~72歲之間,平均44.5±6.9歲,女7例,男11例,兩組患者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包括病程、年齡性別及等其他資料,均有消化道癥狀如灼燒感、上腹疼痛、反酸等,胃鏡檢查確診為潰瘍直徑5~10mm的十二指腸潰瘍。
1.2 治療方法:給予常規治療即保護胃黏膜藥物和抗幽門螺旋桿菌給入院后的患者。奧美拉唑對照組:生產于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持續3周每天早晨口服每片20mg的奧美拉唑1片;雷貝拉唑觀察組:生產于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持續3周每天早晨口服每片20mg的雷貝拉唑1片;治療3周后對其進行胃鏡復查并對服用藥物后患者藥物不良反應情況和腹痛改善情況進行跟蹤隨訪。
1.3 療效評定:總有效=治愈+顯效+無效。①無效:患者潰瘍面積縮小<50%。②顯效:患者潰瘍面積縮小>75%,但周圍炎癥未完全消退;③治愈:患者潰瘍完全愈合,周圍炎癥完全消退;④有效:患者潰瘍面積縮小<75%但>50%;腹痛緩解率:腹痛比率未完全消失,但其嚴重程度的評分有所減少;腹痛消失率:除腹痛比率外其他癥狀只評價是否完全消失。所有患者進行胃鏡檢查在結束療程后。
1.4 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s)統計所有數據,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軟件SPSS16.0進行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經過藥物治療后,兩組治療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無效2例占10.0%,總有效率80.0%,其中有效4例占20.0%,顯效8例占40.0%,痊愈6例占30.0%;觀察組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其中有效3例占15.0%,顯效5例占25.0%,痊愈12 例占60.0%。
2.2 兩組患者腹痛緩解情況:在藥物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周期性腹痛均有緩解,對照組占60.0%,12例腹痛有所緩解。觀察組占85.0%,17例腹痛有所緩解;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腹痛緩解率顯著低于觀察組。
失去黏膜自身防御修復因素和胃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害因素之間的平衡是發生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原因,多發于冬春兩季,常見又多發,目前常用的治療潰瘍的藥物有黏膜保護劑、胃腸動力藥物和抑制胃酸分泌藥物,主要是為了預防復發、控制癥狀、促進潰瘍的愈合、消除病因等[1]。
為健康志愿者檢測胃內PH值的同時服用奧美拉唑和雷貝拉唑,胃內PH值在第1個24小時內服用其他質子泵抑制劑明顯低于服用雷貝拉唑者。已有多個研究證實雷貝拉唑對酸相關性疾病的治療作用,如卓-艾氏綜合癥、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
雷貝拉唑具有起效迅速的特點、更有效的H+-K+-ATP酶及分泌抑制藥。雷貝拉唑是新一代質子泵抑制藥,其起效迅速是因為藥物解離的速度與藥物解離常數的負對數值即pKa值成正比,雷貝拉唑的pKa值比較高,即pKa值越高,藥物解離的速度越快,其活化能力就越強。并且離子型藥物對質子泵的抑制能力隨離子型藥物在分泌小管中的濃度的增高而增強、加快。在PH值為5.1的環境中,伴托拉唑和蘭索拉唑以及奧關拉唑等pKa小于4的質子泵抑制藥的起效時間為雷貝拉唑的10倍以上,雷貝拉唑的pKa為5,其起效時間為72min。雷貝拉唑的作用持久,可增加患者用藥的依從性,達到滿意的抑酸效果,只需每天給藥1次即可。雷貝拉唑可提供穩定的抑酸效果,其具有獨特的非已知酶代謝途徑,服用后CYP2C19基因多態性對胃內PH值的影響不顯著。監測健康成人胃內PH值24小時的顯示,連續4d服用雷貝拉唑20mg/d,胃酸分泌24h內皆受到明顯抑制,用藥前后PH值有顯著性變化,用藥前胃內PH值為2.2,最終升高到5.9。雷貝拉唑的非酶依賴性能減少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另一個雷貝拉唑的特點是個體差異小,療效穩定。對于胃食管反流病或消化性潰瘍患者,重復或單次口服20mg雷貝拉唑,第1天的作用均明顯高于以往的質子泵抑制藥。由于質子泵抑制劑能有效的抑制胃酸分泌,從而快速的促使潰瘍面愈合,緩解臨床癥狀,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消化道潰瘍藥物。雷貝拉唑是于1997年在日本首次上市的新一代質子泵抑制劑,副作用小,起效持久、穩定、迅速,主要通過非酶在體內代謝,1997年問世了第一代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治療原理類似于雷貝拉唑。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藥物治療后,對照組與觀察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總有效率分別為80.0%和100%,但均可降低胃酸,減少胃液分泌,也說明了雷貝拉唑起效速度的確快于奧美拉唑,緩解疼痛癥狀速度快,對照組腹痛緩解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顯著低于觀察組。國外有試驗證實奧美拉唑緩解潰瘍疼痛的程度低于雷貝拉唑,而本研究也表明雷貝拉唑緩解腹痛更為有效,治療過程中腹痛消失率逐天增加,第1天治療組腹痛消失率高于對照組。總而言之,奧美拉唑和雷貝拉唑均對于治療十二指腸潰瘍都其重要的積極作用,其中使用雷貝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方法值得推廣臨床使用,因為使用雷貝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副作用較少,且可明顯緩解患者的腹痛癥狀。
1 李選江.蘭索拉唑、立止血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34例臨床分析[J].醫學新知,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