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舉
河南省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外二科 河南新鄉 453000
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使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死率較高[1]。本文對腹部手術后血栓形成的原因、診斷及預防予以總結分析。
1.1 一般資料:本組男11例,女10例;年齡23~78歲,45歲以上患者為16例。單純下肢靜脈血栓15例,下肢靜脈栓塞并肺栓塞6例。手術至發病時間1~15天。其中胃癌術后12例,手術時間為平均3.0小時,臥床時間為平均5.6天;結腸癌、直腸癌術后6例,手術時間為4.0小時,臥床時間為7.4天;胰腺手術后1例,手術時間2.5小時,臥床時間為6.3天;膽囊切除術后2例;腹股溝斜疝1例;外傷后部分小腸切除1例。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壓病5例。術前檢查凝血功能均正常。
1.2 臨床表現:本組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均為單側肢體患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腫,術后1天即有發生。6例合并肺栓塞患者均有突發呼吸困難、氣急(99%),紫紺4例(66%),伴胸、背痛3例(50%)、咯血3例(50%)、咳嗽6例(100%)、休克1例(16%),心率>100次/min者7例,6例D-二聚體呈現陽性。
1.3 檢查及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患肢出現腫脹17例,疼痛15例,淺靜脈曲張4例,皮溫升高13例,凹陷性水腫3例,腓腸肌壓痛13例,皮膚青紫5例,足背動脈博動減弱、消失1例,肢圍測定:以膝上20cm及膝下15cm周徑為標準測定雙側肢圍差,平均肢圍差均>4.0cm。21例下肢血栓患者均經超聲檢查證實。
全部6例肺栓塞病人均接受抗凝治療,同時溶栓治療3例。癥狀緩解時間3h~9d,病死1例,病死率16%。發生栓塞后住院時間4~14d。下肢血栓患者抗凝熔栓治療后好轉出院,均無栓子脫落而發生肺栓塞者。
血管壁損傷、高凝狀態和靜脈血流緩慢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2];而外科手術本身就是引起靜脈血栓形成的最危險因素[3];腹部惡性腫瘤手術范圍大,腫瘤本身出血壞死后產生大量的內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活酶,使機體產生高凝狀態,促使血栓形成。另外,年齡增加導致肌張力降低和血管的退行性改變,且高齡患者術后臥床時間偏長,都增加了發生DVT的風險。
高凝狀態:腹部外科重癥常見于惡性腫瘤、嚴重損傷或感染等患者,其中惡性腫瘤患者血液長期處于高凝狀態,同時這類患者存在抗凝和纖溶系統異常[4]。手術打擊誘發機體產生一系列的過度應激反應,應激反應再釋放一些介質,這些介質激活凝血系統,損傷內皮細胞,加重高凝狀態。手術前禁食,腸道準備導致的腹瀉,引起脫水,血液濃縮形成血栓;或術中失血,導致血液濃縮黏稠引起血栓。其綜合作用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靜脈損傷:腹部大手術操作,尤其是接近盆腔的操作,術中的分離與結扎,暴力牽拉或手術誤傷髂股部血管,造成血管內皮脫落及內膜下層膠原裸露,或者靜脈內皮功能損害,導致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物質釋放,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同時靜脈壁內的電荷改變,導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
腹部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的預防:①告知患者術后早期肢體的主動與被動活動的重要性,尤其是DVT高危者,要讓其熟知DVT的危害,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配合。告知患者術后14天內要絕對臥床休息,并抬高患肢,術后14~21天鼓勵其下床活動,并穿著彈力襪,以促進血液回流。在臥床期間要定時更換體位,教會患者咳嗽、翻身、深呼吸、肢體運動等方法。DVT早期癥狀較輕,一旦出現臨床癥狀,病情往往已較嚴重,因此要加強宣教,使患者及家屬充分認識到DVT的危害。②用藥預防:為了有效預防腹部手術后DVT的發生,一般給予術后7~10天低分子肝素鈉(或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9~10天加用華法林口服,并監測凝血酶原時間。避免患肢受壓及注射,因為下肢有靜脈瓣,易形成血栓[5]。③飲食預防:因術前禁食、水,術后應多飲水,及時補充電解質,利于血容量增加,減少血液濃縮,同時給予低鹽、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素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增加腹壓,從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1 曾仲衍,陳素生.腹部大手術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醫學綜述,2009,15(17):2633-2635.
2 時代,張明建,荊鑫,等.低分子肝素與機械療法對下肢髖,膝關節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時代[J].實用臨床醫學雜志,2008,12(3):98-99.
3 肖元廷,劉勝利,李媛.低分子肝素預防腹部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天津醫藥,2012,40(8):839-840.
4 謝海嘯,王明山,林靜,等.胃癌患者圍手術期抗凝血酶和纖溶功能的動態變化及意義[J].實用癌癥雜志,2005,20(5):537-539.
5 趙勇,吳非,萬葆冬,等.低分子肝素預防直腸癌根治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J].腫瘤防治研究,2004,31(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