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全
(1.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48;2.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北京 100048;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 楊凌 7121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始終呈現持續穩定的高速發展,總結過去成功的經驗,可以發現過去我國所取得的成績在相當程度上是以犧牲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這種發展模式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基于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并列的高度,列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總布局,并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可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目的和意義、瓶頸和難點、戰略和步驟,如何處理好全面改革發展與環境保護以及資源利用的關系,是值得研究的問題[1-4]。
“生態文明建設”是針對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弊端,及資源緊缺、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全球一體化等因素提出的。生態文明的追求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高級形態。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人類社會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和工商文明三個階段。原始文明階段,人類完全被動接受自然,歷時百萬年,對自然基本沒有傷害;農耕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探索并初步開發,歷時幾千年,對自然造成了一些傷害,但傷害程度較小,多數情況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復。隨著工商文明的不斷推進,人類社會進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階段,歷時幾百年,對自然帶來傷害、損害和破壞,許多方面難以修復。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準則。痛定思痛,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必然選擇[5]。
永續發展就是科學發展,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茖W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但不是“以我為中心”和“唯人獨尊”,而和諧社會直接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在我們的實踐活動中,無論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還是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以及“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和城鎮化建設,對于一個城鎮化率只有52%,基礎比較薄弱、過半是農民的發展中大國,沒有生態文明一切都是空談,即使有短暫或局部的成功,也不會永久或持續。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結晶,是最科學的世界觀,包含著最先進的生態哲學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類施暴于大自然的造孽行為進行了深刻地反省,指出人類每一次對自然界的野蠻征服,總會受到大自然加倍的報復。馬克思主義強調要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強調要尊重、順應客觀規律。列寧指出: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強調要尊重、順應客觀規律[6]。在建設國富民強、公平正義、誠信友愛、民主法治、科學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目前,迫切需要抓好落實工作,迫切需要用“生態文明”的科學概念,對這些新的實踐活動進行理性升華,以指導人們更加自覺地投身到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中去。
歷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原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消滅荒地荒山,綠化祖國,美化環境;五業并舉,重視林業,保持水土;國家調控管理生態環境資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義務植樹,加強林業,造福子孫后代;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上升為國策;利用、開發生態環境及其資源做到有法可依。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退耕還林,再造秀美山川,綠化美化祖國;西部大開發;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發展生產力;可持續發展,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把中國的生態環境工作做好,就是對世界的一大貢獻。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第四代:堅持五個統籌,實現全面科學發展,尤其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21 世紀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總體戰略構想;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的文獻之中,并提出目標、任務、要求和措施。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第五代: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系統闡述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實現途徑,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7]。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長達5000年不間斷文明史的國家。中國文明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獨特、內容豐富多采、歷史悠久的文明,沒有其他民族可比。”中華民族創造了舉世公認的燦爛文明,生態文明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在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既勇敢又善良,既充滿創造、挑戰的勇氣,又總是能夠審時度勢,把握尺度,不走極端?!坝薰粕健薄ⅰ熬l填?!?、“女媧補天”、“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等就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但是也有過“人定勝天”、“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的片面思想。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就是堅決改變和擯棄與生態文明格格不入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消費習俗,等等。
