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琴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營口 115009)
1.1.1 臨床癥狀。患牛呆立、不愿走動,反芻正常,但吃料時左前肢頻頻抬起,左前肢跗關節明顯腫脹,驅趕時患牛左前肢不敢著地,跛行。患牛體溫正常,皮膚完好,患部皮溫高,觸診、叩診,牛有痛感。
1.1.2 治療。患牛進行單獨飼喂,避免走動、受驚和爬跨。對患部進行剃毛、清洗和消毒,并涂抹關節炎膏,為防止病情加重或繼發感染,肌肉注射跛痛消5mL,四支,早晚各兩次。
1.1.3 病因分析。奶牛一般采用圈養且牛舍多采用水泥地面,長時間站立或躺臥在硬度較大的地面上,可造成蹄部機械性摩擦并壓迫跗關節而引起挫傷、炎癥。發病奶牛為育成牛,剛進入發情期,易發生爬跨其他奶牛的現象,此次發病可能是爬跨其他母牛不當造成的。
1.2.1 臨床癥狀。奶牛右后蹄趾間有舌狀增生物,右后蹄兩趾向外呈“八”字形,增生物的組織結構與皮膚基本相同,但各層組織均有增生。該病嚴重影響奶牛的行動。
1.2.2 治療。手術治療,對牛的后蹄進行保定,然后對患蹄進行清洗、消毒。用手術刀去除右后蹄趾間增生物,再在患部涂抹青霉素鈉粉消炎,然后把牛趕到平坦、干燥、清潔的場地上靜養,避免過度奔跑,以免傷口感染。
1.2.3 病因分析。本病與疣性皮炎不同,其增生物的結構與皮膚相同,是由于皮膚組織下的深層組織增殖造成的,其可能與遺產因素有關。
1.3.1 臨床癥狀。奶牛行動異常,左前肢不敢著地,明顯跛行,但跗關節未見腫脹。
患牛前肢蹄底后三分之一處,即蹄底和蹄球發生角質缺失,患處塞滿了雜草和糞便等污物,清理污物后發現患處真皮裸露,有肉芽組織增生并散發惡臭。觸診,患牛有痛感。
1.3.2 治療。清理蹄部后,徹底去除潰瘍灶周圍的壞死角質和真皮,去除過度突出的肉芽組織。適當切削蹄底軸側,以減少病變部負重。嚴重病例,在健指(趾)下裝支撐物。常用治療藥物有松餾油和魏氏流膏,藥物用蹄繃帶包扎,輕度病例可不包扎。保持牛舍干爽,避免驅趕。
1.3.3 病因分析。潮濕環境適合病菌生長,并易使蹄部皮膚疏松、角質變軟而發病。本病夏秋季節發生率較高。
1.4.1 臨床癥狀。三頭奶牛蹄部出現白線異物、白線裂、白線膿腫,其中一頭白線處嵌入一石子,病情不太嚴重。另一頭出現了白線裂,開裂的白線充滿了臟物,如不及時清理、治療,裂縫會不斷增大。最后一頭牛出現了白線膿腫,其白線附近的角質層變黑,變黑部位流出惡臭膿液。
1.4.2 治療。對第一頭牛去除白線內的石子,清洗并修理好病蹄。對白線裂病例,清除白線內的異物,將周圍角質層削薄即可。第三頭牛發生白線膿腫時,不要在裂口處挖深洞,應去除部分蹄底或蹄壁的角質,使裂口擴開,呈倒漏斗形,以利深部的滲出物和膿液排出。
1.4.3 病因分析。沒有定期修蹄與護蹄,沒有及時清理牛舍和運動場內的碎石、鐵釘、鐵絲及木屑等可造成發病。
2.1 場地管理 運動場的地面應有一定的坡度和良好的滲水性,以利雨水和污水的排出。同時注意去除場內雜物,保持場地清潔。場內每天清糞,雨季來臨時適當增加清糞次數。牛場飼養密度不可過大。
2.2 蹄部護理 每隔半年對奶牛的蹄部進行一次修理。修蹄應由專業人員進行,修蹄時,在固定牛時須注意保護其乳房和防止孕牛受傷。病牛治療后應做好患部護理,可適當使用牛鞋。浴蹄是預防腐蹄病的有效措施。可在牛舍出入口建大小適中的水泥池,池內加5%的硫酸銅溶液或5%的甲醛溶液浴蹄,1周浴蹄3次。也可將5份硫酸銅和100份生石灰混合后鋪于地面,讓奶牛自由踩踏。
2.3 營養控制 產奶期奶牛代謝旺盛,必須防止鈣、磷代謝失衡,要適當增加運動量和光照時間。此外,要保證日糧蛋白質、氨基酸的平衡和維生素的供給。
2.4 合理分群 合理的飼養密度是 12~15頭/100 m2(運動場)。合理的飼養密度可使牛獲得充足的運動空間,可減少奶牛發生環境應激的可能,并降低蹄病發生率。妊娠牛、后期孕牛和空懷牛及妊娠早期牛應分開飼養。
2.5 育種選擇 為減少肢蹄病發生,選擇奶牛時應注意肢蹄性狀,這些性狀遺傳性較大。
肢蹄病是奶牛的常見易患病,其發病率僅次于奶牛乳房炎和繁殖系統疾病。奶牛肢蹄病嚴重影響牛場的效益,蹄炎、蹄底潰瘍及白線病的發生與奶牛的營養狀況、環境舒適程度密切相關。奶牛長期躺臥在水泥地面上及飼喂營養不均衡的日糧會加大患蹄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