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國
(山西師范大學城環學院,山西臨汾 041000)
一直以來,如何本著“安全、經濟、可行”的原則對深基坑進行支護設計,始終是該領域一直面臨的一個話題。由于基坑工程的復雜性和綜合性,特別是地下工程共有的不確定性使得基坑工程具有較大的風險,一旦處理不當,輕則給安全生產帶來隱患,重則會發生較為嚴重的施工事故,給建設方帶來不利影響。本文試將某深基坑的設計提供出來,供工程技術人員借鑒。
該工程地下車庫為地下2層,總長度(東西向)約140m,寬度(南北向)約130m,地下車庫基底標高約在自然地坪下-10.85m,基坑深度較深。根據JGJ 120-99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 167-2009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術規程規定,該基坑側壁安全等級為一級。
地質勘察最大深度為60m,根據現場鉆探揭露情況及室內土工試驗結果,在此給出與本次支護設計有關的4個工程地質單元層:第①層雜填土:稍濕,松散,夾雜大量磚塊、碎石等,厚度2.2m~6.20m。第②層粉質粘土:干強度和韌性中等,厚度1.00m~8.10m。第③層細砂:飽和,稍密,中部夾薄層粉質粘土,厚度2.00m~10.40m。第④層粉質粘土:干強度和韌性中等,局部夾薄層粉土,厚度3.70m~9.00m。
該場地深度范圍內淺層地下水屬承壓水類型,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以蒸發及側向汾河方向徑流為主要排泄途徑,富水性較差,受季節影響,水位變幅約0.50m,終孔后統一量測的穩定水位埋深5.00m~5.80m。
基坑周圍環境復雜,四周不僅有道路,而且有多種地下管線及電纜井、煤氣檢查井等。特別是北向和東向緊鄰城市主要街道,不僅行人車輛多,而且有多種地下管線干線,如上下水道、煤氣管道、電力及通訊電纜等;基坑邊緣最近處離一期寫字樓外墻邊僅9m;南向緊貼原一期工程車庫;西向距離民房10m。
根據現場周邊環境及水文地質情況,本次設計充分比較了土釘錨索、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地下連續墻等支護方法,經比較,認為該基坑主要采用土釘錨索加止水帷幕、管井降水的支護方法較為經濟、安全。局部(離一期工程寫字樓較近的地方)可采用混凝土灌注樁加止水帷幕的支護方法;離一期車庫較近處可采用沿止水帷幕直接挖至-5.0m,再在原車庫底部采用土釘支護的方法。
沿地下車庫基坑四周布設兩排水泥土攪拌樁作為止水帷幕。止水帷幕總平面尺寸長度約575每延米。
采用坑內管井降水,共需布井29口。降水采用潛水泵每井一臺。
采用土釘錨索支護,總延米約403m,基坑深度-10.85m。
混凝土灌注樁支護僅用于離原寫字樓較近無法施工土釘墻的部分,混凝土灌注樁支護長度約67m,約需布樁33根。混凝土灌注樁樁頂-6.0m處設一排鋼管內撐。
由于該基坑離原地下車庫邊僅3.5m,而原車庫又為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故可將基坑沿止水帷幕下挖至-5.0m,兩基地之差可做兩排土釘墻(土釘長度5m)進行支護。
1)基坑施工前,建設單位務必交清基坑周邊環境條件,如電纜溝、電管線、水管、水溝、通訊設施及其他有關資料,以免施工時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清除基坑施工范圍的雜填層至-2.0m,然后施工混凝土灌注樁、止水帷幕和降水井。降水后,再進行基坑挖土和土釘墻施工。
