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啟立
(深圳市瀚旅建筑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52)
城市:城市是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高度集中的場所,是產業布局的特殊形態,它是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及商業布局等在空間上的聚合,是地區經濟的中心。城市綜合體:城市綜合體為多個功能不同的空間組合而成的建筑,它將城市中的居住、商業、辦公、酒店、文化、娛樂、休憩等功能組合在一起,運用現代建筑設計手法,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建筑群體。城市化:城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步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市綜合體是一種城市設計的縮影,注重與城市交通的聯系性和互動性,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區域,業態組合要求高,功能復合性,高密度集約性,高可達性,空間連續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放開了對原有人口流動的控制,大量農民涌入城市,成為中國特色城市化進程的開端,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中國城市化已經初具規模,但現階段,城市化帶來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當前的城市化,一味追求規模擴張,卻沒有兼顧民生改善,共同富裕的目標,城市PM2.5值不達標,基礎設施不健全,交通擁堵,城市熱島效應,居住環境差等問題制約城市的發展。
現今,全國設市城市655個,其行政區域土地面積為521.6萬km2,在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和聚團化成為當今時代經濟主旋律下,中國逐步形成長三角,珠三角,武漢經濟區,成渝經濟區,關中經濟區,遼中南經濟區,山東半島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和天山北部經濟區,以此為基點形成了城市群,城市中心的概念。可以預計,在2020年~2030年期間,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將會明顯跟上世界的步伐。與此同時,中國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和大量、廣泛的人口流動,正在模糊經典的西方城市的概念,一味追求規模擴張,沒有兼顧民生改善,共同富裕,以至于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交通擁堵,土地資源稀缺等問題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以杭州為例,杭州老城區市政管網陳舊,交通道路單一,已經不足以支撐人口和產業集聚,有專家提出,將人口和產業遷移至新城,以緩解原本老城區基礎設施薄弱的詬病,杭州成立濱江新區后,在新區規劃承載力更高的基礎設施,完善配套設施,使人們不用進主城,就可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這種以建立衛星城,城市副極等區域中心為主體,緩解矛盾的做法已經在全國蔓延開來。
城市綜合體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衛星城,城市副極,一定程度上是轉移城市矛盾,將一個大的矛盾,分解為幾個小的矛盾,以便于分而治之。這樣一來,這些區域中心必將會集酒店,辦公,旅游,居住,休閑,購物等多種功能為一體,以便于滿足習慣了生活在城市中人們的城市情結。
1)展示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在一些大城市,城市綜合體出現在幾個區域的中心節點,分別服務于本區域,集居住,酒店,購物,展覽,休閑娛樂于一體,且都極具代表性。對于酒店,其經營管理的都是希爾頓、洲際、香格里拉、凱賓斯基等國際酒店管理公司;針對購物,商業步行街,集中商業兩種模式共存,號召了國際一線品牌的加盟;相對于以往低矮的辦公樓,綜合體中的辦公樓都達到了5A級,高低分區的電梯,穿梭在城市上空,本身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些以高密度,高可達性,高識別度著稱的建筑,屹立在城市的角落,自然形成了一座城市現代化的象征。
同樣,綜合體的高要求,給城市管理也提出了高要求。規范化的管理,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才能有效推動綜合體的運營,以往那種短期規劃,已經不能勝任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
2)有效解決“城市病”。在一些中小城市,城市綜合體成為大城市優質生活的縮影,在這個節點上,讓他們感受來自世界前沿的潮流,共享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當中小城市的配套設施提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的隱形差距必將會逐步縮小,大城市的優勢,競爭力,吸引力隨之降低,萬千農民工也就不會蜂巢般的涌入大都市,大城市因人口集聚帶來的交通,環境壓力也會隨之解決,中國的城市化道路也自然達到一個真正的高度。
同樣,在大城市,若干個城市綜合體成為串聯城市的節點,且本身的高度集聚性,融合了所有城市生活的空間,市民不再像往常一樣,每逢節假日,齊聚城市中心,造成交通擁擠,城市陷入混亂狀態。在綜合體的有效服務半徑內,市民不用走出這個范圍,便可以實現自己的需求。
新一屆政府班子上臺伊始就提出新型城市化的高度定位,中共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城市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讓普天下人們共享改革的果實,成為當下政府工作的靈魂。大力推進城市化,城市綜合體必將迎來更好的契機,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緩解城市住房壓力,帶動周邊建筑價值的大幅度提升,成為一個城市形象的標志,這些利好,也將預示著未來的城市綜合體數量會更多,質量會更好。
[1]殷慧勇.城市綜合體是未來的城市靈魂[J].華夏時報,2008(12):108-111.
[2]韓冬青,馮金龍.城市一體化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3]周南華.城市綜合體的發展趨勢及對城市的影響作用[J].才智,2002(8):48-49.
[4]李海清.中國建筑現代轉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5]費 麟.建筑設計資料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6]張可可,沈 一.成都萬達廣場城市綜合體空間形式解析[J].安徽農業科學期刊,2012(9):127-129.
[7]嚴 正.中國城市發展問題報告[R].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8]姚潤明,李百戰.可持續城市與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