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羅 輯
(哈爾濱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哈爾濱市城市可持續交通發展研究
劉 瑩,羅 輯
(哈爾濱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城市交通問題是一個綜合、復雜、多學科相關聯的問題,特別是哈爾濱市這樣的特大城市,其改善難度之大,是超乎想象的。為了逐步緩解城市交通問題,使城市交通達到可持續發展狀態,文中深入剖析了哈爾濱市目前存在的交通問題,詳細闡述了可持續交通的發展策略和主要應對措施,以期望對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使哈爾濱市居民出行環境更加便捷順暢。
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發展策略;應對措施
哈爾濱市城市道路經過多年來的路橋項目建設,尤其是松浦大橋、陽明灘大橋、征儀路、鐵路街、長江路、文昌高架橋等一大批重點路橋項目的竣工通車,有力支撐了“北躍、南拓、中興、強縣”的城市發展戰略,為把哈爾濱建設成現代大都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解決了多年來一江兩岸聯系不暢的歷史問題,城市交通壓力也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仍然面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道路網密度偏低,尤其是外圍地區路網密度偏低,如三環路尚未形成,缺乏滿足中心區外圍交通繞行通道。
二是盡管道路發展較快,但仍然滯后車輛的增長,每年以0.5%的道路增長率遠遠低于機動車每年以15%—20%的增長速度。中心區道路高峰時段車速下降,早晚高峰擁堵路段到達30多處,主要路段路口經常發生擁堵,如省政府、博物館廣場等交叉口。
三是哈爾濱市區內由于鐵路、河流等天然屏障分隔嚴重,每個區內既定區域都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道路系統,而溝通各區之間的通道有限,導致區域間聯系通道擁堵。如現狀道里區與南崗區之間,群力新區與哈西新區之間等可連通通道有限。
四是城市快速路系統不完善,導致過境交通與城市交通功能混雜,降低了城區道路通行能力,產生交通擁堵點。城市高架橋在老城區內穿行,高架橋的出口落地點與城市干道系統的銜接不匹配,從而衍生出一系列交通擁堵點。
五是公交層次單一,吸引力不夠,服務水平不高。目前地鐵1號線已基本建成,但還尚未通車,無法發揮公共交通體系中的骨干作用。同時常規公交與地鐵之間的銜接換乘還需進一步協調配套,使居民出行盡可能零換乘。
六是慢行交通通行環境差,以人為本理念不突出。近些年由于受到機動車快速發展造成的設計理念的偏差,在道路新建與改建中對于非機動方式考慮嚴重不足,導致非機動方式運行環境極差,綠色交通和人文交通毫無體現。
七是停車矛盾更加突出,機動車數量的迅猛增長,對停車泊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而言,很難實現,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將會造成路上停車現象的大量出現,導致有限的道路資源被大量占用,造成區域交通秩序的進一步混亂,因此停車設施的合理設置和科學管理將成為更為重要的問題。
目前哈爾濱道路網骨架中心城區基本形成,外圍地區相對薄弱,仍然需要持續建設,不斷完善干道網體系,尤其是越江、三環路體系等重大路橋項目的建設,調整用地布局,減少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建設,以軌道快速公交方式為骨干的公共客運網絡早日形成。
將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發展凌駕于個體小汽車之上。通過軌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的建設實現高峰出行的快速化,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及全天或部分時間禁止其他車輛使用的公交專用道,市級公交干線車輛大型化、舒適化、環保化。并通過中心區停車位供應限制及提高中心區的停車收費標準,引導市民在中心區外圍停車換乘,使用公共交通方式進入中心城區。
針對道路和片區的交通問題,開展包括道路、公交、停車、行人、自行車、交通管理在內的綜合改善,建設常規公交專用道網絡,改善常規公交運行環境,充分挖掘現有的道路交通資源,提高道路交通設施能力。
實現交通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和智能化,在現有交通控制管理指揮中心的基礎上,建設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干線交通誘導系統、停車誘導系統、公共交通智能化系統(智能化調度系統、信息服務系統、電子收費系統、運營管理系統等),實現交通事件的智能檢測和警力的智能化調度系統、信息服務系統、電子收費系統、運營管理系統等,提高交通事件快速反應能力。
大力提倡公交優先,深化發展公交政策,以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來承載市民出行,最大限度的減少路網交通負荷,一方面可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建設,目前哈爾濱地鐵一號線全線已基本建成并即將投入使用,使其逐步承擔起城市公共客運系統中的骨干地位,同時盡快啟動近期地鐵2號線、3號線的建設,發揮其引導與支撐城市空間結構優化調整的作用。建立地面公交為主體的公交都市建設,增加常規公交線網密度,覆蓋率,加強與近期地鐵一號線的銜接,并增加城市新區及外圍區域與主城區之間的聯系,增加支線網密度,逐步完善線網功能,使常規公交發揮公交主體的作用。
