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劍,蔡浩平,季燕軍
近年來,隨著人才補充調整、經費投入增加、裝備輪換更新,部隊衛生機構整體建設水平和保障能力有了較大提升,但制約衛生機構建設發展的體制方面的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影響了衛生機構建設的跨越式發展。現就部隊衛生機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作初步探討。
1.1 衛生技術人員數質量不斷提高,但是人才隊伍缺乏生機活力,應有作用發揮不明顯 目前基層部隊衛生技術人員缺編的問題逐步改觀,如我部每年新接收衛生技術干部、衛生員人數在15人以上,轉業、退伍、復員人員10人左右,并以義務兵、士官為主,每年凈增人員5人以上,各基層醫療機構基本上已經滿編,衛生技術人員隊伍也逐步年輕化,知識結構明顯改善,本科以上學歷達到70%以上。然而很多衛生技術干部因為業務技能提升困難,個人成長進步空間有限,軍地收入待遇反差明顯等因素,思想不穩定,甚至有部分人員為求早轉業,不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放棄技術職稱評審,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浪費。
1.2 部隊衛生裝備不斷更新換代,但是使用率較低,裝備保障效能不足 近年來,按照先重點部隊后一般部隊的順序,上級為我部按標準逐步配發衛生裝備,對照新《師以下部隊衛生裝備配備標準》,除500 mA X線機等部分新增裝備外,我部各醫療單位已基本按標準配齊,但除了心電圖、血液檢測、X線機及部分戰時專用設備外,很多衛生裝備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加之缺乏專業維護保養人員,裝備銹蝕、閑置損壞不同程度存在,如麻醉機、手術器械、口腔綜合治療椅、手術燈等,有的還未拆封仍堆放在倉庫,由于長期不通電、不定期開機運行,很多精密儀器設備從未使用已報廢,導致大量資產無形流失,新發裝備的保障效益發揮不明顯[1]。
1.3 醫療用房條件、經費保障水平等大幅提升,但是業務開展受限,服務質量整體不高 基層衛生機構乘著部隊大項任務建設、綜合配套整治的機遇,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醫療用房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改造、翻新或重建,在達到面積標準、衛生學要求的同時,也更加科學、合理滿足醫療工作的開展。但是在衛生機構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的同時,醫療工作氛圍、工作秩序、業務水平并未隨之同比提高,部分反而呈現下滑趨勢,如我部某場站衛生隊,90年代初曾開展骨折內外固定、椎間盤手術、胸腹部手術等業務,軍地傷病員規模較大,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在駐地開辦了衛生學校,為地方培養了大批醫學生,這些人現在已成為駐地各大醫院的技術骨干力量。然而,隨著部隊對外醫療有償服務政策的調整和技術骨干的流失,部隊醫療機構開展的業務逐漸退化,到目前雖有門診所、醫療所、防疫所及各科室區分,但實際上除了門急診值班外,收治傷病員很少,導致部隊傷病員過度后送,衛生人員缺乏鍛煉,技術水平很難保持和發展,基層部隊的收治水平難以達到平戰時規定要求。
2.1 基層醫療機構業務開展范圍的局限性是其直接原因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離不開日常醫療門診、手術、搶救、輔助檢查,臨床實踐是提高衛生技術人員業務能力的根本途徑。而目前基層醫療機構不允許開展對外醫療有償服務,保障的對象僅限于官兵和家屬這一以青壯年為主的群體。衛生人員面對病種單一,病情輕微的患者,日常臨床實踐機會較少,工作的重點是健康教育、心理疏導以及疾病預防,人員業務得不到鍛煉、技能得不到提升[2]。
2.2 部隊衛生工作地位和受重視程度不夠是其根本原因部分領導對衛生工作的內涵、作用、要求認識不夠,存在平時次要,遇事重要;口頭重要,實際次要的傾向。主要表現為:一方面軟硬件建設投入不夠。黨委機動費用額外補助衛生機構建設的情況很少,衛生機構建設往往處于整個部隊基層單位建設的中下游。另一方面部分領導對衛生技術人員的合理訴求關注度不夠。衛生技術干部在繼續教育、學習培訓、調職晉銜、福利住房、立功評獎、子女入托入學等方面得到的關心幫助往往低于同職級的行政干部。
