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尹德銘 方向延 趙建華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桂洲醫院 佛山 528303)
關節松動術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臨床療效觀察
李志強 尹德銘 方向延 趙建華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桂洲醫院 佛山 528303)
目的:探討關節松動術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8例肩關節周圍炎患者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肩部推拿加超短波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關節松動術治療,4周后觀察兩組療效。結果:觀察組治愈率79.41%;對照組為61.76%,兩組治愈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關節松動術能顯著提高肩關節周圍炎治療效果,加速肩關節周圍炎的治愈,縮短病程。
肩關節周圍炎;關節松動術;推拿;超短波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凍結肩”,是一種粘連性關節囊炎,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和活動受限,嚴重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加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關節松動術是通過徒手的被動運動,利用較大的低速度手法,使活動受限的關節恢復原有的功能的治療方法,其可解除疼痛,達到使關節活動正常化的效果。本研究應用關節松動術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患者,臨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68例,臨床表現均為單側肩關節周圍疼痛伴活動受限,主動活動時疼痛明顯,有的夜間疼痛加重。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齡45~68歲,病程2.5~11個月;左側38例,右側30例;無明顯誘因40例,外傷后發病10例,頸椎病誘發16例,慢性膽囊炎放射痛所致2例。所有患者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肩關節周圍炎診斷標準[1]:(1)肩關節疼痛,活動時及夜間加重,以肩關節前后或外方為主,有時向頸部或前臂放射;(2)在肱二頭肌長腱溝部,三角肌前后緣或岡上肌附著處有不同程度壓痛;(3)肩關節活動受限,尤以上舉、外展、外旋、后伸為重;(4)肌肉萎縮,因疼痛而活動受限日久肩部肌肉萎縮;(5)肩部X線檢查,早期無特殊發現,晚期骨質疏松或大結節處有密度增高陰影;(6)除外其他關節疾病。臨床分期:參照《肩關節周圍炎解剖基礎及臨床特點》[2]:(1)急性期:起病急驟,癥狀明顯,一般持續2~3周。(2)慢性期:疼痛相對減輕,但壓痛仍較廣泛,關節功能受限,肩關節周圍組織呈凍結狀態,一般持續數個月,甚至1年以上。(3)功能恢復期:關節周圍炎癥見吸收,運動功能逐步恢復正常。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肩部傳統推拿治療加超短波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關節松動術,其基本手法為擺動、滾動、滑動、旋轉、分離和牽拉6個方面:(1)擺動手法:以肩關節為支點,作上肢各個方向的杠桿樣運動。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將肱骨在外展終點范圍內擺動6~8次。(2)滾動手法:治療者一手固定患肩,一手托住患肢肘部,以肩關節為支點,作上肢各個方向的成角運動,每個方向6~8次。(3)滑動及旋轉手法:治療者一手固定患肩,一手托住患肢肘部,以肩關節為支點,作關節面各個方向的平行及旋轉運動。如前屈受限則使患肢向足側滑動,外展受限則使患肢向足側滑動。(4)分離及牽引手法:患肢稍呈外展,治療師一手托住腋窩,一手握住肱骨遠端,向遠端方向持續牽拉肱骨約8 s,然后放松,重復6~8次。上述治療1次/d,10 d為1個療程,平均治療2個療程。以上兩種療法均要求患者加強功能鍛煉。
1.4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肩關節疼痛消失,肩關節前屈、外展、后伸、內旋、外旋均在正常范圍;顯效:肩關節疼痛明顯緩解,肩關節前屈達120~150°,外展達90~120°,后伸達30~45°,內旋及外旋達50~60°;好轉:肩關節疼痛一定程度減輕,肩關節活動范圍較治療前增大,但仍受限,肩關節前屈<120°,外展<90°,后伸<30°,內旋及外旋<50°;無效:治療后肩關節疼痛及活動范圍無改善。
1.5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觀察組治愈率為79.41%,對照組為61.76%,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肩關節周圍炎是由于肩關節及其周圍肌群、韌帶及關節囊等軟組織出現慢性損傷、扭挫傷、受風寒侵襲,或是肩關節本身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引起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3],多認為好發于年齡50歲左右的人群。其具體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疼痛及肩關節各個方向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可引起患者劇烈疼痛,并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隨著病情遷延,會造成肩關節功能障礙及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4]。肩關節周圍炎屬自限性疾病,但疼痛劇烈及功能嚴重受限者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可發展為肩關節功能障礙。
關節松動術是以人體運動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對肩關節面的各個方向進行了手法牽拉,如滑動、滾動、旋轉、分離等關節囊內運動為基本手法,使關節附屬組織出現一定幅度活動,促進關節液流動,松解組織粘連,并增加本體反饋作用,達到緩解疼痛效果。同時關節松動術通過關節有節律的被動活動還能增強關節及周圍組織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物質吸收,加快患者肩功能康復。此外,在肩關節周圍炎治療過程中,主動功能鍛煉也很重要。其可以促進功能恢復和加強肩關節周圍組織保護肩關節的力量,通筋活絡,改善局部血供,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并能消除肩關節肌肉疲勞,避免愈后并發癥。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肩疼痛及功能改善幅度明顯優予對照組,由此表明關節松動術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顯著,不受資金、場地等條件限制,在臨床中操作簡便,值得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管理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0
[2]黃公怡.肩關節周圍炎的解剖學基礎及臨床特點[J].臨床醫學雜志,1989,5(5):233-234
[3]李清,劉穎,楊含.綜合療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9):848-849
[4]楊紅偉,崔如珠,趙艷玲,等.重癥肩周炎50例臨床治療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11,18(1):69-70
R 684.8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9.021
201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