開放的中國越是發展,越是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的人權、民主、環境等問題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尤其是20 世紀50、60年代之后,工商文明迅速發展,環境公害事件震驚世界,生態文明問題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1962年,雷切爾·卡遜出版的《寂靜的春天》,提出環保理念;1972年,在羅馬俱樂部發表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了均衡發展的概念。從1972年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第一次國際環保大會上《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到1992年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第二次國際環保大會上《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到2002年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從《京都議定書》的制訂、簽署和實施等等都是人類歷史上的綠色里程碑,產生了系列的宣言、公約、法規,成為世界綠色運動史上極富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獻。中國作為地球村的一員,理應把現代化建設與人類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密切聯系起來,遵循地球人類共同的“游戲規則”,高舉生態文明的旗幟,開展氣壯山河的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這樣,會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爭取全世界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肯定和支持。中國發展不僅需要自力更生和硬勢力,更需要爭取外援、軟勢力和好環境。
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指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近年來,盡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制約、環境污染嚴重與人民對良好生態的期盼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擁有量處于世界較低水平的國家。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已逼近18億畝紅線,多年平均缺水量高達536億m3,約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石油等主要能源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5%以上,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
(1)資源人均較少,難以為繼。我國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與世界人均水平相比,淡水、耕地、森林、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和鋁土礦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0%、43.0%、25.0%、7.7%、7.1%、63.0%、17.0%、17.0%和11.0%。2013年我國人口總數約13.53 億、耕地面積18.2 億畝、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 億m3,分別占全球的21%、9%和6%。中國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和6%的淡水養活了全球超過21%的人口,人口對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超載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43.5%和14.5%。據預測,我國未來30年將迎來國土承載人口規模最大時段,預計到2015年至2020年我國人口將分別突破14 億到14.5 億,到2033年我國人口將達到峰值15 億,這將需要更多和更有效的耕地資源和淡水資源維系。
(2)資源需求較大,內供不足。從我國能源資源總量世界排序看,水能、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分別位居世界第1、3、12 和22 位;人均能源資源所占比例分別為:石油17.6%、天然氣4.3%、煤炭55.4%、水能91%。從能源進口情況看,2011年我國資源對外依存度分別為:石油54.8%、鐵礦石53.6%、精煉鋁52.9%、精煉銅69%、鉀鹽52.4%,目前仍有上升需求。2012年我國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對外依存度分別為58.7%、28.9%和14.0%。我國水電開發遠遠不夠,目前還不到經濟可開發量的30%,而歐美開發度已達70%,同時我國水電資源和水資源開發利用中還面臨洪澇、干旱、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嚴重,以及時空分布不均等諸多問題。
(3)能源結構不當,急待調整。據統計2012年中、印、美三國耗能:石油分別為17.7%、30.5%和37.1%(世界平均33.1%);煤炭分別為68.5%、52.9%和19.8%(世界平均29.9%);天然氣分別為4.7%、8.7%和29.6%(世界平均23.9%);水電分別為7.1%、4.6%和2.9%(世界平均6.7%);核電分別為0.8%、1.3%和8.3%(世界平均4.5%);可再生能源分別為1.2%、1.9%和2.3%(世界平均1.9%)??梢姡覈淮文茉聪M結構中煤炭約占70.0%,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燃煤為主的國家之一。在我國,核電、水能以及其他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仍處較低地位,仍有很大調整提高的空間。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一些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霧霾、沙塵暴天氣增多、面積擴大、危害加重,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造成中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生存發展承載能力、工業化時空壓縮繁重任務和市場經濟的轉型[9]。
(1)投入產出失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帶來了高GDP。30年多來,中國GDP增長15倍,礦產資源消耗卻增長了40多倍,創造了年均10%的GDP增長速度。2000~2010年,我國GDP 平均增長率10.4%,GDP 總量由世界第6躍升為世界第2,占世界GDP比例由3.8%提高到9.0%,人均GDP 由946 美元上升到超過4300美元。此間,我國能耗增長120%(全球增長約20%),由占全球比例9.1%提高到20%,CO2排放由12.9%提高到24%。僅2010年,我國煤炭、鋼材和水泥消耗分別占世界消耗總量的48.2%、50%和53%。2012年,我國人均GDP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但單位GDP 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 倍左右,全國COD 排放總量2423.7 萬t、(氨態氮和硝態氮)排放總量253.6 萬t、SO2排放總量2117.6 萬t、NxOy 排放總量2337.8 萬t,同比均有所下降,但總量很大。