在加強軌道骨干線網和常規公交主體線網建設的同時,加快樞紐場站建設,使公交樞紐的選址和規劃盡量與軌道站點、用地布局、長途客運站等交通設施相結合,加強各種交通方式、設施之間的銜接換乘。并考慮P+R型公交場站,鼓勵乘客在城市外圍區域換乘公交車進去中心區,減輕道路交通負荷。
通過加強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設施的承載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推進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增強城市交通對城市發展的引導作用。其主要途徑是一方面繼續推進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網系統建設,著力推進次支路建設,改善城市微循環系統。重點是改造中心城區的主要擁堵節點,打通一批斷頭路、卡脖路,改善街坊路及居住區內道路系統;同時建設干道系統和軌道交通沿線的微循環系統;建設城市重點功能區、交通樞紐及交通擁堵區域周邊微循環系統。
另一方面主要是加強靜態交通建設,本著“以靜制動”的原則,通過改善停車環境,緩解中心區交通壓力。對于商業中心區適度滿足停車需求,整體逐步形成以配建停車為主,路外公共停車為輔,路側停車為補充的城市停車格局。
除此之外,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還需加強城市綠色交通設施建設。包括步行、自行車設施建設,提高出行安全、便捷、舒適的程度,鼓勵居民采用綠色出行方式出行。人行過街設施包括人行過街橫道、過街安全島、過街天橋、過街地道,通過對國外經驗的總結,可參考各種人行過街設施的人性化設計。譬如,在交叉口處,路口可采用人行鋪裝,提升交叉口,提示司機該交叉口范圍為行人優先通行區域,機動車需減速通過。在商業中心區、歷史文化街區、沿江等區域可建設步行、自行車特色示范區。在地鐵站、主要公交站點等客流集中區域設置自行車停車設施,無障礙交通設施等人性化綠色交通設施。
(1)對于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交通政策
①核心區(例如道里中心區、南崗中心區或類似地區)
重點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交通方式以公交方式與其他非機動方式為主,明確私人交通方式的弱勢地位,同時避免為了解決停車矛盾而大量建設公共停車場而帶來的私人機動車流量的增加。
②中心城區(二環路以內及類似地區)
合理建設交通樞紐,并以此為結合點,保證核心區交通的出入,依托分布廣泛的公交線路合理組織交通,為步行與非機動車交通創造良好的環境。
③外圍地區
合理發展私人機動車,通過完善交通一體化系統,保證各個交通方式之間的高效運轉。
(2)綜合利用經濟、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強化交通需求管理,抑制機動車的過快增長和過度使用,努力緩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
實施機動車工作日高峰時段區域限行措施,遇有惡劣天氣、重大活動、重要節日等可能引發嚴重擁堵情況,適時采取重點交通擁堵路段高峰時段機動車單雙號行駛措施。
提供多元化交通服務,鼓勵中小學校積極發展校車服務系統,引進安全校車,同時鼓勵企事業單位開行班車,集中出行,規劃合乘。
加強停車需求管理,按照差別化供給原則,采取“中心區高于外圍,路內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原則,來擴大差別化停車收費區域范圍,制定停車收費政策,加強停車管理和停車需求控制,從而提高停車服務水平。
(3)優化交通組織方式,譬如設置單行系統、高承載車道、潮汐車道等,并通過渠化手段,合理改造道路交叉路口,改善路網功能。考慮通過引進開發信號機控制系統,利用流量采集、“線控”、“面控”等科學手段來合理分配信號燈綠時,這種手段對于哈爾濱市老城區中心區域(道路密度大、交通流量大、交叉口眾多)較為適合。除此之外,交通組織手段還可以加強標志標線的人性化和科學化、合理化設置,優化復雜交通點段標識的設置,增設預告類和確認類指路標識,增設地面標識,規范交通樞紐,場站的標識設置,使交通標識系統科學、連續、有效。
城市交通問題是一個綜合、復雜、多學科相關聯的問題,故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也因此而需要采用多種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應對措施來解決,是一個將問題逐步緩解,成效逐步完善的過程,最終逐步達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1]尹杰,李楓,李旭輝.發達國家可持續交通發展戰略研究[J].交通與運輸,2009,(1):25-27.
[2]孫斌棟,趙新正,潘鑫.世界大城市交通發展策略的規律探討與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08,(2):75-80.
[3]王媛媛,陸化普.新加坡的交通政策及啟示[J].綜合運輸,2005,(3):80-84.
U492
C
1008-3383(2013)08-0179-02
2013-03-11
劉瑩(1980-),女,工程師。