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平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系,山西太原 030024)
在新農村建設初始黨中央明確要求新農村建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和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筆者在山西的一些地縣調研時發現,仍有部分地區存在一定的問題。
1)新農村建設變成了新村建設。
一些地方脫離農村及農業生產的實際,把新農村建設規劃和建設標準定得太高;一些地方提出建設城市型的社區,把村民搬到樓房居住,把新農村建設搞成了新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的力量重點放在新村的建設上,對舊村或原有的老房子集中區的建設或改造投入極少,雖然國家對老房子的改造有資金支持的政策,但事實上并不是每一位改造者都能拿到政府補貼。新建房屋大多集中在村外或是沿過境的公路兩側,造成村民出行和過境交通之間的矛盾。村民建房多是自行設計、自行建造,沒有得到有效的技術指導,建設質量無法保證,而且受到所謂的現代新建筑風格的影響,原有的傳統建筑風格、具有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東西逐漸消失。
2)新農村規劃質量仍需提高。
開展新農村建設,規劃必須先行,而且規劃內容必須要有農民的參與。但實際情況并不是所有的新農村規劃能夠真正地針對每個村莊的特點與個性量身定做。由于諸如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不高、財政資金有限以及規劃單位的資質較低等因素,規劃成果粗制濫造或是不切實際,這樣的新農村規劃實際是很難保障規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特別是在一些山地、丘陵地區,很多新農村規劃是通過改變當地的地形地貌,采取大量土建工程的方式,并沒有考慮到山地丘陵農村居民點自然景觀的特殊性,以致基本喪失了地方風格,這無疑使得山地、丘陵地區的生態環境加劇惡化,地域文化受到了致命的打擊。按照這樣的規劃進行新農村建設往往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3)基礎設施仍然不完善。
在筆者的實地調研中,很多村莊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仍然不完善。如道路、給排水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填埋等基礎設施匱乏,環境衛生差。村莊道路建設往往存在道路設置不分級、路面窄、硬化范圍小、道路面積比例偏低,難以滿足地面排水與工程管線布置的要求,只考慮村莊道路的交通性,不重視道路景觀的生活服務性和觀賞性。房屋建設基本沒有退道路紅線;沒有安全規范的停車設施,車輛出行及停放隱患重重。由于缺乏排水管網,仍舊采用粗放式的直排,污水的收集和處理尚無有效方法,造成了大量的水體和農地的污染,而且部分村莊在規劃階段就沒有涉及污水處理設施,也就根本談不上污水統一排放、凈化等水處理。生產、生活垃圾缺乏有效管理,隨意堆放,白色垃圾污染普遍且嚴重,甚至堵塞泄洪河道也是常有之事。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城鎮化快速發展并不能帶來農村面貌的較快改變,即使城鎮化過程進入穩定階段,仍會有數億農村人口,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
新農村建設不能簡單的套用城鎮建設的做法,應該保持農村的特點,從農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提高農民的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保護農村良好的田園風光和生態環境。
1)立足農村,規劃先行。新農村建設,要堅持規劃先行。城鄉規劃法規定,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鄉規劃、村莊規劃,鄉、村莊的建設和發展,應當因地制宜、節約用地,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引導村民合理進行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和規劃部門要加強對村莊規劃的指導管理工作,規范規劃設計市場,提高村莊規劃設計水平,盡快改變目前農村建設缺少科學合理規劃的局面。
新農村規劃,不僅要布置合理的空間,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也要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經濟,合理利用資源,避免給環境帶來災害,從而建設好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在我國廣袤的國土范圍內,各個地區都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地方文化,地域特征非常明顯。因此新農村規劃首先應從具體的農村的需要出發、農民的意愿出發,尊重具體地域的文化傳統、社區權力結構、環境與資源等,通過與廣大農民的平等溝通,調動公眾的參與熱情,發揮村民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的能動性,解決農村發展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當下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要完善村莊內的排水溝渠和管網,解決好排污問題。在城市近郊的農村,可以考慮將污水收集,并入城市管網統一處理;對于分散的廣大農村地區,污水處理盡可能地做到源頭分離,采用可持續、生態型的處理系統。如韓國研究了一種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質經濕地過濾后或被土壤吸收、或被微生物轉變成無害物。這種方法需要的能源少,維護的成本低,至今已廣泛用于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8]。因此在新農村規劃時必須在小城鎮或村莊里選擇合理的位置安置化糞池,在村莊外圍構筑濕地,把經過化糞池處理過的污水自然排放到濕地,使污水得到第二次處理[10]。
道路系統是組織新農村建設用地的骨架,又是新農村生產、生活、各類活動的載體,也是給各類基礎設施布置的路由,村莊道路系統一旦確定,實質上就決定了村莊發展的大致輪廓形態,這種影響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發揮作用。村莊道路規劃可將道路分為對外道路和村莊內部道路兩大類。對外道路主要承擔村莊之間、村莊與城鎮之間的聯系。村莊內部道路可分為交通性和生活性兩類,主要交通性道路一般繞開村莊居住核心,要求道路通行速度較快、暢通及安全;生活性道路可根據與住宅的距離及交通關系,細分為道、路、街等,道路紅線可依次遞減,設有人行道、路燈和交通安全標志。最重要的是村莊道路規劃應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要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地形特點和現有資源。
3)居民點整理以村莊更新為主。農村居民點整理是以保護耕地、控制非農業建設用地、實現耕地動態平衡和促進農村社區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宏觀上對農村居民點數量、布局的調整和從微觀上對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和內部結構、布局調整的綜合措施[12]。因此農村居民點整理應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任務,努力實現農村非農建設用地以發掘潛力為主,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不是開發新的土地資源。
村莊更新就是對村莊建成區內部用地和建筑環境作調整,應對村莊內所有建設項目做出相應的規劃要求,如建筑項目的規模、退距、容積率、高度、退道路紅線距離等,保留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物、景觀、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以及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景觀。
近幾年來,我國農村正進入到一個翻蓋住房的新高潮,新農村建設應抓住這個契機,引導農民建適合于居住的新房,就如葉齊茂先生提出的新房應具備完善的與基礎設施相連接的室內設施。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把涉及民生的一些基本問題,如道路、給排水、公共衛生、垃圾收集和處理、對土地和環境的保護和提高等作為工作重點。
中國的農村有著非常深厚的村落文明,分布情況復雜且量大,這些都說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長期且艱巨的戰略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們能夠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就能因地制宜地建設一個具有當地特色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完善、適合生活居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1]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2/21/content205958.htm,2006.
[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EB/OL].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10/28/content788494.htm,2007.
[4]陳 春.我國農村居民點用地存在的問題及原因[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6):3-7.
[5]申家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莊規劃存在問題及對策[J].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41-43.
[6]葉齊茂.用村莊規劃正確引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小城鎮建設,2005(8):29-30.
[7]甄 鋒.蘇北新農村建設中的給排水問題[J].節能與環保,2010(2):30-32.
[8]張 磊,朱 顏.農村綠色基礎設施對農村規劃建設模式的影響[J].建筑與文化,2010(7):32-37.
[9]梅 釗.中部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思考[J].小城鎮建設,2010(5):62-65.
[10]葉齊茂.發達國家鄉村建設考察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11]覃永暉,吳 曉,王 晶,等.新農村建設中村莊道路系統規劃的雙重思考[J].交通企業管理,2008(7):54-55.
[12]楊慶媛,張占錄.大城市郊區農村居民點整理的目標和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順義區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3(6):115-119.
[13]張萬方.中國新農村規劃建設簡明實用教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