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俊
(河南省林州市畜牧獸醫管理局,河南 林州 456550)
布魯氏菌分為6個種,其中馬耳他布魯氏菌(又稱羊布魯氏菌)和綿羊布魯氏菌為本病的致病病原。布魯氏菌不能生成芽孢,革蘭氏染色呈陰性。本菌對熱非常敏感,巴氏滅菌法10~15min可將其殺死,其對一般消毒藥物敏感,1%來蘇兒或2%福爾馬林或5%生石灰乳經15 min可將其殺死。該菌對干燥和寒冷環境抵抗力較強,在干燥土壤內該菌可存活30多天,在胎兒體內可存活6個月。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羊及帶菌羊,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羊,其流產或分娩時大量布魯氏菌隨胎兒、胎水、胎衣及陰道分泌物、乳汁排出,并污染環境及用具。本病主要經消化道傳播,健康羊通過接觸病羊的排出物或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墊料、用具而被感染,本病也可通過結膜、交配、創口等途徑引起感染。
羊感染早期常不表現出臨床癥狀,最先表現的癥狀是母羊流產。母山羊患病后流產率可達50%~90%,流產常發生在母羊懷孕4個月左右,流產常可連續發生2~3次。母羊流產后,常從陰道流出腐臭惡露,但一般不發生胎盤滯留、不孕。患病奶山羊常發生乳腺炎,其乳汁易凝固、變色。病公羊則出現睪丸炎等生殖器官炎癥。患病綿羊流產率可達40%,并伴發乳房炎和乳質改變。患羊可同時出現其他癥狀,如支氣管炎、關節炎及滑液囊炎等。
4.1 流產胎兒 胎兒皮下和肌肉間有出血性漿液性浸潤。淋巴結、脾臟和肝臟不同程度腫脹,有的見炎性壞死。胃腸和膀胱黏膜有出血斑,漿膜有絮狀凝塊,有腹水和胸水。有的死胎呈干尸化。胎衣增厚并有出血點,部分或全部呈膠凍樣浸潤,有的覆有纖維蛋白和膿液。
4.2 母體子宮 黏膜增厚如皮革樣,絨毛膜充血、腫大,上覆黃綠色滲出物。
4.3 公羊生殖器官 精囊、睪丸與附睪有出血和壞死,鞘膜腔充滿漿液性滲出液。慢性患羊睪丸及附睪結締組織增生、肥厚、腫大、粘連。
4.4 乳房和關節 母羊乳房有實質性壞死。關節囊、滑液囊有化膿性炎癥。
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必須通過實驗室檢查。
5.1 細菌學診斷 從流產母羊的子宮、陰道分泌物、血液、乳汁或從流產胎兒的胃內及肝、脾、淋巴結、心血采取病料,制成涂片,用柯氏染色法和革蘭氏染色法染色后鏡檢。羊布魯氏菌呈紅色球桿狀,革蘭氏染色為陰性。
5.2 血清學診斷
5.2.1 試管凝集實驗。分別吸取待 檢 血 清 0.08 mL、0.04 mL、0.02mL、0.01mL,置四支小試管內,每管加入1∶40稀釋的試管凝集抗原1 mL混勻。血清稀釋濃度為 1∶25~1∶200,血清稀釋后置37℃溫箱中4~10 h后,取出置室溫24~48 h,觀察結果。診斷標準:1∶50,“++”號以上表示為陽性。
5.2.2 平板凝集實驗。將待檢血清 分別吸取 0.08 mL、0.04 mL、0.02mL、0.01mL,置玻璃板上的四個方格內,每格加入0.03 mL平板凝集抗原混勻,5~8min后觀察結果。診斷標準:出現凝集反應者為陽性。
5.2.3 虎紅平板凝集實驗。將待檢血清0.03 mL滴在玻板上,再加入虎紅平板凝集抗原0.03 mL混勻,5min內觀察結果。診斷標準:出現凝集反應者為陽性。
6.1 預防 控制本病的方法是堅持自繁自養,引進種羊或補充羊只時要嚴格進行布病檢疫。羊群免疫兩次,生物學檢查呈陰性的才可混群飼養。健康羊最好定期進行檢疫(至少一年一次),陽性羊立即淘汰。
6.2 免疫接種 進行免疫接種可以預防布病的傳入,免疫的疫苗主要為豬布魯氏菌2號弱毒活苗和馬耳他布魯氏菌5號弱毒活苗。山羊、綿羊免疫可用豬布魯氏菌2號弱毒菌苗。
免疫方法:飲服,每天每只50~100億菌,連飲2d;注射,每只山羊25億菌,綿羊50億菌。免疫期2年。
6.3 撲滅措施 發生布病時應就地隔離和淘汰病羊及陽性羊,同時做好消毒工作,流產胎兒、胎衣、羊水、產道分泌物、糞便、墊草等應銷毀或深埋。被污染的場地、畜舍、用具、飼料、水源等應徹底消毒,消毒可用20%漂白粉、20%石灰乳、5%~10%草木灰、3%來蘇兒等。受威脅的健康羊應進行緊急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