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包不“紅”,如何崇清尚儉
話題嘉賓

喬新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

孫興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何柏生:西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法律科學》編輯部編審;曾獲首屆“陜西省優秀中青年法學家”稱號。

趙長寶: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財政局黨組成員、系統工會主席、黨總支書記。
主持人
楊 卡:《財政監督》雜志編輯
背景材料:
2013年10月,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某位知情人士通過媒體爆料,在中央加大力度整治腐敗、提倡節儉之風的號召下,某些領導依舊頂風收受“紅包”,只是收受紅包的形式更加隱蔽和多樣化。據悉,當地有某位副處級干部家屬婚宴,該干部沒有公開下請柬,而是通過熟人傳話的方式,把客人邀請到酒店秘密設立的婚宴,以此收取了數額可觀的“份子錢”。 無獨有偶,另一位領導為家屬置辦婚宴,為了不違反宴席不得超過20桌的規定,“別出心裁”地在當地三家不同的飯店各擺8桌宴席,憑借宴席不小的規模,此人依舊收取了不少紅包。
“紅包腐敗”之風盛行。收受紅包的時間一般為:自己或家屬生日、生病住院、逢年過節、子女結婚、老人過世及出國考察。某一位因此落馬的貪官,正是在母親過世時大擺宴席、收取大量紅包,后被人揭發貪污腐敗,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它不僅扭曲了“人情”的內涵,促使行賄受賄的不良行為頻發,而且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風氣。
“紅包”腐敗的危害性毋庸置疑。背景材料所說的“紅包”特指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憑借自身職位和權力,為了仕途需要,私下贈予或收受的禮品、禮金、購物卡、購物券等財物。贈予和收受紅包總是有一定的目的,不外乎討好領導和上司、辦事、擺平麻煩或者個人晉升。這種看似尋常的人情來往,卻有可能潛藏著極大的危害。另外,有些“紅包”金額巨大,已構成貪污腐敗。由此可見,紅包不“紅”。那么,應該如何界定“紅包”性質?怎樣切實做到依法懲處紅包腐???年關將近,又是人情往來的高峰期,如何多措并舉,徹底清除紅包腐?。勘酒诒O督沙龍聚焦紅包腐敗問題,就該問題的治理之策進行探討。
主持人:根據背景材料和現實情況,談談紅包腐敗有哪些類型和特點?原因何在、危害幾何?
喬新生:年終歲末,各級黨政機關發文嚴禁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收紅包。坦率地說,這是典型的此地無銀三百兩。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的身份社會,逢年過節不可能不收紅包。收紅包不是問題,但是,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收取紅包不公開才是問題。判斷“紅包”的性質,應該看到,正常的禮尚往來與權錢交易的區別就在于:正常的禮尚往來是基于感情關系,而權錢交易則是基于利益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二者之間的區別很難辨別。一些人收取紅包,暫時沒有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今后不會為他人謀取利益;一些人送紅包,沒有要求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為自己謀取直接的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今后不會為他謀利益。另外,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雖然都制定了公務員廉政守則,禁止公務員收受他人的財物,但是,從來都不拒絕人情往來,如果是基于感情而收受他人的紅包,那么,只要在財產申報的時候據實申報,就不需要承擔行政責任。
