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氣候變化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將減少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上升為我國“十二五”規劃一個重要的戰略任務。2012年12月,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首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盡管近幾年全球碳市場步入調整狀態,但是整體發展趨勢不會改變,碳排放權交易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國際金融秩序和國際貨幣體系重建的重要推動力。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擁有豐富的碳排放資源,我國的碳減排量交易己占到全球市場1/3 左右,僅次于美國。隨著低碳經濟產業的飛速發展,我們對參與碳交易市場建設不能置身度外,應提前做好準備,大力實施發展碳交易,這將極大提升中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伴隨著新國際氣候協議的簽訂,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獲得了快速發展。
目前,中國碳交易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實現:一是中國同發達國家之間的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二是國內企業的自愿減排項目(VER),即一些單位或個人考慮到企業形象或社會責任,主動購買一些指標來抵消日常經營活動中的碳排放;三是試點城市開始強制減排項目。當前我國最主要的方式是CDM 項目合作,而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
除了2005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管理辦法》之外,我國再無其它的針對碳交易且較為全面的綜合性法規;而且,《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管理辦法》條例中沒有涉及企業參與CDM 項目交易的詳細規定,亦缺少適用于國際碳交易中保護我國賣方利益不受侵害的相關細則;另外,企業所持有的碳排放指標和產權也不明確。這使得我國企業在進行碳交易時沒有法律條款可依,在遇到國際糾紛時企業自身的權益受到損害的可能性增大。目前,我國CDM 項目活動中的主管機構國家發改委,其主要職責僅為項目審核,對CDM 項目諸多重要方面都沒有明確的監督管理,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的計量檢測方面相對落后,監管缺位、檢測設備和條件缺失。
中國目前雖然是國際碳交易市場上最大的供給國,但實際上出售的僅僅是國際市場上的“初級產品”。由于沒有碳儲備,如果強制節能減排的話,中國需要從國際市場購買碳排放權,將會成為碳交易凈支出國,這樣,國際碳排放權的期貨價格將大幅升值。中國目前只為賺取少量碳交易收入而大量出售碳排放權其實是在提前透支未來。
目前,我國參與國際碳交易范圍狹窄,缺少熟悉CERs 市場交易規則和CDM 項目申請的專業人才,從事碳交易研究的人才也極其缺乏,碳交易中介機構嚴重不足,無法獨立自主地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
碳交易在我國還算是新興事物,國內的金融機構很少介入這個領域,目前僅有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等少數幾家金融機構開展與碳交易相關的業務,而且在政策限制下也只能辦理與CDM 項目相關的借貸融資業務。而審核CDM 項目的周期比較長,又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不符合商業銀行“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的經營準則,因此碳交易缺乏我國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撐。
中國缺乏完善的碳交易體系。在現有的CDM 機制下,第三方認證機構多數都是歐洲的。中國CERs 的價格一直被發達國家人為地壓低,只能通過政府的行政限價方式來對抗國際買家的壓價,但是我國政府的這一限制市場交易價格的行政手段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人士的批評,不符合目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
雖然我國已經開始構建自己的碳交易市場,但是還處于起步建設階段,發展進程還比較滯后。中國主要參與CDM 一級市場交易,碳交易所只能進行信息發布。除了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家排放權交易所以外,在杭州、武漢和昆明等地正式運營的交易所已發展到10 多家,這些地方交易所彼此是獨立的,有較明顯的地區割據趨勢,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這種趨勢不利于中國碳排放交易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國際性的排放權交易市場還沒有形成,只有歐盟建立了國家層面的市場,其他還有一些區域性的市場。例如美國的區域性溫室氣體倡議(RGGI)、西部氣候倡議(WCI)、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溫室氣體減排體系(GGAS)等。這些市場存在著不同的合同結構和交易商品,交易管理規則也不盡相同。在所有市場當中,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是全球成交規模最大,制度最為完善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市場。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澳大利亞的國家信托(NSW)、英國的排放權交易系統(ETG)也頗具影響,但美、澳并非《京都議定書》成員國,交易所只有象征性意義,英國交易制發展是以歐盟體系為模板,因此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是最佳選擇。