(2)能耗世界第一。2010年7月18日國際能源署報道中國能耗世界第一,2009年中國能耗22.52億t石油當量,超過美國的21.7億t。2005、2015和2030年美國和中國的CO2排放量分別為5.8、6.4 和6.9Gt,5.1、8.6 和11.4Gt,2005年美國第一、中國第二,2009年之后中美次序顛倒,隨其之后的分別是俄國、日本和印度?!?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到2050年我國CO2年排放量將在122億~87億t。按1978~2008年能源消費增長趨勢,到2050年我國年一次能源需求量將高達270 億t,到時我們既生產不出這么多煤炭,也承受不了排放的壓力。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目前我國能源需求增長指數仍在不斷提速。如果我國能源消費增長維持在2000~2008年平均8.9%的速度,則2020年我國將需要79 億t 標煤,占目前全世界能耗總量的一半,即使持續實現每5年GDP單耗下降20%,如果要繼續保持9%的經濟增長率,到2020年我國將至少需求46億t標煤,到2030年需求將突破70億t。
(3)江河湖泊皆污。我國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監測斷面超過劣Ⅴ類水體水質,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我國不到世界10%的耕地,卻耗掉了全球化肥總量的三分之一。由于水體污染,造就了癌癥村;由于農田污染,造就了毒大米;各種食品污染,隨著食物鏈進入人體,可能會發生預想不到的后果。2012年長江、黃河、珠江、浙閩片河流、西南諸河等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為10.2%;在監測的60 個湖泊(水庫)中,25%處于富營養化狀態;在198個城市4929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較差至極差水質的監測點達到57.3%。
央廣網北京1 月11 日消息(記者馮悅)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郝希山院士昨天表示,中國是全球癌癥高發區域之一,癌癥的流行趨勢呈現出年輕化、發病率和死亡率走高的特點。郝希山院士強調說中國人口占到了全世界的1/5,中國每年新增癌癥患者占到了全球新增的20%以上。世界衛生組織WHO 相關專業機構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新增癌癥患者1410萬人,癌癥相關死亡病例達到了820萬例,這比以往呈現了增加的趨勢。伴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重,估計再過10年也就是2025年全球每年將會新增癌癥病例達到1930 萬。郝希山表示,由此可見癌癥問題不僅僅是健康問題,癌癥防治工作也不僅僅是一項醫療衛生工作,而是一項全社會的任務。
(4)大氣污染嚴重。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0大城市中,中國有7 個;2/3 以上的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Ⅱ級標準。我國31 個省會城市入選全球城市PM10平均濃度分布名單,年均排名主要在853~1058 名,排名在853~900 的有3 個、排名在1000 以上的有18 個。2013年中國遭遇史上最嚴重的霧霾天氣,霧霾波及25個省市,100多個大中型城市,全國平均霧霾天數達29.9d,創52年來之最。京津冀為全國霾氣溶膠污染最嚴重地區之一,年霧霾日數在120d 以上。中科院最新研究發現,造成北京霧霾的主要來源包括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等,他們的平均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2013年河北全年空氣達標率僅35.3%,重度污染以上天數占21.9%,污染物過量排放是主因;全國每月公布的空氣質量較差10個城市中河北均占5至7個,首要污染物是PM2.5 和PM10。我國特大沙塵暴在20 個世紀60、70、80 和90年代分別發生過8、13、14 和20 次,且波及范圍愈來愈廣,造成損失愈來愈重。
(5)環境事件頻發。近年來中國重大環境事件頻頻出現,2005年以來環保部直接接報處置環境事件927 起,重大事件72 起,其中2011年比上年同期增長120%;環境群體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因重大環境事故下馬的領導干部逐年增多。如2011年康菲溢油事件,2012年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江蘇鎮江水污染事件和天津PC 項目污染引發群眾“集體散步”事件,2013年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團苯胺泄漏事故、黃浦江死豬事件、青島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等等。
福建師范大學在中國社科院舉行《全球環境競爭力報告(2013)》綠皮書發布會,該書選取的全球133 個國家作為評價對象,排在第1~10 位的國家依次為:瑞士、德國、挪威、新西蘭、巴西、日本、哥斯達黎加、奧地利、英國、法國,有8個是發達的國家。排在最后10 位的國家依次為:科威特、也門、利比亞、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毛里塔尼亞、馬里、伊拉克、萊索托、尼日爾,絕大部分為發展中國家。2012年,中國環境競爭力排位第87,空氣質量倒數第二。其中,資源環境、生態環境、環境承載、環境管理、環境協調競爭力分別排位第89、124、87、6和106。表明中國政府在全球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綠色轉型等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生態系統退化形勢異常嚴峻,森林資源銳減,荒漠化逐漸擴大,土地沙化、石漠化、鹽堿化、退化嚴重,如果不進行有效地控制,將直接影響到國民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甚至國家安全。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7%、沙化土地面積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積逐年擴大,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致使經濟蒙受重大損失。1998年僅長江和松嫩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2000億人民幣[10]。
(1)森林生態系統逆轉嚴重。我國現在人均占有林地0.13hm2,占世界人均量的1/5;人均占有蓄積量約10m3,占世界人均量的1/7。2004~2008年間,我國有832 萬hm2林地轉為非林地,其中85%屬于毀林開墾。現有5500 萬hm2林地在退化,約4400 多萬hm2宜林地,其中比較好的只占13%~14%,約60%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成本高、造林難度大。木材及林產品供應能力嚴重不足,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10]。
(2)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嚴重。近年來,我國濕地面積由原來的36.6 萬km2減少到32.4 萬km2,濱海濕地面積累計喪失219 萬hm2。新疆、三江平原濕地面積分別減少50%和36.8%。被喻為“黃河蓄水池”的瑪曲濕地面積減少45%。被稱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縮的速度是過去300年的10倍。黃河源頭冰川退縮比例最高達77%,且沙化嚴重。不當的基建、農墾、引水、捕撈、養殖等使“地球之腎”的濕地功能正在削減或逐漸消失,“物種基因庫”(全球40%以上的物種在濕地)沒了、“地球碳庫”(固封了1/3陸地的碳)沒了、“水陸交換樞紐”沒了,這種退化的延續將有可能引發更多系列的生態災難[10]。