3)在進行挖土和施工土釘前,必須提前10d~15d把坑內水位降至坑底下-1.5m,并保證基坑水位不再上升,這是土釘錨索施工成功的關鍵。
4)基坑土方開挖要根據周邊土釘錨索施工的每步高度,決定挖土的深度。在混凝土灌注樁與坑內建筑物之間安裝內撐前,也應考慮挖土的深度和寬度,以便安全施工。
5)每步土釘錨索施工后,釘體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后方可進行下一層土釘施工;錨索混凝土強度達設計要求后,才允許張拉。
4.2.1 支護程序
管井降水→支護準備→土方分層開挖→土釘(錨索)分層布設及鉆孔→分層安設土釘筋(錨索)及注漿→分層安設型鋼連系梁或錨索張拉→基坑監測→竣工。
以上程序從管井降水到連系梁施工,共分五個施工段層,循環進行,直至支護完畢。
4.2.2 噴射面層細石混凝土
基坑(支護)面層挖2.5m厚雜填土層及施工完水泥土攪拌樁(止水帷幕)后,人工修整邊坡及樁頂平面,該邊坡高度2.5m,平面寬度約3.5m。邊坡及樁頂平面處噴射C20細石混凝土,厚度80mm,內配雙向間距60mm的鋼絲網片,噴射方法是先噴底層一道厚度40mm,待掛完鋼絲網片后,再噴射面層細石混凝土40mm厚。
4.2.3 土釘(錨索)支護
本基坑共布設土釘5排、錨索2排,其水平間距1.5m,垂直排距1.4m(最上一排-2.0m)。上、下排土釘或錨索均按梅花形布設。
土釘錨索孔徑均為120mm,第一排釘長為6m;第二排釘長9m;第三排錨索長12.5m;第四排釘長為10m;第五排錨索長12m;第六排釘長9m;第七排釘長8m。土釘內配鋼筋:第一排為1Φ20鋼筋;第二排、第七排為1Φ22鋼筋;第四排、第六排為1Φ25鋼筋;第三排、第五排為預應力錨索,內配2束7φ5。土釘筋采用HRB335(Φ)鋼筋;錨索采用低松弛鋼絞線,極限拉力1860MPa。
4.2.4 土釘錨索定位及鉆孔
土釘采用梅花形布設。每排土釘位置確定后先用φ16鋼釬打眼,深200mm,灌白灰粉后夯實。
鉆孔采用MGJ-50型錨桿工程鉆機及配套設備、人工洛陽鏟等配合完成。每個土釘孔的傾斜角(俯角)為15°,并根據傾斜度在鉆機上調好角度。成孔后要進行清孔檢查,對孔中出現的塌孔和局部掉落虛土,應用掏勺清理干凈。
4.2.5 安裝土釘筋、錨索及灌漿
土釘鋼筋采用每孔1根φ20,φ22或φ25螺紋筋,長度分別為6m,9m,10m,9m,8m,在土釘筋的外端頭制作長度 150mm(同土釘筋直徑)的螺桿(長度6m的土釘除外)。為了保證土釘筋在孔中位置準確,在主筋上每隔2m焊接鋼筋定位器,定位器為Φ6.5,Φ8光圓鋼筋。
錨索安裝:錨索為2束7φ5鋼絞線,長度分別為12.5m,12m,采用在鋼絲束上安裝購置的對中支架,間距2m一道,緩慢放入孔內。
灌漿采用ZBU-4.5型壓力擠漿機、YW-1300型攪拌機及搖篩機。灌漿材料為普通硅酸鹽 P.O42.5水泥漿液,強度等級為M30,水泥漿的水灰比為0.45~0.55。采用壓力二次注漿法,灌注壓力0.4MPa~1.5MPa(二次注漿壓力2MPa~2.5MPa)。第一次注漿,注漿導管先隨鋼筋一起插入孔底,注漿管距孔底0.2m~0.5m,導管出漿口應始終處于漿體表面以下,保證孔中氣體全部溢出,直至注滿孔,邊注邊拔管。第二次注漿,注漿導管采用φ25鋁塑花管,固定在土釘鋼筋上,并隨土釘鋼筋一起插入孔底,距離孔底0.5m。
4.2.6 安裝型鋼連系梁及錨索張拉
