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彬 張斯茗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不斷發展完善,居民對自己居住區的環境、配套設施以及服務管理愈加重視,而“健康生活”的倡導使得現代人更加意識到健身活動對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據統計,83%的居民更愿意在居住區內的戶外健身場所進行體育鍛煉和休閑活動,所以居住區戶外健身場所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大量研究表明,在生活節奏緊張的現代社會,居住區戶外健身活動作為一種積極健康的健身活動,不僅能減少快節奏所導致的亞健康現象,緩解緊張壓力,對居民生活起到放松調節作用,還能改善人際交往,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增強社區凝聚力。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不僅是滿足居民功能需求的實用空間,而且是滿足心理需求的心理空間。所以如何創造具有實用性,同時兼有親和力、吸引力及感染力的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對于個人、居住區以至整個社會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是指在城市居住區范圍內,除去建筑物用地、道路用地、路旁綠化用地之外,以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居住區成員為主要對象,以滿足居住區成員的體育健身活動和交往行為需求、增進居民的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方便就近展開居民健身活動的休閑廣場和公共健身場地。戶外活動是居住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空間,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不僅是滿足居民功能需求的實用空間,而且是滿足心理需求的心理空間。所以根據居民需要,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應具有如下特性:1)服務性。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為居住區內的居民的健身活動和社會交往提供場所,所以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應該具有服務性。2)舒適性。健身活動是一種自發性的社會活動,而良好的舒適性可以增加自發性的活動的頻率,所以舒適性是影響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的一個重要特性。3)安全性。安全性是積極空間產生的前提,所以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作為積極空間應該具有安全性的特性。4)社會性。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是以滿足居住區成員的體育健身活動和交往行為需求、增進社員的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所以社會性是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的基本特性。
1)進行規劃設計前未做預先調查。主要表現為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與居民需求不符和場地規模與實際需要不成比例。在進行居住區規劃設計前應該對居住區不同年齡層人口比例和居住區人口總數量進行調查確定,以確定戶外健身空間的場地規模和不同類型戶外健身空間建設比例。
2)戶外健身空間僅在居住區建設中起點綴作用。目前許多開發商為了追求更大的商業利益,往往刻意忽略戶外健身空間的建設,只是附帶性的開發剩余空間加以利用,不去考慮戶外健身空間與整個居住區的整體性規劃。使許多戶外健身空間與整個居住區規模比例嚴重失調,往往成為配套設施和環境的局部點綴。
3)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布局不合理。一些居住區雖然建設了戶外健身空間,但為了盡量少占用居住建筑用地,往往忽略服務半徑將場地選在居住區邊緣,由于選址不當,造成場地利用率低、器材閑置。
4)居住區戶外空間使用功能單一。a.健身設施服務對象單一。目前居住區內的戶外健身場地的健身設施大多數為中老年人設計使用,少數居住區設有5歲~12歲兒童運動健身設施,而大部分居住區缺少適合青年人運動的健身設施;b.場地使用功能設計單一。目前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主要以器材健身場地為主,但健身活動并非一定要通過器材進行,例如太極、廣場舞等也是廣受中老年人歡迎的戶外健身活動,而適合此類活動的戶外健身空間在目前居住區建設中相對缺少。
5)已建成較老的居住區缺少戶外健身空間。許多已建成較老的居住區由于建成時間較長且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用地緊張等問題缺少與居住區人口相應的戶外健身空間,對于這些較老的居住區設計人員應該發揮長處,巧用、多用、改造空間并結合原有居住區文化氛圍,充分進行預先調查,建設適合原有居住區的戶外健身空間。
1)規劃建設前進行預先調查。在進行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規劃前,要細致認真的做好預先調查工作,確定居住區內的人口數量、性別比例、年齡層次、居住狀況等,并以此作為規劃依據來確定場地規模、設置器材選擇、空間組織規劃,來滿足住區內所有居民的健身需求。目前居住區內的戶外健身場地的健身設施大多數為中老年人設計使用,少數居住區設有5歲~12歲兒童運動健身設施,而大部分居住區缺少適合青年人運動的健身設施。
2)注意整體性規劃。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規劃不能片面的只對健身空間進行處理,還應注意與城市整體環境和居住區文化相結合,體現整體性規劃原則。同時目前許多開發商為了追求更大的商業利益,只是附帶性的開發剩余空間加以利用,不去考慮戶外健身空間與整個居住區的整體性規劃是否合理,例如有些居住區由于未經整體性設計,場地選址不當造成利用率低,器材閑置,更有一些健身場地無人問津,久而久之成為居住區中的消極空間或改作他用。
3)充分考慮安全性。我們常常會看到車流密集的交通干道上,很少有人會停留,而車流較少或為步行的環境才會有人停留散步交談,所以人不會在不安全的環境長時間停留。如果居住區內的居民因感到健身場地不安全而不到戶外活動,那么這些場地因無人活動就會慢慢變為消極空間,所以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首先必須保證安全性,場地應與居住區內車行道路分開,同時場地的地面處理和器材選擇也應充分考慮到安全性。
4)提升空間多樣性。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的核心功能是滿足居民多種多樣的健身需求。在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居民的戶外健身習慣、頻率,尊重他們的使用意愿,同時考慮不同年齡層居民的健身需求,從而對戶外健身空間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同時不要單純的追求器材健身,目前大多居住區戶外健身場地使用功能設計單一,戶外健身空間主要以器材健身場地為主,但健身活動并非一定要通過器材進行。同樣“少費多用”的設計手法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通過巧妙的設計改造便能達到一個空間多用的效果,這也符合我國現今可持續發展的趨勢。
5)體現公平實現居民共享。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服務的對象是居住區內的全體居民,所以在規劃中不能單獨只考慮某一類人群,應該綜合考慮所有服務對象的健身需求,例如不同年齡層對健身空間的不同需求,同時也應在無障礙設計方面考慮周到。因為居住區健身空間服務的是全體居民,所以要充分考慮到服務半徑,配套設施輻射等方面,不能只就近考慮周邊居民方便,真正實現居民共享資源。
居住區健身空間的建設在我國發展僅有十幾年,尚處于發展初期階段,但隨著《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定額指標暫定規定》出臺以來,我國大部分居住區整體規劃中都會安排戶外健身空間,居住區戶外健身空間不僅是居民進行健身活動的場所,還是促進居民交流、增進感情、放松娛樂的社會空間,因此如何規劃建設出更方便、貼近居民生活高質量的戶外健身空間就變得更加有意義。
[1]于英麗,郭春龍.提升唐山城市社區戶外健身空間規劃質量的建議[J].價值空間,2012(13):243-244.
[2]周雁紅.社區室外體育休閑場所的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