(3)草地生態系統沙化嚴重。由于粗放經營、過度放牧,加之鼠兔病蟲等自然災害,20世紀80年代,中國草地嚴重退化面積占草地總面積的1/3,還有30%草場遭受鼠蟲破壞;目前草地仍以每年1.33萬km2的速度退化。近20年來,我國各類草地產草量下降了30%~50%,不同程度沙化面積占草地總面積的50%,牧區至少有300萬hm2草地發生次生鹽堿化。草原上由于狼、蛇等天敵物種的減少或消失,鼠兔病蟲危害嚴重,危害草地面積近33.33萬km2。牧草質量也明顯降低,生態屏障失靈,是我國沙塵暴的主要沙塵源地。
(4)國土資源退化沙化嚴重。據統計,我國沙化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8%,土地沙化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生態問題。主要發生在風力侵蝕地區,集中分布在我國西北及華北北部。20 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風力侵蝕面積達191 萬km2,水風蝕交錯區面積為26萬km2。由于干旱、少雨、大風等自然因素,以及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盲目擴大耕地、過度放牧和濫采亂挖等人為因素,目前每年土地退化沙化面積仍在以3000 多km2的速度繼續擴展,相當于一個中等縣的面積,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40億元。國土荒漠化呈現出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擴展快,危害深等特點。
(5)近海生態系統污染嚴重。據國家海洋局發布第21期海洋環境信息數據顯示,在所監測的156個陸源入海排污口中,有78 個入海排污口向鄰近海域超標排放污水,超標排污口占到監測總數的一半。2013年10 月,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選取了遼寧、河北、浙江、福建、廣西、海南6 省(自治區)進行入海排污口超標比率的監測。超標排污口比率范圍為21.1%~93.3%。其中,廣西最高,被監測的排污口15 個,超標14 個。與此同時,我國海洋傾倒區環境狀況、海洋油氣區環境狀況、海洋環境放射性狀況、赤潮和綠潮狀況的監測結果比較樂觀。
(6)生態破壞加劇資源貧困。資源過度開發加快了生態破壞,反過來影響到糧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譬如,近年來的極端氣候事件趨強趨多、冰川顯著退縮、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陸地生態系統遭破壞、沿海地區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糧食生產不穩定性增加、人類健康、安全和生計受到影響,以及地震、海嘯、火山噴發、風暴、洪澇、泥石流、山體滑坡、極端氣溫、干旱、森林火災等重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究其原因,關鍵還在于人類的過度開發,隨著人口迅速增長和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人們對環境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破壞,致使生態系統的抵抗性及緩沖能力下降。如不及時治理,必將進一步惡化,且惡性循環。也就是說,環境污染導致生態退化,生態退化又導致生物多樣性的降低、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同時必將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空間。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控制污染、保護環境和恢復生態,必須要在建設理念、政策導向、執行措施和制度建設等方面全方位克服農耕文明和工商文明所附帶的發展代價和弊端,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就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行動方針,科學探索和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格局、生產方式和生活理念,依據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公共性、廣泛性、全民性和長期性等五大特征[11],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嶄新目標,必須堅持和實現“兩個”轉變、“三個”原則、“四大”戰略,處理好“五大”關系,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又好又快[8]。
目標是導向。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2-4]。
生態文明建設一定要本著生態學的基本原則,尊重自然規律,就是盡可能地減輕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首先要實現倫理價值觀的轉變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
(1)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商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生態文明新理念認為,不僅人是主體、有價值、有主動性,自然也是相對的主體、有價值、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和關愛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
(2)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工商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體系。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征,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往往“天上飛的是黃龍,河里流的是黑龍”,“開的是保馬豪車、喝的是敵敵畏毒水”,浪費了資源,污染了環境,一時的發展留下了長久的隱患。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于人的主動性;生活方式應以實用節約為原則,徹底拚棄“空中飛的飛機不吃,地上跑的汽車不吃,海里游的輪船不吃”飲食觀念,奇特的消費方式加速了物種滅絕、帶來了諸如SARS禽流感等疾病。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2]”牢牢把握這一基本要求,對于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優勢、道義優勢、制度優勢,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具有重大意義。在推進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中,要維護公平正義,就必須堅持永續性原則、公平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
(1)永續性原則??沙掷m發展是即滿足當前人類的需要,又不危害其子孫后代為滿足他們的要求而進行發展的能力,是生態文明的突出特征。要求人們從過去政治秩序、組織結構、資源利用方式等錯誤中汲取教訓,依據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嚴格遵守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律,營造良好環保意識、社會環境和人文氛圍。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自然資本儲備及其在國民財富中的構成比例。適度控制人口規模,提高人口質量和受教育水平,倡導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以完美的生態學方式管理和自然資源利用。
