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素配置更要通過市場,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不是退出、不作為,而是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
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將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對諸多風險和挑戰。做好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關鍵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向,堅持創新與監管相協調的發展理念。金融系統要按照全會的決策部署,全面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加快完善種類齊全、結構合理、服務高效、安全穩健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發揮政府的作用,可以歸結為放權、削權、分權、限權和監權,要防止政府對公民合法權利的侵犯,把權力下放給地方。三中全會理論上最大的突破是重新定位市場,從20年前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到今天的決定性作用。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重新塑造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要讓政府體太胖,手太長。
如果說通過“營改增”,再加上增值稅自身的稅率減并,我們可以實現七到八千億間接稅的減稅安排,那么增加稅率便有了相應的空間,這就是房產稅開征。個人所得稅向綜合所得稅制轉移的空間,這其中就包含著為地方稅體系建設尋找總體稅收這樣一個工作的形成。
盡管我國發行市政債的條件越來越成熟,但還沒有達到大面積推行自主發債的程度。地方政府自主發行市政債的前提是債務要能夠良性運行,現在地方政府發債的積極性都很高,但是還債的積極性并不高,如果沒有制度約束,就會出現新官不理舊賬的現象。發債和償債就如同汽車的發動機和剎車系統,一輛好的汽車不能光有好的發動機,而沒有剎車系統,否則在高速路上行駛,只能加速而不能減速,結果只能是速度越快、風險越大。如果地方政府發債缺乏制約機制,只能累積不能清償的話,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缺乏剎車系統的汽車。
為有利于增強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和適應流動性,并有利于從制度上根本解決“雙軌制”問題,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應實行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取消“雙軌制”。另外,社保費率偏高確實導致企業人工成本上升,加重了企業的財務負擔,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生存能力,同時加劇了逃費現象,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應當首先考慮在適當時機適度降低用人單位繳納的養老保險費,以減輕企業的人工成本負擔。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規模增大、支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適當降低單位費率,并不會導致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降低。
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經濟改革的內容,最關鍵的是兩句話:一句話是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另外一句話,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這兩句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方向,指出了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在經濟改革方面所要達到的目標。第一句話回答了近十年來關于中國經濟改革方向的問題。三中全會不但肯定,而且強化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并且明確了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需要一個怎樣的市場環境支撐,那就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改革必定是一系列關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體制機制轉型。中國目前的改革任務主要基于“三個轉向”的基本內涵要求,即從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從單一的經濟改革轉向全方位聯動改革、從發展型全能政府轉向服務型有限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