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燈漢
(浙江省樂清市人民醫院 樂清 325600)
徐珊教授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經驗
石燈漢
(浙江省樂清市人民醫院 樂清 325600)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中醫療效;名醫經驗;徐珊
徐珊主任中醫師,全國第四批著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博士研究生導師,早年師承金華市名老中醫張兆智先生,后又師從全國名老中醫蔣文照先生,深得親傳,又獨立鉆究。徐師臨證理法方藥絲絲入扣,用藥輕靈平和,在脾胃病方面的臨床建樹,得到患家與同行的一致好評。同時臨證涉及內外婦兒,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筆者有幸跟師侍診,對徐師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證經驗,有頗多的積累。現總結如下: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兒童腹痛的常見病因,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感染后,病菌及其代謝產物通過胃腸道破損的黏膜進入乳糜管,使回、結腸區域淋巴結炎性腫大,從而出現臍周或右下腹間歇性絞痛,一般不劇烈,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隨著高頻超聲的廣泛應用,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臨床確診率越來越高[1]。現代醫學一般采用廣譜抗生素及對癥支持治療,其對急性癥狀控制較快,但對慢性癥狀則遠期療效欠理想,再發性腹痛發生率較高[2~3]。中醫學將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歸屬于“腹痛”范疇,小兒脾胃薄弱、經脈未盛、易感寒邪、乳食積滯、情志刺激等,從而氣滯血瘀痰結于臟腑,六腑不通則痛。
臨床治療從機體與病邪兩方面著手,調理氣機、疏通經脈,從而達到較好的療效[4]。徐師通過長期的臨床總結認為,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治療原則應以清利濕熱、調和腸胃為主,兼以活血散結、行氣止痛。基礎方:紅藤、生薏苡仁、浙貝母、生牡蠣、姜半夏、姜竹茹、木蝴蝶、醋延胡索、木香、烏藥、厚樸花、佛手、烏藥等。
蔣某,男,12歲,江西景德鎮人,2008年11月8日初診。患兒2個月前因淋雨受涼后出現發熱咽痛,伴咳嗽咳痰,在當地醫院予抗感染、清熱化痰等治療,3 d后上呼吸道癥狀減輕,但之后食欲不振,1周后出現臍周疼痛,呈間歇性絞痛,每天約3~5次,每次持續約10~30m in,疼痛不劇能自行緩解,發作頻繁不定時,在當地多家醫院求治,均未見好轉。患者親戚乃學校車隊司機,深知徐師醫術高明,故坐火車來杭求醫。刻診:患兒右下腹可捫及數枚腫大的小結節樣腫物,輕壓痛,活動可。予超聲探查,提示:腸系膜多發散在淋巴結腫大,大者約15mm,呈橢圓形。血常規示白細胞6.2×109/L,中性粒細胞62%。胃納不香,大便黏膩穢臭,小便偏黃,舌尖紅,苔根黃膩,脈細濡。癥屬濕熱內滯,腸胃不和,治宜清利濕熱、調和腸胃。處方:紅藤30 g、生薏苡仁30 g、浙貝母 6 g、生牡蠣 20 g(先煎)、姜半夏 6 g、姜竹茹6 g、木蝴蝶3 g、醋延胡索10 g、木香3 g、黃連3 g、厚樸花 6 g、烏藥 6 g、佛手 6 g、炒谷麥芽各 10 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共服7劑。1周后復診,訴服藥3 d后腹痛減輕,現基本無發作,納谷亦轉馨,大便調暢,上方去延胡索、烏藥、黃連,加炒黃芩3 g,帶藥回家續服2周,以鞏固療效,后在當地醫院超聲復查,腸系膜未見異常。囑停藥并電話隨訪3個月,患兒未有腹痛等不適。
徐珊教授認為,小兒腹痛,在排除急性闌尾炎、腸梗阻、腸套疊、腹型紫癜等急腹癥的前提下,腸系膜淋巴結炎是首要考慮的疾病之一。通過問診了解發病前有無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病史,以及腹部觸診等體格檢查,結合超聲探查,很多以往的功能性腹痛,現可以明確診斷為腸系膜淋巴結炎。小兒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可歸屬于中醫“腹痛、痰核、積聚”等范疇,其誘因多為中焦濕熱、血瘀氣滯痰結、不通則痛,故治療上著重化瘀行氣、軟堅散結。此方君藥選用腸癰要藥之紅藤,其味苦性平,專歸大腸經,具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善散腸中瘀滯,劑量宜大;臣藥浙貝清熱化痰、開郁散結,生牡蠣軟堅散結,兩藥為消瘰丸中藥對,相須為用,可增強軟堅散結之力;姜半夏、姜竹茹、木蝴蝶為徐師喜用之藥對,脾升胃降,欲降先升,半夏、竹茹化痰降逆,稍佐木蝴蝶升清,則氣機調達;佐用木香、烏藥、佛手行氣導滯;厚樸花、生薏苡仁化濕清熱。抽掣陣痛加小茴香、九香蟲,或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瀉必腹痛,瀉后得舒者合痛瀉要方;脾胃虛弱者合理中丸;兼有飲食積滯者合保和丸;兼泄瀉加炮姜、肉豆蔻。徐師經常告誡筆者,是外無奇!平常之藥,平常之法,亦能解決很多疾病,關鍵是診斷要明確,病因病機要深究,多讀書,多臨證,自會有高明精湛的醫術。
[1]王玉麗,李玲芳.彩超在診斷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07,4(35):130
[2]董繼也,董幼祺.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中藥治療[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11):816
[3]周萍,盛素芳.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6):70-71
[4]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95-100
R 272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9.065
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