2.3 個人成長進步難,軍地待遇反差大是其重要原因 部隊衛生機構業務干部集中,領導崗位少,一些單位衛勤領導年齡偏大、任期較長,年輕業務干部職務提升困難。另外,受專業限制,衛生干部跨專業提升使用的情況,在部隊比較鮮見,個人成長進步空間十分有限。經濟方面,基層衛生人員僅有工資收入,與我部各單位駐地醫務人員或公務員相比有較大差距,與軍隊體系醫院醫務人員相比也存在不少距離,這也很大程度影響了基層衛生人員“扎根基層、安心服役”。
3.1 推動部隊醫療機構納入地方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軍地一體的衛生保障力量 衛生資源和醫療技術具有軍地通用性、關聯性和互補性,客觀需要軍地衛生資源共建共享,充分發揮軍地衛生資源的最大效能,更好地服務部隊官兵和人民群眾。一是適度放開對外醫療有償服務。鼓勵、允許條件適宜的基層衛生單位開展對外醫療有償服務。通過收治地方病員,增加臨床實踐機會,鍛煉人員業務技能,盤活醫療衛生資源,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二是嘗試建立部隊基層衛生機構承擔社區衛生服務功能。部隊基層衛生機構從建設規模,技術力量、裝備配備都與當前地方大力推進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近。綜合建設水平較好,地址分布合理的基層衛生可向地方積極爭取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規劃,立足現有條件,引進政府投入,全面提升自身建設水平,在堅持“姓軍為兵”的基礎上,承擔駐地社區診療、預防、康復、健康教育的職能,走部隊衛生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機結合的新路子。三是構建軍地聯動的應急救援體系。隨著部隊轉型建設的不斷深入,在鞏固深化軍事斗爭準備的基礎上,部隊更多的遂行突發公共事件、搶險救災、處突維穩、護航等多樣化、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建構軍地互通、聯指聯動的應急救援體系,充分利用地方防控網絡健全、信息預警靈敏、技術實力雄厚等方面的優勢,彌補基層衛生機構在應急救援建設中的短板,有效增強部隊應急保障能力。
3.2 創新衛生技術人員使用管理模式,推動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是衛生機構建設的核心要素。建設一支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是解決所有影響衛生機構建設問題的根本手段。一是積極探索聯勤體制下“集中管理、派出保障”機制。在軍隊聯勤體制保障下,打破軍兵種人員交流限制,除在基層部隊保留部分衛勤管理干部編制外,其他業務干部編制集中統一劃歸到體系醫院,由醫院統一管理使用,成立衛生技術干部培訓、使用、交流中心,建立體系醫院和保障部隊衛生技術干部大輪轉機制,醫院根據保障部隊需求派出衛生干部實施保障,并定期組織輪換,徹底解決基層部隊衛生干部“一干到底”、“缺乏活力”的現象[3]。二是完善衛生士官職業鑒定和職稱評審制度。目前征召的衛生士官因受職業準入限制往往只能從事護理、檢驗、放射、藥劑等相對輔助專業,無法從事一線醫療工作。即使部分士官通過全國考試獲取的執業醫師資格,也無法從事臨床工作。此外,各專業士官,雖然可以參加各類職稱考試,但受體制限制,無法參加軍隊職稱評審,獲取專業職稱,影響了衛生士官長期服役的積極性,限制了個人的成長進步。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完善衛生士官職業鑒定和職稱評審制度,破除衛生士官執業限制,允許從事醫療衛生各個專業,允許通過考核參加各專業職稱評審,拓寬衛生士官發展空間,把衛生士官隊伍真正建設成為一只中堅、骨干力量。三是明確崗位職責,強化衛生技術人員專業訓練。基層衛生機構技術崗位基本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在開展業務工作中,需要每個崗位的人員都積極主動參與,不允許也沒有時間從事與部隊戰備、醫療行為無關的工作、勞動或公差。各級領導要樹立這種意識,避免出現將衛生技術人員改行、調整崗位、任意安排從事其他非醫療工作,這不僅影響正常的醫療秩序,也打擊了衛生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同時要強化衛生技術人員的在職訓練,充分依托進修深造、繼續醫學教育、專項培訓、學術交流等形式,深化在職訓練,克服衛勤訓練組織松散、大綱落實率低、目標不明確等問題。
