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波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廣東珠海 519070)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建筑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一個建筑項目從規劃開始到竣工投入使用,涵括規劃設計階段、施工階段、使用階段,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或造成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生態破壞,或導致安全出現問題、質量出現問題、造價失控等。因此,對整個建筑工程建設過程的有效管理顯得特別重要。中庸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一種方法論,它已經深深滲透到了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每一個元素和成分之中,成為構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把這種思想應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之中,就是在整個建設過程中,要綜合各種相關的因素,追求一個最優解,也就是在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結果。這樣,就把建筑工程的管理過程上升到一個哲學的高度,從哲學的視野來解讀和尋找真正有效的工程管理的方法和規律。
1)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是以建筑工程為對象,通過一個有時限的柔性組織,對建筑工程進行高效率的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活動,以實現建筑工程的總體目標[1]。建筑工程管理的完整內容應該涵括工程的規劃、項目論證、審批立項、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工程報建、工程預算、施工招標、施工合同簽訂、施工組織設計、施工過程的“質量、安全、工期”管理、工程造價控制、合同與工程檔案管理、建設相關各方關系的協調、工程竣工驗收、工程使用與保修等不同的階段。上述內容審批立項之前是工程的前期工作與管理,工程方案設計到竣工驗收是工程的實施管理,之后是工程的使用與保修管理。因此,一個完整的建筑工程管理包括三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工程的立項決策管理階段;第二階段,工程的實施管理階段;第三階段,工程的使用保修管理階段。
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普遍性、系統性、復雜性、綜合性、多變性的特點。普遍性指建筑工程管理存在于一切建筑工程實施的過程之中。系統性指建筑工程管理是由不同的、眾多的元素組成的子系統而構成的整體管理系統,具有系統的特征。如在施工階段,這些子系統就包括了造價管理系統、質量管理系統、工期管理系統、安全管理系統等等。構成系統的不同元素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使系統呈現出復雜性和綜合性特征。
工程管理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并在實質上指導和影響著工程的實踐和發展[2]。工程的管理活動中充滿了辯證法,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質量、工期與造價的關系,競爭與協作的關系等,許多事物之間的關系都需要對立統一、量變與質變、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思考,需要用哲學的智慧去把握和處理。
2)中庸之道。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長期實踐中產生了“中”的觀念。在先秦典籍中,“中”字主要有三層含義:a.指中間、中等、兩者之間;b.指適宜、合適、恰到好處、符合一定的標準;c.指人心、內心,泛指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因此,從方法上說,“中”就是指適度、適中、過猶不及、恰到好處;從行為上說,“中”就是指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從道德上說,“中”就是指中正、公正、發乎情而止乎禮[3]。與“中”相關聯的是“庸”,對于“庸”,歷來有兩種解釋。第一是指常理、定理、平凡、平易可行、普遍適用等意思,第二是指具體使用或運用。“中”是指基本原則和方法,“庸”指實踐中對這些原則和方法的具體運用。“中”與“庸”合二為一,意為正確得當,是人認識和處理問題的根本要求,是恰如其分的把握事物,正確處理事物的思想方法。要求人們掌握事物的“度”,超過或未達到一定的界限都會影響事物的質。就是說,在處理復雜問題時,要注意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通過正反意見的全面考察,采取比較客觀和穩妥的方式加以實行,而不要走偏激過激的路線。
1)建筑工程立項決策階段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a.發展與環境的平衡。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付出了巨大的生態平衡破壞、環境污染等代價。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存在,將危及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中庸之道就要求同時考慮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既反對單純為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也反對單純為了保護環境而完全不開發自然資源,兩者之間必須保持一種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關系。因此,應當通過合理規劃,使建筑工程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保持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維系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4]。b.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建筑工程是典型的資源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方面人類要不斷滿足自身的欲望,必將不斷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另一方面,自然資源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再生的,或其再生需要特別長的時間。建筑上消耗的大量自然資源,如紅磚(現已禁止使用)、水泥、砂石、金屬,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需特別注意保護和節約資源的使用。這就是中庸思想的追求。
2)建筑工程實施階段的中庸思想。a.以人為本的思想。人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和最重要的因素。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同的利益主體,有工程管理的主體方:投資方、業主、建設方、總包方、分包方、材料供應商、設計方、監理方等;有工程管理及安全質量監督的行政主管部門:規劃局、建設局、國土局、消防局、環保局、人防部門、城管部門、安監局、質檢站等;有為工程及工程管理服務的各類社會機構:招投標公司、造價咨詢公司、銀行等;此外,還有與工程管理相關的環保主義者、受工程影響的居民等等。參與各方追求的利益并不相同。在現階段下,行政主管部門按章辦事。社會機構基本上屬于公開競爭,憑服務及技術爭取業務。工程管理中利益的沖突及矛盾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施工承包方與建設方(投資方)的關系上。建設方的目的是以一定的成本獲得最好的質量,而總包方的目的是以最小成本完成項目以爭取最大的利益。這本身就是矛盾。總包方為節約成本,很可能直接分包,然后可能導致層層分包,到最后施工人手中可能連最低成本都保證不了。在這種情況下,能掙錢的方法只有改方案,偷工減料等,最終導致質量、安全出問題。至于農民工的權益受侵害,監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等等,都是目前突出的問題。中庸之道是統籌兼顧、整體協調、抑強扶弱,使得參與工程管理各方利益的綜合平衡。統籌兼顧是指導原則,整體協調是政策思路,抑強扶弱是方法措施。具體的路徑是法制建設、社會監督、道德教化三者結合。建立健全法律規則制度,使人不敢犯法、不愿犯法;加強社會監督使權力運行于陽光之下,讓人民有充分的知情權、監督權;更重要的是道德教化,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氣氛,人人以遵紀守法為榮、以助人為樂為榮。以人為本,體現人格平等,尊重人的價值,發揮人的創造性,是真正的中庸之道。b.質量、造價、工期的辯證統一。質量、造價、工期是工程管理的核心,三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無疑,工程管理追求質量越高越好,但高質量會導致高造價及工期延長;不合理的壓低造價會降低質量標準,且可能導致工程爛尾;趕工會影響質量和造價。中庸之道追求理論上的最優解,且理論上肯定有一個恰到好處的最優解,即在理想的造價及工期下,所有參與工程及工程管理的人工、材料、機械和內外部條件協調至最好的結果。但這個理想狀態只能在理論上存在,因為現實中人及環境的多變性、復雜性、綜合性決定了過程及結果的不確定性。因此,在追求最優解的過程中,最后的結論是一個較好的解,即在保證質量優先的基礎上,在可接受的工期內,盡可能的降低造價。這就達成了質量、造價、工期的辯證統一。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當中有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不同的人構成眾多的利益需求體,工程管理需擺順其中的關系,使整個系統達到天人和諧、人人和諧的狀態。一方面使工程滿足社會物質需求,增加社會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使工程增加社會的精神財富,促進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工程管理需達到的兩個目標。中庸之道追求的就是和諧。把中庸之道的精髓用于建筑工程管理,把中華傳統的智慧與現代的科學管理相結合,為我們解決建筑工程管理領域的混亂現象提供了一把新鑰匙,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激發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1] 成 虎.工程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何繼善,王孟軍.哲學視野中的工程管理[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25(1):1-3.
[3] 權麟春.中庸思想及當代意義[J].伊利教育學院學報,2006(9):9-11.
[4] 付 夢.建筑工程生態和諧的社會實現[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