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磊
(皖西學院藝術學院,安徽六安 237012)
近十年隨著國家教育部的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校園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面對不斷擴招的生源,各校為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都在進行著大規模的校園建設。高校之間合并并不少見,除了在原有校址基礎上改擴建以外,還紛紛在異地建設新校區。
伴隨著高等教育發展的同時,教育模式也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局面。在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生的年齡、層次及來源地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在地方性高校尤為突出。以往地方性高校生源只來自于本省,而如今地方性高校生源來自于全國各地,這就導致生源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入校。與此同時,隨著校園的規模興建與不斷擴大,校園景觀設計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片面的追求校園規模,忽略“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不能很好的滿足校園師生的需求;為追求強烈的視覺對比,新校區景觀設計往往追求大尺度空間表現,忽視了使用上的便捷,與校園環境中應有的安靜、舒適的氛圍也相違背;在綠化上由于時代的不同老校區和新校區綠化設計差異較大,老校區由于時代悠久用地充足,樹木、綠籬經過幾十年的生長整齊美觀,而隨著新校區建筑占地的擴大,綠化面積日趨縮小,整個校園內的平面綠化設計過于單薄等等。
地方性高校的發展應順應時代的要求,教育理念的轉變應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塑造能夠促進交往、充滿活力和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校園人文景觀的建設應能體現當地人文精神、地域特色,能最大限度地激勵師生的精神特質,感染人的情緒,提高人的藝術修養和道德品質,保持學校蓬勃向上、清新、凈美的氣質。
首先,高校校園的文化內涵是通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沉淀而來的,其校園文化從無到有,從抽象到具象充盈于校園的每個角落。高校的發展歷史、文化特色和地域信息對于今天的校園景觀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校園的精神文化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和無形的精神力量,是衡量學校教育成敗的重要標志。
其次,校園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校發展的獨特理念與發展特色,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應注重本校文化的反映與引導和歷史文脈的延續。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應尊重大學的歷史,滲入具有當地特色的人文因素,繼承并發揚校園文化精神,以體現景觀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再次,高校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和窗口,在景觀設計中蘊含本所大學的傳統文化的理念和價值觀,可以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為學生以后走入社會奠定良好的人格品質。
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教育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教育的規模,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地方性高校通過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景觀展示,可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好的了解當地的人文風俗,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
高校在其自己的發展歷程中,都孕育著自己的校園精神和文化內涵。校園人文景觀設計正好能夠記錄學校發展的歷史,通過“神”“形”具象的表現出來。這些人文景觀可以通過學校歷史的雕塑、紀念林地、建筑、碑刻等表現,能夠讓學生領悟校園文化精神,體會校園文化內涵。而校園雕塑設計多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它的出現同時豐富了校園空間的內涵,突出了校園的特點。在皖西學院校區實驗教學樓前,是一片歷史悠久反映學院歷程的人文景觀設計,采用的是徽派地形設計,結合亭臺樓閣,配以荷花池塘、假山拱橋,為師生學習休憩,陶冶藝術情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而整個人文景觀通過林間小道分成不同的景區,離亭臺不遠就有一片林區,以桃樹、杏樹為主,在這片林區“仙子晨韻”雕塑便置于此。“仙子晨韻”帶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反映著新時期大學生的朝氣與活力,每當清晨去那里晨讀的學生們,都會受到雕塑散發的藝術感染,更加努力進取。
在高校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文景觀設計能夠深刻反映當地的人文特色。而校園內景觀設計的出現對校園地方特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體現是極其重要的,通過校園景觀的設計,可以傳遞校園文化信息,體現著校園歷史文化的進程和變遷,傳達著高校豐厚的文化底蘊。
皖西學院在全國高校中地理位置是獨具特色的。它是一座置于湖中的學府,校園內豐富的植物品種和校園周邊的自然水系相結合使皖西學院形成了獨特的濱水生態校園。新擴建的園區仍以體現校園文化為宗旨,在中心文化廣場設計中,結合地方人文特色凸顯校園精神。入口兩旁設計以綠色灌木植物為主,配上棗紅色和黃色鮮花加以點綴,體現出大學校園的青春活力。而新園區校訓的設計巧妙的利用徽派建筑形式的文化墻表現出來,配上花崗石和松柏,凸顯大氣莊嚴。整個廣場以多層次設計為主,配以水體景觀,綠地土坡,亭閣樓臺等,既展現了皖西學院校園精神內涵又傳播了徽文化,讓來自省外的莘莘學子感受到了六安古城的魅力。
對于一個高校的建設發展,人文景觀的表現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學校特色和內涵的傳承是通過歷史的沉淀而積累下來的,校園文化的發展也是學校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從學校景觀設計的角度去深化和提升校園文化特色內涵,可以減少校園本土文化的流失,提高校園本土文化層次和弘揚大學文化。
皖西學院在擴校建設之際,從學校新的發展規劃中就可以預見將來皖西學院的發展理念,后期的人文景觀不斷地建設,使校園文化理念布滿了整個園區。如皖西學院的校訓設計在老園區運用的是天然石材雕刻,放置于桃園之中,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而新園區則是以具有徽派氣息的文化墻形式體現。而皖西學院的南門老園區花壇的景觀設計仍保留,成為進入該校的標志性景觀。此景觀以學院入口為中心,采用軸線性對稱式布局,花壇以灌木群為主,而花壇兩側道路邊則以松柏搭配為主,花壇的盡端乃是歷史悠久的老圖書館逸夫樓,使整個空間形成了莊重威嚴的高校學術氛圍,使來到這里的學生感受到高校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理念。
大學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的課堂,還是提供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啟發智力的場所。因此,在大學校園人文景觀化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校區內外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建筑環境并且與當代高校教學理念和特色相結合,創建風格濃郁獨具當地特色的景觀環境;應以提升環境品質為目標,以“以人為本”設計為原則,來優化校園的人文環境和使用功能;地方性高校人文景觀建設在校園的擴建和改建過程中,要注意保留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場所和建筑實體,突出校園的文化內涵、傳承校園人文精神,從而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大學校園人文景觀環境。
[1]葉 樂.美麗的校園植物景觀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涂慧君.大學校園規劃:景觀建筑整體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王郁新.園林景觀構成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4]劉剛田.景觀設計方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5]馮 山山,閆綱麗.大學校園建筑景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11,37(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