3.3 積極創造條件構建拴心留人環境,穩定衛生人員隊伍一是改善衛生人員待遇。建立職務津貼和初、中、高級職稱津貼,鼓勵衛生人員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技能,鼓勵參加職稱考試,獲取更高一級技術職稱。二是因才施用。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避免浪費、埋沒人才。對于高學歷人才,要積極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幫助其發展。三是完善干部任用機制。倡導公平公正,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制度,建立科學、客觀、公正的衛生專業人才評價體系。進一步拓寬衛生干部提升渠道,允許跨專業發展任用,大膽培養使用德才兼備的衛生干部,讓他們看到希望,踏實工作。四是增加基層中高技術職稱編制,為衛生人員提供技術成長空間,促使安心業務工作,穩定技術骨干隊伍。五是建立獎懲機制。對工作業績突出的業務骨干,在晉職晉銜、評功評獎、家屬就業、子女入托和住房分配等方面給予傾斜照顧;對工作消極、差錯頻出的人員,要有懲戒措施,做到賞罰分明。
3.4 堅持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建設與管理,強化衛生工作的執行力和終端落實 衛生工作是部隊后勤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部隊各項工作之中,各類衛生法規也涵蓋了其他行業和部門,如軍事作業、工程建設、食品、飲用水、公共場所監督等,其地位體現就在于法規制度的落實和執行上[4]。一方面,對于各級黨委、機關和領導,要充分認清新形勢下加強部隊衛生工作的重要意義,認清衛生工作在部隊安全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樹立和堅持"大衛生"觀念,形成黨委統攬,部門協同,齊抓共管的衛生工作局面,真正把衛生工作,作為維護官兵健康安全、保障部隊作訓安全、促進部隊安全穩定的有力保證,依照有利于廣大官兵健康、有利于促進軍事訓練、有利于提高作戰能力的原則,圍繞部隊中心任務來部署和展開衛生工作,將其納入部隊全面建設之中,融入部隊日常戰備、訓練、學習、生活等具體工作之中,融入部隊戰場建設、營區規劃之中,推動部隊各項衛生工作的落實。另一方面,對于衛生工作而言,就是要嚴格規范部隊衛生安全監督程序和職責,加強醫療安全管理,嚴格依法行醫,杜絕醫療事故發生,把好藥品質量關,管好毒麻精神類藥品。鼓勵推廣基層衛生機構開展對外醫療服務和醫療合作,并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和準入考核機制,健全醫德醫風監督管理制度,開展評優創先活動,充分調動部隊衛生機構和廣大衛生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1] 汪金生,文雄,米海鵬.軍隊基層衛生機構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的思考[J] .海軍醫學雜志,2012,33(1):36-37.
[2] 郭輝.做好基層部隊衛勤保障工作的體會[J] .海軍醫學雜志,2012,323(6):402-403.
[3] 葉漢深,朱成全.軍隊醫院開展軍事醫學繼續教育的體會[J] .海軍醫學雜志,2012,33(1):42-43.
[4] 郭紅霞,朱超,蔡金輝.新時期某海島醫院衛勤保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海軍醫學雜志,2012,33(3):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