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芳
珙縣中醫院 四川珙縣 644501
《顱囪經》首次提出“純陽”理論:“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這里,“純”指小兒先天所稟之元陰元陽未曾耗散,“陽”指小兒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生理現象。“純陽”學說概括了小兒在生長發育、陽充陰長過程中,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生理特點。小兒初生,稟受母體胎元之氣,尚未耗傷,在純陽之氣作用下,后天飲食之精盡化為先天之精氣,充養機體,不斷向成熟完善的方向發展,且年齡越小,生長發育越快,恰似一年歲首春季,如旭日東升,生機盎然。例如小兒形體發育,從初生至周歲,體重增長3 倍,身高增長1.5倍,頭圍增長1/2 倍。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論·慈幼論》云:“小兒16 歲以前,血氣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將圓,惟陰長不足”。這是指出小兒在陽氣作用下,生長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求格外迫切,相對顯得陰液不足,小兒生長發育是一個陰充陽長的過程,陽常為主,陽占優勢?,F代黃巖杰等人引用數學模型對人體整個生命過程中不同時期陰陽水平進行量化計算得出結論[1],小兒時期陽的水平最高,并且年齡越小,陽氣相對越盛,故古人以“純陽之體”描述小兒生理特點十分準確?!凹冴枴笔顷幤疥柮厍疤嵯拢枤庀鄬ζ纳頎顟B,正是這種純陽之氣,作為生命的動力,促進小兒生長發育,并促進其臟腑形體及功能不斷發展完善。
在病理方面,小兒體稟純陽,陰對陽的制約功能相對差,發病容易出現陽、熱、實證。陽氣在生理狀態下是全身動力,在病理狀態下又是抗病的能力。小兒肌膚薄弱,易感外邪,而當外邪入侵,陽氣奮起抗爭,則表現出陽熱之象,故小兒六淫患病在早期易出現發熱癥狀。如葉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說:“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小兒熱病最多者,以其體質屬陽,六氣著人,氣血皆化為熱?!比毡緮z揚下津《幼科證治大全》云:“小兒屬少陽,故病則肝火癥多”。明·虞摶《醫學正傳·小兒科》提出:“夫小兒八歲以前曰純陽,蓋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正。故肺金受制而無以平木,故肝木常有余,而脾土常不足也”。可見小兒肝常有余,在病理上則表現為肝火上炎,肝陽上亢,易出現抽搐動風驚厥的證候;心常有余,在病理上易表現為心火旺盛,出現煩躁驚亂,甚至昏迷,啼哭無常。
清·吳鞠通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稚陰稚陽”學說,他在《溫病條辨·解兒難》中指出:“古稱小兒純陽,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陽之謂。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也”。“稚陰稚陽”學說中的“陰”是指體內臟腑、筋骨、腦髓、精血、津液、肌膚等物質;“陽”是指體內臟腑的各種生理功能與活動。“稚陰稚陽”意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是說小兒時期機體各系統和器官的形態發育不成熟,生理功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必須隨著年齡的逐步增長,才能不斷地趨向于健全和成熟?!爸申幹申枴睂W說在理論上是“純陽”學說的發展,說明小兒體質除生機蓬勃,發育迅速之外,還存在著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一面,也是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小兒生理特點。從臟腑嬌嫩的具體內容看,五臟六腑的形和氣皆屬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腎三臟不足表現尤為突出。肺主一身之氣,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三者為人體正氣的主要方面,而正氣為抗御邪氣免于疾病的主要因素,臨床中所見反復呼吸道感染以及反復腹瀉存在肺脾腎之不足,這與小兒免疫功能發育不完善有著密切關系。劉含以現代免疫學為基礎[2],從主動免疫及被動免疫方面闡述了“稚陰稚陽”與現代免疫學有著密切關系,即是小兒免疫功能較成人不成熟和完善的體現。
小兒“稚陰稚陽”,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這一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體質嫩弱,御邪能力不強,故在病理上有發病容易,傳變迅速,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的特點,且年齡越小,越是明顯。從新生兒、嬰幼兒,到學齡兒童,發病率及死亡率都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小兒肺脾腎常不足,加上冷暖不能自知,寒溫不能自調,腠理不密,皮毛疏松,養護失宜,故易患肺、脾、腎三系疾病及時行疾病。小兒由于“稚陰未長”,故易呈現陰傷陽亢,表現為熱證;又由于“稚陽未充”,故易見陽氣虛衰,表現為寒證。寒熱和虛實之間也易于兼夾與轉化。例如,風寒外束之寒實證,可迅速轉化成風熱傷衛,甚至邪熱人里之實熱證。若是正氣素虛,又易于轉成陽氣虛衰的虛寒證或者陰傷內熱之虛熱證。濕熱瀉暴瀉不止易于產生熱盛陰傷之變證,遷延不愈又易于轉為脾腎陽虛之陰寒證等。
“純陽”與“稚陰稚陽”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兩方面,二者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相互為用,是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運用,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及辯證法思想[3]。純陽指出了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特點,但同時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故“純陽”理論是有缺陷的,是不完善的,而“稚陰稚陽”學說則是前者的補充與完善,是后人對“純陽”理論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是小兒生理特點在不同方面的體現。小兒體稟純陽,陽氣相對偏盛,在陽氣的推動下,物質形體與功能活動不斷完善和發展,從而推動“稚陰稚陽”不斷成熟完善。在“稚陰稚陽”逐漸完善的過程中,“純陽”的地位日趨下降,發展到成人的陰陽相時平均。
小兒體稟純陽,充滿活力,臟氣清靈,患病后易于康復。同時小兒體屬“稚陰稚陽”,發病容易,傳變迅速,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因此爭取時間,及時治療非常重要。正如張介賓《景岳全書·小兒則》中曰:“其臟器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為愈”。又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患病易化熱傷陰,故治療疾病過程中既要注意顧護陽氣,慎用大苦大寒之品,以伐脾傷胃,引起腹瀉,又要時時顧護陰津,宜“存陰退熱”。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對攻伐太過或溫燥太甚均為不宜,選方力求輕巧靈通,不應企圖以重量毒烈之藥見奇功,因為金石蟲類,無情草木,皆有寒熱溫涼之偏性,藥不對癥,則機體受害,造成不良后果,大毒走竄,極易傷津耗液?!稖夭l辨·解兒難》中指出:“其用藥也,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稍不對證則莫知其鄉”。用藥稍有粗疏,往往有害無益,并可使病情劇變,而藥物多為無情草木,其性味總有所偏。故我們對小兒遣方用藥,須結合其體質的特點,用藥必須味純功專,氣味相投,才易愈病。
1 黃巖杰,趙喜新.從量化陰陽的角度認識純陽之體和稚陰稚陽[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10):721.
2 劉含.小兒體質理論與現代免疫學的關系[A]. 第23 屆全國中醫兒科學術研討會暨兒科名中醫講習班論文匯編[C],2006.
3 徐廣德,李建明. 當代中醫重大問題商榷-從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談中醫學辨證法[J].成都醫藥,1984(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