(2)公平性原則。生態文明所賦予的公平是一種廣義公平,包括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自然內部之間的當今和未來的公平。當代人與人的公平很好理解,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權利。當代人與未來人的公平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主要表現在人們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享受的權利和共同維護的責任,這是生態文明的焦點。人與自然的公平,主要表現為依據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原則考量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需要,既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又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得到滿足。自然界內部之間的公平表現在“存在就是合理的”,只是在地球生態系統或人類文明進程中作用方式和程度的差異。
(3)整體性原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大自然家庭的成員。生命體之間不僅相互影響,而且構成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作為大家庭中晚到的成員,人類雖然依據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間,但人類生存和發展仍然離不開生態系統和其他生命的支撐。今天,隨著人類活動越來越深地滲透到地球家園的每一個角落,人類的命運與這個大家庭中其他成員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其他物種敲響的警鐘,也越來越成為人類敲響的警鐘。整體原則不僅強調人類與自然的有機聯系,還展示了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共同面對環境危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全人類的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環境污染沒有國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單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我們應在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范圍采取協調行動,共同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挑戰[12]。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2],這是站在國家、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選擇。我們一定要做好頂層設計,有條不紊、堅持不懈地穩步實施。
(1)優化國土時空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明確劃定資源保護開發的生存線、生態線、發展線和保障線,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和時間分布,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10-11]。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9]。
為了杜絕或減少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處理好與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速度、城鄉一體發展、創新驅動戰略和生產消費協同的關系[3-4]。
(1)與社會發展階段的關系。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特征決定當前甚至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還處于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當前,要以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以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作為抓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重點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完善體制機制,抓好節能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恢復重要生態系統生機。同時,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動態性和創新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把“五位一體”建設落到實處,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2)與經濟發展速度的關系。如何一邊擴大中國的經濟規模,提高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邊搞好生態文明建設,要用辯證的思維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速度有機結合,要適度控制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改變發展的方式,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綠色產業和低碳產業,實現高附加值,依靠效率的提高來支撐經濟的增長。人類社會發展史告訴我們,通過人為強制、超越發展水平和自然稟賦推動的社會進程,最終是要付出代價的。同時,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領導政績和地方發展不能只唯GDP,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完善并加強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3)與城鄉一體發展的關系。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受自然條件、資源環境承載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面臨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減弱、水土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一些地方盲目“攤大餅”,對耕地資源保護和糧食安全保障、自然災害防御和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帶來嚴重威脅。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控制、文明實施、和諧宜居,把基礎設施建設、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生態補償落實有機結合起來,縮小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徹底改變中國城市像歐洲,而農村像非洲的格局。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紅利、過上富裕生活,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走綠色低碳城鎮化道路!
