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 珊
5月13日,國務院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動員部署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講話,強調簡政放權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將該放的權堅決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要加強領導,堅決打好職能轉變這場攻堅戰。5月15日,中國政府網公布了《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的取消和下放,表明新一屆政府在轉變職能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轉變政府職能的必要性日益凸顯。過去以管理職能為主的無限政府、權力政府模式已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進一步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進步入深水區的各方面改革,必須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形成以服務職能為主的有限政府、責任政府。
隨著4月經濟疲軟數據的公布,各方產生了對于政府出臺穩增長調控政策的預期,一直以來,尤其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局面下,政府通過央行降息、巨額地方財政撥款等刺激方式,用“看得見的手”把握經濟大局,然而這種行為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市場經濟本身的自發調節機制不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一方面,依靠政府調控施加的外在影響力來保持經濟增長的方式可持續性不強,政府的公共性和服務性特征決定了市場不可能永遠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來促發展;另一方面,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由于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和滯后性固有弊端,幾乎沒有人能準確預測變幻莫測的市場下一刻會發生什么,一旦決策上出現失誤很可能造成市場運行的紊亂。同時,政府管理職能的過度發揮很可能給市場經濟運行增加負擔與困難,比如過多、過濫行政審批流程的出現,導致行政效率低下、經濟發展失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要積極進行職能轉變,從直接的微觀管理到間接的宏觀調控,從依靠行政手段到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好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經濟職能。這樣能夠激發市場的內生增長力量,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從而改革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最終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現如今,國家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和社會改革,其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呼聲越來預高,并且步伐不斷加快。然而,改革必然會觸動權力階層的利益,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入,阻礙日益增多,難度不斷加大,這與此前政府的權力與職能的過大不無關系。過去政府大多遵循長官意志,沒有明確的權責觀念,權力也并沒有得到最明確的規范和細化。這就給動用公權謀私利創造了機會,也提供了滋生腐敗的溫床。同時,過去無限政府、權力政府大包大攬許多本不是政府職能范圍內的事情,樹立了“全能”形象,一旦沒有達成公眾的最初預期,政府便會被推至風口浪尖,公信力不斷降低。
政府職能的轉變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要從根本上推動改革進程,促進政治民主化,政府應當明確有權必有責、權力有范圍、用權受監督、樹立責任政府和法制政府觀念。職能的行使應該公開化、透明化,積極接受各方監督,努力打造陽光型政府,讓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通過民主監督的各種方式促進政府服務職能更好發揮。轉變政府職能,是一場放權行動,也是一次減負行動,政府應當明確自己的職權范圍與角色定位,應該做的不缺位,不該做的不越位,真正形成一個有公信力的、負責任的好政府。
轉變政府職能的目標,不僅應該在經濟領域與政治領域中,也應該在關乎最廣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務領域實現。人民群眾更需要的是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服務型政府,而不是曾經的權力政府。政府應該擺正心態,將自己放在與人民平等的地位上,積極拓寬與利用多種渠道,征民意、聽民聲,了解人民的利益訴求,加強政府與人民之間的聯系,真正將權力運用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