盟排放交易體系要求各成員國在第一階段把本國排放總量限額以及本國在體系之內的公司所分得的準許排放量(EUA)數量,以國家分配方案(NAP)的方式提交給歐盟委員會。方案必須嚴格遵照歐盟Directive2003/87/EC 附件III 的規定,解釋需要的排放權數量及其分配等問題。方案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步驟:首先是確定所有受到體系管轄的廠商的名單;其次是確定一個部門,負責分配排放許可總量給所有需要參與排放權交易的公司;再次是按照各行業的實際排放情況,確定各行業部門應分配到的排放許可;最終是對各廠商進行實際分配。歐盟委員會則對這些方案進行評估,并判定其是否符合ETS 指令函所確定的標準。歐盟設置了一個嚴格的履約框架來保證這項制度的順利實施。它規定自2005年開始,企業超額排放1 噸的二氧化碳,將被處以40 歐元的罰款;到2008年以后,罰款數額將提高到每噸100 歐元,并且在次年發放的企業排放許可額度中將該數量予以扣除。為建立起全球性的碳排放權交易網絡,歐盟允許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內的成員單位從2005年起可以使用JI 項目產生的減排量指標和CDM 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來抵消其超額排放量。這樣,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就實現了ETS、JI和CDM 三大機制的融合。
我國要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一是完善碳交易市場的制度建設,使碳排放權交易有法可循,扭轉政府干預碳交易的模式,將環境總量控制與經濟發展戰略相結合;二是完善碳交易體系,解決我國碳交易市場主體分散以及交易平臺軟硬件配置差距等問題;三是加強對CDM 項目開發理論方法和規范的研究,形成一套簡單易行、效率高的操作程序,提高CDM 項目公示、審批及注冊的速度;四是調動我國金融機構參與碳交易的主動性,使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的資金和技術可以進行交互,實現其在低碳經濟鏈上重要價值和作用;五是要統一國內碳排放標準,力爭盡早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的接軌,以便為核算碳排放量提供科學的依據。
我國應著手起草中國氣候變化法,明確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本原則及制度,完善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加入應對氣候變化及控制溫室氣體等方面的內容。同時,應及時出臺碳交易相關的法律或行政法規,明確碳排放權有償取得和排放交易的法律地位,為碳交易市場的穩定提供保障。
應該盡快制定碳交易市場的相關管理制度、信息報告制度以及監督制度,規范相關主體行為,防止出現市場操縱、處罰不公、違法交易等行為。(1)在監管體制上,充分發揮政府監管、行業協會和交易所監管的各自優勢。各地區成立碳交易協會,規范和指導企業的減排行為;交易所主要功能包括制定交易、結算、交割等環節和違約處理等,另外還起到市場價格監測、交易操作等職能。三方協調合作,各司其職,解決碳排放監測管控的難題。(2)在監管機制上,一是應建立碳排放登記報告制度,所有取得可交易的排放許可證的實體都必須進行申報登記;二是完善環境管理監測系統,建立排放源連續排放監測系統,為企業和環境管理部門提供全面準確的排放數據;三是建立碳交易監測體系,建立污染源基礎數據庫信息平臺、污染源排放量監測核定平臺,建立企業排放臺賬制度,全面管理參加有償分配和排放交易體系的污染源。
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分階段完善碳排放交易體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統一的碳交易平臺。完善的平臺有利于產生合理的碳排放權價格。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環境交易所,應整合各種資源和信息,從信息服務、政策鼓勵等方面引導市場主體進入場內交易,提高交易量,增加市場的廣度、深度。建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發揮現有的排放權交易所、CDM 技術服務中心等機構的作用,通過整合現有資源,成立一到兩家國家級碳交易所,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到碳金融產品交易中,如碳期貨和碳到期交易等,并逐步開發其它金融碳衍生產品。在信貸產品方面,商業銀行應創新低碳信貸產品,以項目融資為主,對低碳產業項目給予貸款優惠。推行碳排放期權機制,為碳期貨交易者提供一個風險投資工具。引入期權機制有利于增加交易總量,改善和規范市場的整體交易情況。大力培育咨詢、評估、法律、會計等專業性的中介機構參加碳交易,具體業務主要包括提供交易信息、進行交易的經紀、專業辦理碳儲存回購、為排污企業代理排污指標的調整、為企業之間進行碳交易提供服務等。
推動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政府的推動和深諳碳交易之道的人才來執行。要樹立戰略意識,認清我國經濟實力,堅決拒絕強制減排,嚴守談判底線,加速推動低碳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通過大力發展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完善我國的碳交易體系。此外,政府應把握搶占碳排放權資源的戰略機遇,認識到一旦中國承擔強制減排義務后,將面臨碳排放權高價回購風險,應考慮適當收購碳排放權資源進行戰略儲備。另外,在加強人才培養方面,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在相關高等院校的金融、環境、法律、貿易等專業構建碳交易人才培養機制,建設相應的人才儲備庫,特別要著重培養交叉學科的綜合性人才和高端專業人才。推動國內學術界對相關理論進行研究,成立統一或專門的研究機構,同時要推動國內機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碳交易中心交流。另外,還應出臺政策或將本領域的人才納入我國的各級各類人才計劃中,鼓勵企業加強人才引進的力度,這樣不僅可以引進熟悉國際碳交易規則的專業性人才,還可以引進成熟的碳交易中介機構。
[1]葛全勝,方修琦.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1.
[2]全球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開發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張園浩.清潔發展機制的經濟學意義及其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7.
[4]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課題組.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