(4)與創新驅動戰略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生態經濟和通用技術,依托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低碳技術等技術突破。改革開放30 多年,我國依靠勞動力和資源環境成本低的優勢,產生了巨大的人口和資源紅利,支撐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為了維持這種局面,我們必須突出戰略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在技術、制度、管理、結構等方面實施全方位科技創新戰略,處理好生態文明建設與創新驅動的關系,實現降低能耗、減少排放、減少污染,推動經濟轉型,破解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穩健發展的矛盾,發展綠色GDP。
(5)與生產消費協同的關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GDP 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的翻兩番。要實現這一目標,要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就必須轉變發展生產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改變生產方式,就是把國外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改變落后、粗放、浪費的生產方式,改變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的生產方式,走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路子。同時,要轉變生活方式,節約資源、人與自然和諧,促進可持續發展;轉變消費方式,要合理、理性消費,反對奢侈消費、劣質消費,實現消費減量化。沒有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必須更新消費觀念,優化消費結構,合理引導消費方式,鼓勵消費生態產品、綠色產品,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方式。辯證地看待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架馬車!在我國適度消費行為,應該堅持滿足人民的合理需要與杜絕浪費的統一,提高消費水平與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統一,滿足消費欲望與符合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統一,消費要與生產相適應,生產不能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力。
My world,my Earth,is a ruin.A planet spoiled by the human species.We multiplied and gobbled and fought until there was nothing left,and then we died.We controlled neither appetite nor violence;we did not adapt.We destroyed ourselves.But we destroyed the world first.There are no forests left on Earth.The air is grey,the sky is grey,it is always hot … We survive there … People are tough! There are nearly half a billion of us now.Once there were nine billion.You can see the old cities still everywhere.The bones and bricks go to dust,but the little pieces of plastic never do —they never adapt either.We failed as a species,as a social species[13].
人們對地球肆意恣難的信念,迫使人們不得不反省,人類究竟應該怎樣對待地球?是關愛、善待?還是蹂躪、掠奪?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為和一種實踐,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而且能夠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傊?,生態文明體現了人對自然界的崇高責任和人文關懷。有了這種文明,人類對自然界的態度,就是建設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對待自然資源,就知道愛惜而不是無度的揮霍;就能夠合理的開發利用而不是無窮的掠奪。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強化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并付諸于行動,而且持之以恒。
注:本文為中共中央黨校中央國家機關分校第64 期司局級干部進修班畢業論文,有修改。感謝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王國林副主任和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王新亮副主任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R].2007.10.15.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R].2012.11.09.
[3]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C].2013.11.12
[4]中國共產黨章程[C].2012.11.14.
[5]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永續發展—訪中央黨校教授李宏偉[R].河南日報,2012.11.21(7).
[6]侯少文,等,主編.黨員干部基本理論精讀[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5:49-85.
[7]曾正德.歷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探索[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4):18-26.
[8]陳關升.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十方面著手繪藍圖[N].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2013.01.06.
[9]周生賢.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J].求是.2013/17.
[10]趙樹叢.建設生態文明 奉獻美麗中國[J].綠色中國,2013,3(3):11-16.
[11]王學文,于新文,許立全,等.生態文明建設若干戰略問題研究[J].中央黨校報告選,2013,9:20-30.
[12]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N].人與生態網,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
[13]Le Guin.The Dispossessed[M],197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