型鋼連系梁采用[20a槽鋼,現場制作安裝,每層土釘施工完畢后,按每根土釘的具體位置,再在槽鋼上打眼,焊接局部承壓板,用螺栓固定。
錨索的張拉及控制:錨索采用2束7φ5低松弛鋼絞線,水平和豎向間距混凝土土釘,兩排錨索鉆孔直徑均為120mm,其中第一排錨索長度為12.5m,自由段長度6.5m;第二排錨索長度為12m,自由段長度6m,錨索施加預應力均為203kN,極限抗拔力255kN。
預應力張拉:錨固體強度達75%的設計強度或大于15MPa時可進行預應力張拉。預應力張拉前,應對張拉設備進行設定。為防止相鄰錨桿張拉相互影響,可隔一拉一。正式張拉前,應取設計拉力的10%~20%,對錨索預張1次~2次,使各部位接觸緊密,桿體與土層緊密貼合。正式張拉應分級加載,每級加載后恒載3min,記錄張拉值,張拉到設計荷載203kN(不超過錨索強度75%),恒載10min,無變化時進行鎖定。
土方開挖應分層進行,即分層挖土,分層支護,每層挖土深度為該層土釘標高下50cm,分別為第一層自然地坪下-3.7m;第二層自然地坪下-5.2m;第三層自然地坪下-6.7m;第四層自然地坪下-8.2m;第五層自然地坪下-9.7m,第六層自然地坪下-11.0m。如因挖土影響工期可采用中心島開挖方法,即先挖中間土方,在基坑支護的坑邊每邊留存寬度不少于8m的土方,待每層支護完畢后,再進行挖除。機械挖土時不能碰撞坑邊的止水帷幕,留下約20cm厚的土方用人工清理。
1)基坑頂端(土釘墻上的型鋼聯系梁)的水平位移;2)基坑側邊及周圍建筑物的沉降;3)地下水位;土釘拉力。
水平位移和周邊沉降觀測沿坑邊每20m布點一個。
特別應注意基坑的中部位置布點不能太少,水平位移布點設于土釘墻的型鋼連系梁上;沉降觀測布點設于基坑外2m范圍內,并做專用沉降觀測點。觀測點用紅油漆標明位置和點號。
觀測次數為:挖土前一天觀測初始值,從施工第一、二步土釘每天早7點一次,下午6點一次,施工第三至六步土釘每天三次,早上7點一次,中午1點半一次,晚上7點一次。
控制觀測變形值為:水平位移不大于坑深的0.0025h,即不大于28.75mm,沉降值不大于h/300即33.3mm。
報警值:繪制位移與時間的觀測曲線,如曲線出現陡降段或變形值驟然加大,應加強觀測,分析原因,必要時采取措施。報警值為從土釘的第三步開始白天每次觀測不超過1mm。
1)結論:經過詳細的分析與比較,本基坑采用土釘錨索的設計方案。目前已完成部分地下工程,除主動進行卸載的一部分基坑外,其余均處在正常的使用狀態。
2)建議:基坑支護工程是一項風險高的施工工程,必須引起尤其是建設方的高度重視;為了確保基坑支護安全,必須在施工過程中實施信息化施工,將所收集到的信息反饋給設計方以便對支護設計方案加以補充完善,及時了解和掌握整個場地動態變化,發現異常,盡快作出反應,研究相應對策,解決出現問題,確保施工順利進行以及基坑的穩定。
[1]尹傳忠.金都商業中心深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J].山西建筑,2011,37(22):28-69.
[2]彭振斌.深基坑開挖與支護工程設計計算與施工[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1-10.
[3]吳泳川,陳 琦.深基坑工程中現場監測的回顧與展望[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01,7(2):2-3.
[4]方江華,陳遠兵.深基坑支護技術綜述[J].西部探礦工程,2003(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