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莊 孫 健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人性化是一種注重人性需求的設計,設計所服務的主體是人。因此,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性化就是針對人的各種需要展開的,這種需要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需要,這才是設計本源的回歸,讓其使用者感到舒適、自由、安全和尊嚴的心理感受。
景觀Landscape一詞因立場不同對其概念的詮釋便有了多種內容。地理學上對景觀的定義為:“反應統一的自然空間,社會經濟空間組成要素總體特征的集合和空間體系,包括自然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1]。”而在生態學上景觀卻被定義為:“人類尺度上,具有空間可測量性,由于不同生態系統類型所組成的異質性的地質單元[2]。”此外,景觀是多種功能的載體,因而可以被理解為:
風景:視覺審美過程的對象;
棲息地:人類生活其中的空間環境;
生態系統:一個具有結構功能,具有內在和外在聯系的有機系統;
符號:一種記載人類過去,表達希望和思想,賴以認同和寄托的語言和精神空間[3]。
景觀設計(Landscape Architecture)根據《牛津園藝指南》“是將人工和天然元素統一設計的藝術科學。”采用人工的和天然的材料——泥土,山石,水,植物,組合材料,人為創造各種用途和條件的空間。隨著社會物質建設和精神文明的高速發展,人們越發意識到景觀環境的重要性,對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景觀設計也就成了關于怎樣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們創造舒適、健康、安全環境的藝術科學。同時,也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創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是人類社會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設計是為了人的設計,換句話說也就是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人既是設計者同時也是使用者。因此,設計的中心和尺度也是人,這種尺度不僅包括生理尺度還包括心理尺度,而人心理尺度的滿足則是通過設計人性化得以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性化設計的出現完全是設計本質所要求,決不是設計師追逐的風格。因為偏離了對人心理要求的滿足,設計也就偏離了正軌,因此設計的人性化已成為評判設計優劣的一大準則。
人類的設計總是能體現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倫理、道德、歷史文化以及情感等等因素,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可是人類的一定意識、情感和文化等精神因素又必須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形式來表達,而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一定承擔了一些對人類精神的承載和表達功能,這也就是人類精神的“物化”,即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組成了人與設計物的互動關系。設計就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有機統一,兩者相輔相成[4]。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設計中的人性化絕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類設計本就應該具備的特質。設計師所做的便是讓這種“人化”和“物化”過程更通暢、更和諧以達到人與設計融為一體的狀態。中國古代所宣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體現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所以這種統一也必然反映在作為設計一類的景觀上。
景觀設計的本質是為了其使用者服務的,所以就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滿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的設計是沒有任何存在意義的,只是單純的擺設而已。另外,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還要避免危險和傷害的發生,尤其是在設計老年人和兒童活動空間時要更加注重安全性,保證使用者的安全,是人性化景觀設計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保證不了這一基本要求,也就談不上所謂的城市公園景觀的人性化設計了。
“人文主義”(Humanism)最早是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是關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力的思想。廣義上來講,人文思想是對人性、人倫、人道、人格、人的文化、人的歷史、人的存在其價值都愿意加以尊嚴與關懷[5]。人性化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就是要體現“人文主義”思想,讓使用者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尊重。另外,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文關懷表現為多方面與多層次,由最基本層面對人的生理關懷到高級層面的精神與情感關懷逐層上升。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主要體現在人對空間場所的內在感受,特別強調提升環境的認同感與可識別性,達到使人產生強烈的歸屬感的效果。
景觀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都對景觀有著巨大影響。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會有普遍的相似性,過去熟悉的事物與形態能引起他們相似的情感共鳴,產生相似的聯想,因此增強人對景觀環境的認同感。其次,對該城市原有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對形成城市公園景觀特色是非常有利的,富有較強烈的識別性和唯一性,就會自然而然地使人們對景觀環境的自信心得到提升,歸屬感得到強化。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城市公園景觀之所以能得到使用者的認同感,一定是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做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充分地了解了該城市的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等,并且在設計時把以上因素全部考慮進去,經過反復的推敲以至于把所有相關因素綜合在一起,而且達到和諧統一。只有這樣做出的城市公園景觀環境才能讓使用者產生歸屬感和親切感。
城市公園的使用者中還包括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主要有老年人、兒童、孕婦及先天或后天身有殘疾的人所組成。雖然他們身有不便或是缺陷,但他們同樣享有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權利,甚至是生活得更好。所以,景觀設計師在設計時應該同樣關注這一群體,而不是忽略他們。
通過合理的公園景觀設計來彌補他們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讓他們在人性化的景觀環境中能感受到舒適、安全、尊嚴,而忽略了自身的缺陷。對特殊群體的關注也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人性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類社會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正在方方面面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然而這種改變卻是一把雙刃劍,人類一方面享受著改變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苦惱和憂慮,那就是人情的疏遠和感情的失衡。所以,在這種高科技的信息社會里人們必然去追求一種平衡——一種科技與情感的平衡,一種理性和人性的平衡。科學越發展這種平衡愿望就越迫切越強烈,因此高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景觀設計的人性化。人性化的設計是科技發展與人類情感的一個平衡點。
一個優秀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不管其是否可再生,但至少不會對人類資源的再生有影響,也就是景觀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即“綠色”的景觀設計。這就對景觀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能滿足當代人的使用需求還要考慮后代的發展需求,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去考慮長遠的影響。因此,要提倡綠色、環保、低碳的設計理念,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負責,同時也是為人類長遠的發展負責。
城市公園作為人生活的外部空間之一,其景觀應具有強烈的人本屬性,也就是景觀設計的人性化。文中探討了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人性化的必要性,強調人性化應體現對人的關懷與尊重。并從幾個方面探討了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如何體現人性化的設計,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作為景觀設計的基本準則已被廣泛的推廣,但在具體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實踐中人性化的體現方式卻被片面地看待,特別是忽略了人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即人對景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
本文通過對使用者與景觀的研究提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強調對人精神與情感的關懷,尤其是對社會上的特殊群體的關懷,而這才是對設計人性化深層次的理解。
[1] [丹]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 [加]艾倫·泰特.城市公園設計國外景觀設計叢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 陳建為.中外景觀:城市公園景觀[Z].北京:中國建筑文化中心,2009.
[4] 趙艷玲.綠化景觀設計叢書——城市公園植物景觀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Injury mortality among American Indian and Alaska native children and youth United States,1989-1998[J].MMWR Morb MortalWkly Rep,2003,52(30):69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