當前在我國收受紅包的現象之所以非常普遍,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傳統熟人社會,禮尚往來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的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權力的邊界十分模糊,在可辦可不辦的情況下,收受他人紅包之后,可能會盡心盡力地辦理。在行政效率低下的今天,送紅包可能不是為了牟取不法利益,而是為了維護正當利益,有時只是要求辦事人員提高辦事的效率。所以,如果只在收受紅包的問題上大做文章,實際上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
孫興全:紅包腐敗的類型,如果以送紅包者的動機劃分,大概有三種:尋租類,避租類和從眾類。尋租類是指權錢交易,收買公權行使者,以獲得經濟利益、職務升遷、子女求學就業等方面的違背法律、制度的特殊關照和好處。經濟學上視此為一種瓜分既有社會財富和資源非福利生產的非法交易。
避租類是指為了規避濫用權力者的傷害,送紅包實屬應對吃拿卡要和各種刁難的無奈之舉,是花錢買公平,當然這種公平是要支付過度的成本,所以有學者稱之為“第二等公平”。用經濟分析模型解析,這屬于要挾型博弈中劣勢者向優勢者尋求和解的一種對價,因為不支付這種對價,弱勢者受到的傷害和損失更大。
從眾類是一種“誰不參與誰另類”的社會網絡型腐敗。這類紅包腐敗沒有直接與權力租金和傷害權的掛鉤,但又與權力租金和傷害權密切聯系,是尋租收益和花錢規避傷害權成功所產生的示范效應。借各種機會向有權者送紅包還是寄望于有權者的關照或避免 “穿小鞋”,是人情留一線,日后好相見。這類網絡型腐敗發散性強,還會激發媚權的攀比性競爭,使參與者更多,唯恐自己紅包的分量缺乏競爭力。
與此相對應,收受紅包者也有三類:出賣權力和公共利益的權力尋租類、利用傷害權進行抽租類、在潛在的權力租金誘惑和傷害權的威脅下的媚權競爭中順水推舟類。
紅包腐敗的特點,一是依托權力的寄生性,二是尋租、避租的功利性,三是人情幌子下和暗中交易中的隱蔽性,四是媚權競爭下的擴散性和攀比性。
紅包腐敗是一種耗費巨大的負和博弈,它將福利生產的資源浪費在踐踏法律制度、腐化社會風氣的尋租、抽租活動之中。它也扭曲了健康社會應有的分配規則,是強者向社會和公眾特別是相對弱勢者的勒索,是財富進一步集中到強者手中的有逆“天道”的再分配方式。是讓權力更加張狂霸道的逆向激勵,也是對社會弱者人格尊嚴的踐踏,在很大程度上這是花錢買孫子當的買賣,若非別無他法誰愿意做?
何柏生:中國乃禮儀之邦,請客送禮屬人之常情,合乎禮儀之道。但是,伴隨著雨后春筍般迅猛成長的貪官一族的出現,紅包便被漂白了,不再紅艷艷了。隨著反腐利劍越懸越高,紅包收受的難度愈來愈大。但想收送紅包的“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材料中的例子,按規定擺宴席不超過20桌,有的領導便在幾個酒店同時擺,讓紀委無法查,也讓那些送紅包時情有不干者無把柄可抓。
以往,盼紅包的是孩子們。叩頭作揖,紅包送來。反映的是其樂融融的家庭境況。但是,不知不覺間,盼紅包的不再是孩子們了,而是一幫大人。倘若這幫大人懂得禮節,禮尚往來,送送紅包倒是在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遺憾的是,“紅包”送到這些人手中,卻衍生出腐敗?!凹t包”腐敗的原因是這些不按套路出拳的大人,手中握有權力,利用權力改變游戲規則。表面看來,紅包是老百姓或下屬甘愿奉獻,官員可沒強令。但熟悉國情的人都不會這么認為,因為這是一種中國獨有的潛規則,違者可要倒大霉的。輕則不給你升官或辦事刁難,重則找個借口摟掉你的烏紗帽或永遠讓你找不到辦事門路。 “合法”傷害權可在領導手中掌握。
比起其他形式的受賄來,收受紅包的特點是具有超強的“安全系數”。每筆數字小,不易發現,即使送紅包者日后“嘴不牢”,把送紅包之事供出,也無大礙,撼動不了“領導”地位,故而領導對收受紅包興趣很大。逢年過節自不用通知,老百姓或下屬的“覺悟”領導是放心的。遇婚喪嫁娶、喬遷新居、生病住院、孩子升學等等事情,一定要廣而告之,讓領導和下屬或老百姓有一個“親近”的機會。因此,雖然每人送的禮金可能并不多,但集腋成裘,合起來卻不少。每年多收幾次,數字就非??捎^了?!叭昵逯?,十萬雪花銀”那種太小氣的目標早過時了。碰到一個經濟發達的縣,“十萬雪花銀”可要不了一年。所以,那些老奸巨猾的貪官,并不主動出擊,只靠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技法,就已盆滿缽滿了。正因為送紅包的危險系數小,靠此發財致富的貪官比例非常大。據有關部門統計,60%的賄賂是以紅包、感謝費、過節費等名目出現的。這就是中國特有的“紅包現象”——溫情賄賂。
主持人:據悉,安徽省宿州市干部開展了 “杜絕紅包現象,純潔人際關系”專項活動,并且簽定了承諾書杜絕紅包現象。顯然,僅憑簽訂一紙承諾書的力度是不夠的,領導干部的拒腐防變,是一個長期的廉政工程。那么,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思想教育?
