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浙江省紹興市中醫院輸液室 312000
藥物的不良反應指藥物在合格的情況下,預防、診斷以及治療過程中,采用正常用法和用量時,發生了與用藥目的不相關的有害反應現象[1]。由于藥物使用的逐漸增加,不良反應現象已是危害生命安全的一種潛在因素,也是醫療部門關注的熱點。門診輸液室患者相對集中,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現象也相對較多,現對90例門診輸液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觀察分析其原因和相應采用的護理對策,總結內容如下。
一般資料:將90例門診輸液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其中女性患者42例,男性患者48例?;颊吣挲g在13~65歲之間,年齡平均為(48.52±7.24)歲。臨床主要表現為瘙癢、皮疹、皮膚發紅患者34例,占總數的37.78%。發熱、寒戰、抽搐、出冷汗、面色蒼白患者26例,占總數的28.89%。嘔吐、腹痛、惡心的患者17例,占總數18.89%。肢體麻木、頭暈、視物模糊患者7例,占總數的7.78%。局部刺激疼痛和靜脈走向性條索狀紅腫患者6例,占總數的6.67%。
方法:對90例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以及發生不良反應藥物等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并采取相應護理措施。
90例不良反應患者都及時采取停藥措施,不良反應較輕者停藥物癥狀很快消失,較為嚴重的患者采取搶救措施。其中42例患者采用5~10mg靜脈推注地塞米松,8例患者被送到醫院急診觀察,通過進一步處理后,癥狀得到好轉。
分析原因:①患者年齡:出現不良反應現象患者中,年齡小于20歲的患者有20例,占總數的22.22%。年齡在20~50歲之間的患者有28例,占總數的31.11%。年齡大于50歲的患者有42例,占總數的46.67%。由此可以看出,年齡越大發生不良反應現象的幾率就越大。②基礎疾病情況:在90例藥物不良反應患者中,患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有26例,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占總數的28.89%。其中患有兩種以上基礎病的患者有64例,占總數的71.11%。由此可以看出,患者患有的基礎疾病越多,發生不良反應現象的幾率也就越大。③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在發生不良反應現象的90例患者中,輸注抗生素發生不良反應現象居多,共有患者73例,占總數的81.11%。其中抗感染藥物的73例患者中,以喹諾酮類有35例,占38.89%。頭孢類有42.22%。青霉素有11例,占12.22%。阿奇霉素有6例,占6.67%。根據數據可以看出,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現象發生率較大,與現在普遍使用抗生素的情況有關。
護理對策:①提高專業知識:門診輸液室的患者疾病種類較多,藥物應用種類也較多,護理人員需熟悉了解常用藥物的注意事項和不良反應。應用新藥應詳細了解說明書,同時護理人員還應掌握不良反應的處理流程[2]。護理人員應定期參加相關知識拓展培訓,以便提高護理人員對不良反應觀察、判斷以及處理能力,使其掌握怎樣辨別不良反應和患者病情發展而產生的癥狀。②規范操作流程:要嚴格按照查對制度并無擔心不良反應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影響。護理人員應對癥處理,同時做好工作安撫和心理疏導,應該將引起不良反應藥物的名稱告知患者和家屬,以免繼續使用或慎用此藥品。③做好不良反應等級及報告:發生不良反應后,應做好科室不良反應登記的記錄,主要內容有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日期、姓名、性別、診斷、癥狀、所用藥物、處理措施等,并填寫不良反應的報告單,匯報藥劑科。對頻繁發生不良反應的藥物要提交藥事委員會進行商討,確定是否應該停藥。
任何一種藥物都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現象。護理人員從事靜脈用藥工作,在使用藥物過程中,應了解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在輸液過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3]。一旦發現應及時根據患者生命體征,采取相應的處理對策。同時,做好心理護理和家屬工作,保證患者安全用藥和身體健康,以免出現醫療糾紛。所以,護理人員必須了解掌握藥物知識和操作,密切注意用藥反應,了解藥物不良反應的護理對策,保證患者在用藥時的安全。
1 汪愛晶.160例門診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及護理對策[J].安徽醫藥,2010,12(5):472-473.
2 陳志萍,李己肖,陳艷.輸液室藥物不良反應的護理干預效果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5(3):9-10.
3 樊燕明,林敏.常見藥物不良反應30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11,13(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