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英
(太原市公路管理處,山西太原 030001)
路基工程作為我國高速公路施工建設的重要和基礎環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著路面工程、橋梁隧道工程、交通安全工程等一系列環節和整個公路的使用壽命,甚至能進一步影響到公路路網交通與行車人身的安全。路基施工的強度與質量穩定性,一方面可以依靠優良的技術設計予以保證,另一方面可以依靠科學縝密的施工方法得以實現。
本文重點針對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設中,路基工程施工的質量重點環節進行闡述。
路基施工前應全面恢復路基中心樁,交點及轉點樁等主要控制樁,樁上標明樁號與路中心填挖高度,用(+)表示填方,用(-)表示挖方。
在施工過程中,對深挖地段,每下挖5m應復測中心線樁,測定其標高及對應寬度。路基填筑過程中,每層測定路基標高及寬度,間隔不大于50m。每3層復測中心樁,以控制邊坡的大小。施工單位填寫《施工放樣報驗單》。
1)對于施工用地范圍內的路基原地面,必須依照施工規范認真清理表面,根據種植的土厚度決定清理的深度,徹底清理干凈原地面的雜草、樹根和建筑垃圾并整平碾壓,保證其壓實度達到90%以上。對于地表的建筑物特別是基坑等必須從最底部清理干凈,挖臺階分層填筑,每層壓實度控制在93%以上。
2)低路堤原地面壓實度,當填土高度小于1.5m時,將原地面以下40cm的地基挖松后再分層壓實,要求達到93%。
3)對于坡度陡于1∶5的自然坡度地面采用超挖原地面至堅硬土層,以形成不少于2m寬的臺階,保證分層填筑時臺階平臺部分滿足標準壓實度的要求。
4)對于復雜的地形和地段,應先清表(清除表土及腐殖物)再開挖臺階,然后全部清除虛土再填小坑小凹部,保障局部填筑,最后按填前碾壓和填筑的程序與工序施工。
1)路基超填寬度。路基填筑時每側應比設計寬度超填不小于30cm,以保證路基邊部及邊坡的密實與穩定,同時應考慮路基沉降量,以保證路基面寬度。
對地面坡度大于1∶5的填方路段,均應在原地面開挖2m寬的土質臺階,碾壓達到規定壓實度再進行填筑施工。
2)對零填方及挖方路基的路槽底面,需翻松碾壓,翻松深度為30cm,寬度為路槽底面寬度,壓實度標準達到96%。
1)依據設計圖紙,核實不良土層現場情況,確定換填范圍和換填厚度。
2)檢查灰土材料技術要求和配合比是否符合設計規定。
a.土料可就地取用不含松軟雜質的粘性土,打碎、過篩。其粒徑不大于15mm。
b.石灰宜用新鮮消石灰(在使用前1周~2周將塊狀生石灰澆水粉化),不得有未消解的生石灰,含水量不得過多,其粒徑不大于5mm。
c.現場確認灰、土用量,符合配合比要求(按體積比宜取2∶8或 3∶7)。
3)現場質量控制。
a.驗基。鋪筑前先進行驗基,清除淤泥浮土,邊坡必須穩定,地基范圍的孔洞提前進行處理。在雨天或地下水位以下的基坑內施工,要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基坑內保持無水狀態。
b.基坑夯實。鋪筑灰土前,應視土基情況,將坑底夯實,釘立標志樁,控制填料厚度。
c.灰土拌和。應根據氣候和土的溫度適量澆水,拌好的灰土,應色澤一致。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范圍內。
d.灰土鋪筑與夯實。灰土鋪筑時應分段、分層進行。每層鋪設厚度可根據不同夯實方法掌握;夯壓遍數一般不少于4遍。壓實度不低于設計要求。上、下墊層灰土接縫應錯開0.5m,松鋪厚度不宜大于25cm。夯實禁止采用人工夯。如大型壓實機具碾壓不到的邊角,可以采用小型壓實機具夯實。換填灰土應做到當日拌和、當日鋪墊、當日夯實。不得隔日使用,隔日夯打。夯實的灰土層3周內不得受水浸泡。
1)依據設計圖紙,核實施工路段,確定施工范圍。
2)確認施工放樣成果。a.確認施工單位劃定的夯擊范圍及點位符合設計要求。b.抽檢并確認施工單位夯前地面高程。夯前地面高程應充分考慮夯擊后地面下沉因素,一般應高于設計高程,按試夯的總下沉量再酌加5cm~10cm的預留量。
3)現場質量控制。a.通過試驗確定土基天然含水量,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b.試夯。在待處理的地基附近進行,并挖探井檢查夯實效果,測量坑底以下2.5m深度內每隔0.5m深度處夯實的密度,并與未夯實前的地基的密度作對比。c.施工過程控制:首先,應按設計要求清理、整平夯區原地面。按夯點布置圖標出夯點位置,并測量夯前場地高程。起重機就位,夯錘對準夯點位置。測量夯錘頂高程。將夯錘起吊到預定高度,待夯錘脫鉤自由落下后,放下吊鉤,測量錘頂高程,若發現因坑底傾斜造成夯錘歪斜時,應及時將夯坑整平。按試夯確定的夯擊方法及技術參數實施夯擊直至達到設計要求。將工作面松土清除干凈,整平夯坑,測量夯后場地高程滿足設計要求。d.施工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施工應在土基接近最佳含水量時進行。土料含水量應控制在最佳含水量0%~2%范圍內。當夯打后出現軟塑狀時,應采取鋪撒吸水材料(如:石灰、水泥等)、換土或其他有效措施處理。當土的含水量小于最佳含水量2%以上時,應適當加水,并均勻注入,待水分全部滲入地基一晝夜后,且接近最佳含水量時,才能夯擊,以求最佳實效。施工技術參數應按試夯取得的資料或已有經驗取用。同一夯點夯錘最后兩擊沉落值應符合設計要求。為取得較大的有效加固深度,在起重條件允許下,宜采用質量較重的和底面較大的夯錘。夯擊時應落錘平穩,夯位準確,本著先周邊后中間,同一工作面高程不一致時,先深后淺,并兼顧起重機移動方便,有利于提高工效的原則,一夯挨一夯順序進行。重錘夯實應在地基土不凍的狀態下,晴天施工。如遇雨天,必須及時排除夯坑內、外積水。作好施工記錄,備查。
4)質量檢驗。a.查施工記錄,看最后下沉量、夯擊遍數等是否在規定范圍內。b.按2點/1000m2或每一基礎不小于1點的頻率,選點抽檢總下沉量是否達到試夯總下沉量的90%,夯實后干密度和壓實度是否符合要求。c.抽查后如質量不合格應進行補夯,直至合格為止。
1)依據設計圖紙,核實施工路段,確定施工范圍。2)施工前,先進行場地清表,然后平整場地。3)用沖擊壓實機進行碾壓時,每行駛兩次為一遍,每單雙兩遍為一沖壓單元。4)沖壓時,以10遍為一個單元,最終達到試驗段所確定的沖壓遍數。5)質量控制。沖擊壓實后的基底和填層質量檢測,以貫入儀動力觸探60cm~90cm深度范圍內擊數分別為50擊,60擊為合格標準,沖擊壓實后的干密度大于18kN/m3。
[1]郎建軍.探析公路路基工程質量問題及對策[J].山西建筑,2011,37(2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