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國錦,趙 燕,張 寧,徐正勇,張亞霽
(四川省西昌市畜牧局,四川 西昌 615000)
西昌高山黑豬,是涼山烏金豬的重要品系,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二半山及高寒山區。有耐粗飼,耐高寒、抗病力強,體質結實,肉質好,適宜放牧等特點。豬群白天在山野自由活動,采食山間野草、植物種子,傍晚回到豬舍,補飼馬鈴薯、蕎麥、玉米、燕麥、圓根、精鹽等。生長期一年以上,整個飼養過程中不使用抗生素、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及工業飼料,豬肉風味好,品質高。西昌周邊山區群眾有悠久的養殖習慣,它是山區群眾的主要肉食品和重要的經濟來源。該品種七十年代就被列入《四川省家畜家禽品種志》和《中國豬品種志》,是我國目前尚存為數不多的地方優良黑豬品種之一。
2000年,西昌市綠色畜牧產品研究中心就開始對西昌高山黑豬(原名涼山烏金豬)進行開發性研究,使得瀕臨滅絕的高山黑豬在一定的區域內種群數量得到了相應的恢復。2004年,西昌高山黑豬在全州首先獲得了國家產品標準化委員會“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2005年又獲得了農業部“無公害畜產品”產地及產品雙認證。2011年11月,西昌高山黑豬獲農業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
盡管如此,西昌高山黑豬產量仍然很小,無法滿足市場的發展需要,也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高山黑豬年出欄肥豬在3萬頭、仔豬在5萬頭左右。由于彝族人民喜歡食用黑豬肉,自食量達到了80%以上,可供市場的黑豬十分有限。因此,成都、上海、廣東等地的經銷商一直由于貨源不能保證而無法與這些高端市場合作。
十年來,西昌市綠色畜牧產品研究中心在研發高山黑豬方面做了一些基礎性工作。他們一手抓品牌打造,一手抓基地建設。以白馬鄉為中心的西昌高山黑土豬基地獲得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認證。目前,基地黑豬生產訂單合同農戶年戶均交售給中心的肥豬已達12頭。研究中心以合同的方式,年初給農戶下達訂單。合同中明確有養殖技術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當年最低收購保護價格等內容。并以高于市場價格每千克2元的收購價常年回收。合同農戶每出欄銷售1頭肥豬要比普通農戶養豬多收入200~300元,大大地激發了合同農戶的養豬積極性。巴汝片區的四個鄉2008年訂單農戶達到了歷史最高,突破了100戶。當年交售黑豬1650頭,實現產值289萬余元,占全市訂單合同戶的60%以上。巴汝片區訂單農戶僅每千克高于市場價格4元這一項,就較一般養殖戶多實現收入41.3萬元。戶均多收入0.4萬元。
由于有比較穩定的生產基地,產品質量逐漸有了保證,加之品牌的打造、提升,市場的開發,西昌高山黑豬開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產品逐步暢銷。但由于多種原因,農牧民擴大生產的后勁不足,生產上難有新的突破,進入2010年后,合同農戶開始減少,產量下滑。
最近筆者三次進入西昌高山黑豬的主要產區巴汝、白馬、馬鞍、銀廠四個鄉,采取與鄉政府、村委會、村民代表座談的形式進行調研。發現這四個山區鄉,隨著西昌經濟的快速發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農牧民們的生產、生活也在隨之改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由于山區傳統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部分農民已拋棄土地和房屋,舉家向以市區為中心的平壩地區遷移,大量的耕地和草場因此荒廢。筆者隨機調查了幾個村,情況如下:馬鞍鄉茶葉村1組,5年前有91戶人,現在只有2戶人,整個自然村落一片荒涼;銀廠鄉馬鹿村,原有村民217戶,961人,近幾年大量外遷,目前只有村民74戶,350人;巴汝鄉甲烏村,原有村民206戶,900多人,近5年的時間,已向外搬遷80多戶,只剩不到700人。
3.2 長期以來,畜牧業生產一直是山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當前畜牧業生產的地位發生了明顯變化,其功能變成了主要是為農民們提供肉食品。由于畜牧業生產的投入和風險相對較大,農民們已不大愿意通過擴大牧業生產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畜牧業生產總量大幅度下滑已成不爭的事實。在我們隨機調查的15戶村民家庭中,有11戶家庭的青壯年成員外出務工,其中有5戶,家里只剩老人留守。老人們沒有能力擴大農牧業生產,15戶家庭,戶均存欄肥豬不到2頭、能繁母豬1.2頭、仔豬架子豬3頭。
3.3 農牧民有發展畜牧生產的愿望,但國家對山區畜牧業生產投入長期不足。畜牧業的基礎性投入(如圈舍、良種、科學技術普及)不足,農牧民自身的經濟收入又不能滿足擴大牧業生產的投資需要。因此,牧業生產發展緩慢,難有亮點。
通過調查,筆者認為,要使山區農民真正從飼養高山黑豬中獲得可靠的經濟效益,必須使黑豬養殖形成規模,產生產業效益。山區農村的穩定和發展也需要特色畜牧業產業化的支撐。但產業化的發展之路是艱難而漫長的,需要政府、農牧民和龍頭企業的相互配合和協助。
為了突破這一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在西昌市畜牧局和市供銷社的支持和指導下,以西昌市綠色畜牧產品研究中心為依托,以巴汝片區為中心,于2011年組建了西昌市彝鄉高山黑豬農民產銷專業合作社,現有注冊社員(農牧民)10戶。黑豬產品在西昌市五個主要的農貿市場設有專賣店。目前規模雖小,但以股份的形式將農牧民組織起來,使農牧民平等地享受了合作社的共有資源,真正實現了生產銷售互助,獲得了利益的最大化。
建議政府在政策上對合作社注冊社員(農牧民)發展高山黑豬生產提供支持,同時扶持合作社打造社員共享資源。增強合作社對內發展生產和對外擴展市場的能力,最終通過合作社使西昌市以巴汝片區為中心的高山黑豬生產真正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使山區農牧民通過高山黑豬這種特優畜產品富裕起來,市民同時也能得到優質可靠的肉源。
5.1 支持合作社社員發展生產。建議政府通過項目對合作社社員(農牧民)提供圈舍和種畜方面的支持。對農牧民通過銀行發放小額短期貸款,鼓勵社員發展生產,同時通過合作社社員的示范行為帶動更多的農牧民加入合作社,形成規模化生產。
5.2 扶持合作社打造社員共享資源。西昌高山黑豬現已獲得無公害畜產品證書和地理保護標志登記證書。目前合作社正在申報有機農產品認證,申報材料已報南京環保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并通過初評,建議政府撥專款進行補助,以提高西昌黑豬品牌的競爭力,實現合作社社員利益的最大化。
5.3 合作社將以內引外聯的籌資方式,在西昌建立冷鏈配送中心,分別在高速路口、西客站、火車站、機場、濕地公園景區新建專賣店(點)6個。2013年在成都建立冷鏈配送中心。打開銷售渠道,推動規模生產。
通過政府支持和自身的努力,計劃用3年時間,以巴汝片區為中心,將西昌高山黑豬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成擁有社員500戶,年出欄商品黑豬1萬頭(戶平20頭),社員(農牧民)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200萬元以上的示范合作社。每戶社員可通過養黑豬新增銷售收入4.4萬元。合作社以每千克高于市場價4元的回收價向社員收購。通過合作社,讓農牧民真正地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