孫興全:思想教育,無非是馬克思說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兩種。前者很重要,理想信念要講,自律要講,排除私心雜念要講,領導帶頭要講。只“講”也不行,要尋求制度的力量,要靠社會監督,要讓社會公眾有勇氣不靠“買路錢”辦事,敢于用法律制度排除權力行使者的傷害。
主持人:從國家立法、各地建章立制的角度,紅包似乎更難被發現,并且發現之后多數歸為違規違紀問題,而很少納入刑事犯罪的范圍內追究。從制度層面治理紅包腐敗問題您有何建議?
喬新生:解決當前我國收紅包腐敗問題,必須從制度上做文章。我國沒有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因此,一些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積少成多,通過收取紅包成為千萬富豪。要想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集腋成裘”的腐敗現象,必須盡快頒布實施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這項制度既可以把人際交往收受紅包與非法收取賄賂區別看來,同時又可以提醒公務員防微杜漸,避免陰溝里翻船。除此之外,還應當盡快修改我國《刑法》的規定,徹底取消“起刑點”,今后公務員收受他人財物,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一律按犯罪處理。公務員向他人索取賄賂,即使沒有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也應當按犯罪處理??傊痪湓挘谑占t包這個問題上不能留下任何空白地帶。
我的觀點是,收紅包不是問題,公開才是問題。只有公開公務員的財產狀況,才能正確區分合法與非法,才能把普通的禮尚往來與權錢交易區別開來。在反腐倡廉的過程中,財產申報制度是一個基礎性制度,而刑法反對貪污賄賂的規定則是一個頂層設計,只有不斷壓縮二者之間的模糊空間,明確當事人行為的性質,我國反腐倡廉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當前紀律檢查機關和財政機關設計的一系列制度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今后公務員收取他人的紅包,沒有及時申報的,以貪污論處;公務員收受他人紅包,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以賄賂罪論處。法治社會應當黑白分明,在解決紅包問題上不需要太多的制度設計。部分地方實行的專項治理,是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盡快研究起草公務員財產申報法,盡快修改刑法擴大賄賂犯罪的打擊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標本兼治。
孫興全:紅包腐敗的隱蔽性客觀存在,但制度建設要追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境界。決策民主、權力制衡、行政透明、辦事有規可循,讓尋租抽租行為無處藏身;推行官員財產公開制度,讓其不明不白的收入暴露出來;暢通群眾舉報渠道,讓群眾敢于用法律制度捍衛權界,參與吏治,為人民服務者就不敢為人民幣服務;減少審批手續,縮減管制范圍,就能減少吃拿卡要的機會;讓頂用的法律制度對尋租、抽租者進行處罰,要讓警察、監獄這些物質的力量形成威懾。

趙長寶:強烈呼吁我們的監督機關執法人員,對那些一貫置國家法律于不顧,一味鉆空子違紀違規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堅決舉起“法杖”,嚴格按有關處罰規定,嚴懲不貸。同時,必須采取切實可行措施,加大違紀違規處罰力量,不但處罰收“包”者,也要處罰送“包”者,堅決不能查而不處,使“違紀違規”者有“賊心”而沒有“賊膽”,堅決剎住收送紅包這一腐敗現象!
