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彩紅
寧夏固原市醫院 寧夏固原 756000
重癥顱腦損傷和高血壓出血患者常因昏迷致咳嗽或吞咽反射減弱或喪失,表現為窒息或呼吸困難,導致氣管阻塞和肺部感染,使有效氯含量減少,血氧飽和度下降,腦缺氧加重,昏迷加深,加重了循環、呼吸功能障礙。氣管切開解決了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氣功能的重要措施,其術后護理和并發癥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
一般資料:將2010 年6 月~2012 年6 月我科重癥顱腦損傷和高血壓出血患者行氣管切開,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根據痰培養和藥敏選擇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霧化吸入、改善微循環、脫水利尿、糾正酸堿、水電解質平衡、提供足夠的熱量等綜合治療的同時取30 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9 例,年齡19 ~65 歲,平均37. 8 歲,氣管切開持續時間34 ~52 天。
操作方法:按醫囑配置濕化液。一次性50ml 注射器抽取濕化液,連接延長管和一次性靜脈頭皮針并排氣,將注射器固定在微量注射泵上,取下頭皮針針頭,將頭皮針插入氣管導管內壁5 ~8cm,并用膠布固定于外周,根據患者痰液的黏稠度、量調節泵入速度,一般5 ~10ml/h,濕化液沿延長管均勻進入氣道。
2.1 連續給藥使濕化液沿內套管管壁緩慢流入氣道,每一滴的濕化液隨氣流進入下呼吸道,減少或避免了對氣道黏膜的刺激,使氣道處于近似生理的濕化狀態,充分改善了人工氣道的濕化環境,有利于分泌物的稀釋和排除,使氣道保持通暢無刺激性嗆咳。
2.2 有效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使痰液易于咳出,減少吸痰次數和持續吸引時間,避免反復吸痰引起的交叉感染和氣道黏膜損傷出血,從而降低了感染的機會,使患者提早封管。
2.3 使用微量泵可以較好地控制濕化液的量,不受外界因素影響,保證氣道濕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以根據病情隨時準確調整濕化液滴入的速度。
2.4 操作簡單,濕化過程對氣道無刺激,氣道損傷小,能有效地濕化氣道,并發癥少,經濟實用,其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間斷氣道濕化,應用微量泵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
3.1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每24 小時更換注射器、延長管及頭皮針,如有污染及時更換。
3.2 保持通暢,加強巡視病房做好交接班工作。如微量泵報警應及時找出原因做好相應的處理。
3.3 防止濕化過度,濕化量過大,超過了氣管、肺對水分的清除能力。
3.4 定時給病人翻身、拍背、變換體位,抬高床頭15° ~30°,拍背可使貼附在氣管、支氣管的黏稠分泌物松動,易于咳出或排出。
4.1 早期氣管切開,能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增加肺通氣量,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減輕腦水腫和繼發性顱腦損傷。
4.2 氣管切開氣道自身濕化作用明顯降低,吸入氣體完全由下呼吸道加溫和加濕。濕化不足的氣體進入氣道引起呼吸道纖毛運動頻率下降,使其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下降,分泌物不易排出,使肺部感染率升高,極易發生氣管導管被阻塞。由于分泌物的阻塞,可出現肺不張、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減少致肺順應性下降,造成通氣量減少[1]。
4.3 氣道濕化能稀釋痰液和加速呼吸道纖毛運動,是維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保持分泌物引流通暢。
4.4 充分的氣道濕化,即使對沒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也能保持呼吸道纖毛運動的活耀,保持有效的呼吸道分泌物引流[2-3],降低肺部感染的并發癥。
微量泵控制持續氣道濕化是一種符合人體加溫濕化的要求的氣道濕化方法,較傳統的間斷氣道濕化方法能更有效地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及縮短氣管內置管時間,提供了更佳的有效的護理措施。
1 龔興媛,馬曉蘭,陳艷莉.人工氣道患者氣道濕化的護理.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0,4(19):1767.
2 藍惠蘭,李雪球,覃鐵和,等.機械通氣患者吸痰前氣管內滴注濕化液的比較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9,40(8):568.
3 趙桂英,胡恒諾.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不同氣道濕化方法療效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9,11(1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