何柏生:應當說,作為一名法學研究者,我認為中國的法律對待紅包這類賄賂行為的處置是不力的。雖然刑法早已把收受紅包視為賄賂行為,但收受紅包是以總量取勝,每筆數字卻不大;加之賄賂者在此類問題上的“健忘”,這就常常把賄賂罪搞成了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高高提起,輕輕放下,放縱了罪犯,讓罪犯成為莊子筆下的“逍遙游者”。還是新加坡的法律值得借鑒,他們視公務員不明來源的巨額財產為賄賂財產,一概按賄賂罪懲處,使來源不明的巨額財產無法成為貪官的最愛。這樣,我們就不害怕那些“健忘者”,使他們難以避重就輕,逃避法律嚴厲的懲處。對付送紅包還有一個有效辦法就是官員財產公開,這是許多國家對付貪腐的良法。希望我國早日亮出這把對付貪腐的利劍。
主持人:根除紅包腐敗,必須建立有效的內外監督體系。據此談談您的建議。
喬新生:公務員收取紅包之后,必須如實申報,并且接受公眾的監督。如果收受紅包,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提供便利,那么,司法機關應當立案調查,當事人應當作出書面解釋??梢赃@樣說,財產申報制度是中國傳統熟人社會保護公務員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只要收取的紅包如實申報,那么,不構成犯罪。但是,如果收取紅包,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司法機關必須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這樣的制度設計一方面可以避免拉拉扯扯,時刻提醒公務員注意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大地節省辦案的成本。只要公務員收取紅包記錄在案,那么,今后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中,都必須按照回避原則主動申請利益回避。這樣做既可以防止公務員被拉下水,同時又可以確保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主持人:紅包腐敗,顯然受搞關系觀念的影響很深。搞關系,是社會風氣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亦是人們頭腦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觀念。那么,從文化的角度而言,如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改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達到移風易俗、凈化社會風氣,根除紅包腐敗的目的?
孫興全:健康的社會首在立人,要讓人格貴起來。人為什么在權力面前這么弱?根本原因還在于民權還沒有落實,公民權利意識還沒有深入人心,官本位觀念太強。營造健康的社會關系,要靠制度與文化的相互促進,要靠公民權利意識的培養,要讓人民意識到自己是國家治理的主體而非上貢的臣仆,要讓人敬畏法律制度而不是怕官媚權。
主持人:針對紅包腐敗,有些地方已經深入展開專項治理活動。結合中央八項規定和反“四風”的落實,談談如何剎住收送紅包歪風。
趙長寶:應該說,自從中央頒布八項規定以來,全國各地都積極響應號召,及時開展專項治理公款送節禮、公款請吃喝等不正之風活動,也取得階段性成果,對此百姓拍手稱快。延續之前的禁止公車私用,禁止公款吃喝等政策,這個信號明確地傳遞出政府勇于改革、勇于直面問題的勇氣與決心,從而在全社會匯集起激濁揚清的正能量。與此同時,絕大多數黨員干部作風正在不斷改善。今年過節的廉潔風氣有目共睹,當為這種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正在形成叫好!
政貴有恒,治須有常。遏制紅包腐敗不正之風,關鍵是領導抓、抓領導。首先是領導干部要自律。要發揮表率作用。其次是他律。紅包之風盛行,尤其需要加強制度建設。用法律法規約束權力的運行,致力于建章立制,從源頭杜絕“紅包”腐敗的風氣。另外,對于制度,光設計還不夠,要秉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真正地將制度執行到位、落到實處。
(本欄目責任編輯:楊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